鮮(漢字)

鮮(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鮮xiān字筆畫數:14,部首:魚,多數形容食物鮮美、新鮮,形容物品光鮮亮麗等。鮮(xiǎn)姓起源多端:1、箕子鮮姓,出自子姓、為殷商王族後裔。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武王滅商封箕子於朝鮮得姓;2、大禹鮮姓,(渝黔川譜)出自姒姓。武王賜我鮮姓,本乃夏禹之後裔姒氏,故居山西蒲州,始於安邦定國是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鮮
  • 筆畫數:14
  • 部首:魚
  • 筆順編號:35251211431112
字形解析,字義詳解,讀音,字形結構,趣聯,古籍解釋,

字形解析

鮮 xiān
鮮:會意,從魚從羊。《說文》:“鮮,魚名,出貉國。從魚,羴省聲。”
鮮字,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文再到隸書楷書。本段文字取材《象形字典》《漢字源流字典》《漢字字源》《字源》四本字源字形類字典工具書,從字形上整理出三種解釋:
一.,是“”的省略,表示吉利的、平安的。,金文(羊,即“祥”,吉利、平安)+(魚),表示雖死但仍安好未腐的魚。在沒有保鮮能力的遠古時代,死魚是容易腐化的動物屍體,鮮魚表示雖死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魚。造字本義:雖死但仍然可以安全烹飪食用的魚。篆文調整成左右結構。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魚尾形狀寫成“四點底”。
二. ,是“羴”的省略,羴表示羊臭,意同“膻”,即膻味。,是指魚臭,即腥味。魚+羊=鮮:意為魚腥味和羊膻味混合一起烹食,非但不腥不膻,反而味道極其鮮美。民間對於“鮮”字為“魚咬羊”其味“鮮”的解釋,便是由此而來。 後“鮮”字泛指活魚。
三. ,是指羊圈(古代人類最早馴化飼養的家畜是羊),魚+羊=鮮:意為將魚當做羊一樣圈養起來,這樣就能吃到活魚。古代買活魚吃的人少,因此“鮮”字引申出“少”的含義。

字義詳解

①本義,名詞:雖死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魚 xiān。 鮮魚 / 海鮮 小鮮 烹鮮
冬宜羽。——《禮記 · 內則》
治大國若烹小。——《老子》
調鼎他年事,妙手看烹。——宋 · 張元乾《水調歌頭》
②形容詞:活的,肉食品或蔬果未腐敗的 xiān。 鮮活、鮮美、鮮嫩 、鮮花、鮮果、 鮮貨 、鮮肉、鮮血 鮮啤 / 時鮮 新鮮
炰鱉魚。——《詩 · 大雅 · 韓奕》
魚臘獸皆如初。——《儀禮》
芳草美。——晉 · 陶淵明《桃花源記》
根色澤。——宋 · 沈括《夢溪筆談》
飫肥者。——明 · 劉基《賣柑者言》
肥滋味。——明 ·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③名詞:新上市的食物,初嘗的口味 xiān。 嘗鮮 三鮮
惟君用。——《左傳 · 襄公三十年》
知路近,省斂覺年豐。——唐玄宗《幸鳳泉湯》
④形容詞:充滿生氣的,新穎的 xiān。 鮮明 鮮亮 鮮紅 鮮麗 鮮妍 鮮艷
衣服常於我。——《漢書 · 廣川惠王越傳》
妍明媚。——明 · 袁宏道《滿井遊記》
⑤副詞:不常,少 xiǎn。 鮮見 鮮有 鮮為人知 / 寡廉鮮恥
靡不有初,克有終。——《詩 · 大雅 · 盪》
既無叔伯,終兄弟。——李密《陳情表》
以約失之者矣(由於儉約而犯過失的人很少)。——宋 · 司馬光《訓儉示康》
菊之愛,陶後有聞。——宋 · 周敦頤《愛蓮說》

讀音

鮮 xiān
(1) ㄒㄧㄢˉ
五筆:QGU ;鄭碼:RUC,U:9C9C,GBK:CFCA
筆畫數:14,部首:魚,筆順編號:35251211431112
(2) 新的,不陳的,不乾枯的:~果。~花。~嫩。新~。屢見不~。
(3) 滋味美好:~美。~甜。這湯真~。
(4) 有光彩的:~明。~亮。~艷。
(5) 味美的食物:嘗~。時~。
(6) 特指魚蝦等水產食物:海~。魚~。
(7)〔~卑〕中國古代北方民族。
(8)原為形容詞新鮮,而《詩經·蓼莪》:“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此鮮作“斯”解,為語氣助詞。《經詩》中,此類實詞活用為虛詞的現象較多,解讀之者,隨處都見,善為之解,始得其義。否則,誤之毫釐,謬之千里。”(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53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鮮 xiǎn
少;~見,~有,~為人知。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魚羊
漢字部件分解: 魚羊
筆順編號: 35251211431112
筆順讀寫: 撇折豎折橫豎橫橫捺撇橫橫橫豎

趣聯

臭哉鮮兮 徐書信
三杯濁酒,渾渾沌沌,難分自犬空為臭;
一罐佳肴,熱熱乎乎,互燴魚羊可謂鮮?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亥集中】【魚字部】鮮
《唐韻》《集韻》《韻會》𠀤相然切,音仙。魚名。出貉國。《禮·內則》冬宜鮮羽。《注》鮮,生魚也。
《玉篇》生也。《書·益稷》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傳》鳥獸新殺曰鮮。《儀禮·士昏禮》臘必用鮮。《疏》義取夫婦日新之義。《左傳·襄三十年》唯君用鮮。《注》鮮,野獸也。
《廣韻》潔也。《易·說卦》為蕃鮮。《注》鮮,明也。
《釋名》鮮,好也。《玉篇》善也。
國名。《後漢·東夷傳》昔箕子避地朝鮮。
《鮮𤰞傳》鮮𤰞者,依鮮𤰞山,故因號焉。
山水名。《水經注》北鮮之山,鮮水出焉。
姓。《後蜀錄·李壽司空》鮮思明。
鮮于,複姓。《風俗通》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子食采於朝鮮,因氏焉。
《廣韻》《集韻》𠀤息淺切,音獮。《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盡也。
《書·無逸》惠鮮鰥寡。《傳》又加惠鮮乏鰥寡之人。《疏》鮮,少乏也。《詩·鄭風》終鮮兄弟。《箋》鮮,寡也。《禮·中庸》民鮮能久矣。《注》鮮,罕也。
少也。亦善也。《詩·邶風》籧篨不鮮。《箋》鮮,善也。《朱傳》少也。
《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詩·大雅》度其鮮原。《傳》大山曰鮮。《朱傳》鮮,善也。
《正韻》與獻同。《禮·月令》天子乃鮮羔開冰。《注》鮮當為獻,聲之誤也。
與犀同。《前漢·匈奴傳》黃金犀毗一。《注》師古曰:犀毗,帶鉤也。亦曰鮮𤰞,亦謂師氏,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
《集韻》私箭切,獮去聲。姓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