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東街道(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下轄街道)

市東街道(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下轄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東街道位於市區東北近郊,版圖面積8平方公里,可利用土地2.83萬畝,耕 地1.7萬畝。轄2個管理區,31個行政村,7個居委 會,總人口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9萬人。漢族占99.4%,回、滿等少數民族占0.6%。2018年實現 農村社會產值9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7285元,被 地委、行署命名為“農村小康鄉鎮”。

市東街道地理位置優越,處城郊,屬城鄉結合部。多業並舉, 城郊型經濟初具雛形;鄰國道, 東方紅公路橫穿東西,交通發達;靠近油田,轄區內勝利 油田二、三級單位5個,與油田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 同發展的路子逐步拓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市東街道
  • 外文名:City East Street
街道概況,教育衛生,商貿流通,社會發展,

街道概況

在 穩定糧食總產的同時,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現湧現 出養殖、種植專業村15個、專業戶l000餘戶,大牲畜存欄量達1萬多頭,禽類養殖33萬隻,淡水養殖11m 畝,林業覆蓋率達16.2%。積極引進經濟價值高的名優 特品種,養鹿、毒蛇取毒填補了全區空白。 鄉鎮企業2次創業初見成效。
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建材、汽車配件等批另市場 及農貿市場5處,龍鳳市場在全區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年交易額達1.2億元。

教育衛生

市東街道辦事處學校199l年實現了“一無 兩有”(即學校無危房、班級有教室、學生有課桌凳),學 校基礎建設得到應有的改善。普及了初級義務教育, 經上級教育部門驗收達到合格,1992年乃處國小實 現“六配套”(即班有教室、人有課桌凳、校有院牆、大 門、廁所、操場)。19W)年投資3m萬元籌建郭集中學1 處(=994年更名為市東中學),設衛個教學班,容1200 名學生,集教學、辦公、生活為1處。在此基礎上撤銷 原郭集鄉所轄鄭王、蘇郭兩處中學,於1991年暑假後 順利實現合班並校。 在辦學條件得到改善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調動鄉 村辦學,校長治校,教師教書育人的全動性,對教育系 統實行了“三制改革”(校長招聘負責制、教師定編聘任 制、教育崗位目標責任制),完善了中、國小校的管理體 制,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1”l年在全市學校管理水 平評估中被評為先進單位,中學被列為首批“五四”學 制(國小學制五年、中學學制四年)的試點學校。 l州年結合市教育系統的全面改革,為進一步鞏 固完善“三制改革”的成果,對全辦中國小實行了“四制 改革”(新增結構工資制),對於部職工實行定編、定崗。 定職責,優聘劣汰,雙向選擇,競爭上崗。通過改革有 61名中學教師,lW名國小教師被聘,18名教師落聘。。 調動了辦學教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年底被市教育局評 為“教育管理先進單位”。 l995年圍繞“雙基”(九年義務制教育基本達標、掃 除青壯年文盲基本達標)活動,市東辦事處制定了《實 施義務教育法的暫行規定》及《實施細則》、《中國小布 局調整方案》、《關於制止中國小輟學流失的規定》/關 於進一步掃除青壯年文盲的通知》,市東辦事處征地80畝,在郭集、畢家、蘇家、鄭家四村附 近建起了第一國小、第二國小、第三國小、第四國小(其 中第四國小是擴建的)。新建校舍1刀間,井為中國小 配備了“六材一書”(物理、化學、生物、音樂、體育、美術 的教學器材和圖書室),為市東中學新上50kW變壓器 一一台,保證了教學、辦公和生活用電。年底順利通過省 政府組織的驗收,完成了“雙基”達標任務,1995年衛持平被全市評為“十佳教師”,1997年市東中學校長尚國忠被評為全市“十佳校長”。市東中學被地區教委授予“國中教學管理優秀單位”,在全市運動會上以國中 組總分第一名的成績奪得“裕華杯”。
1997年底市東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有醫療機 構51處,醫務人員75人,其中行政村衛生室之處,個 體開業衛生室15處,社會辦醫8處,整骨所2處,牙科 診所,處,負責轄區醫療、防疫、保健工作。初級衛生 保健十三項指標的完成率均達85%。1995年順利通 過國家級考核驗收,榮獲全市“初級衛生保健達標先進 單位”。自l991年以來共培訓鄉村醫生2ax)人次,提 高了被訓者的醫德及業務水平。自1997年以來,為防 止假藥流入轄區和藥品價格不實的問題,辦事處投入 刀萬元流動資金委託防保站對轄區各醫療單位實施 統一代購代銷醫療藥品,從根本上淨化了醫藥市場,規 范了行醫活動,民眾吃上了放心藥。 目前轄區人民全部飲用自來水。衛生廁所使用率 占98%。19%年實現元鼠害,環境衛生合格率和食品 衛生合格率由1991年的刀嘰、巧嘰提高到叨%和 85%。轄區呈現環境優雅衛生,家家享小康的文明景象。

商貿流通

[華濱花卉蔬菜示範服務基地] l997年6月市東街道 辦事處在全市範圍內率先投資刀萬元,在華濱新村以 南,著手建起華濱花卉蔬菜示範服務基地(簡稱華濱基 地)。華濱基地建有冬暖式大棚刀個,占地m畝;水 庫一個,占地15畝;辦公室、倉庫共5間。各類設施應 有盡有。 大棚建成後,市東街道辦事處自身從機關抽調兀 名懂技術、善管理、責任心強的幹部,進華濱基地承包 刀個大棚和15畝水庫養魚。辦公室3名幹部負責華 濱基地的管理和產品的銷售。1997年大棚統一種植 “美國大紅”西紅柿,到1998年初西紅柿長勢喜人,碩 果纍纍,顯示出示範服務的功能。現已取得良好的經 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l”8年6月初大棚又種植 草菇和花卉,預計每棚可產草菇1萬斤以上,經濟效益 可觀。
[龍鳳市場]市東街道辦事處龍鳳市場位於辦事處住 地以東350米處,是由濱州市原北鎮“三八”(即農曆每 月逢三排八的日期)大集搬遷而來。原北鎮大集是全 國報點的魯北首集,位於渤海三路和黃河三路東首,每 逢集日交通堵塞,即髒又亂,嚴重影響附近十幾家工 廠、機關、學校的正常秩序,並潛伏著許多不安全的因 素,不符合城市建設的總體規劃,不利於集市的擴大發 展,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尖銳。鑒於此,濱州市委、 市政府召集有關部門研究,並報經山東省土地管理局、 惠民地區土地管理局批准,委託原郭集鄉政府承辦有 關大集搬遷事宜。經測算需占地l“。5畝,建設商品 貿易二層樓房450戶,總面積4.2975萬平方米,水、電、 路、攤位齊全,總計投資1435(3萬元。 原郭集鄉政府接市委、市府任務後於1989年1月 著手:一方面協調有關單位報計畫籌資金;一方面搞規 劃破土動工,到5月份將原北鎮“三八”大集順利搬遷 到龍鳳市場。商品貿易樓於1996年底全部建成投入 運營,現龍鳳市場年交易額達1.2億元以上。

社會發展

【宣家小康民宅】宣家村位於市東街道辦事處以西偏 北,距市東辦事處機關駐地約1公里,緊鄰205國道。 現有人口1陰8人,293戶,耕地117畝。宣家黨支部村 委會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下大力氣狠抓村辦企業,到 1997年底,全村企業固定資產5an萬元,集體固定資 產3an萬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100萬元,創利稅 棚萬元,全村人均收入23刃元。隨著村辦企業的高 速發展,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支部村委研究並報上級 有關部門批准,決定在老村西北角即市規劃的黃河十 一路十二路和渤海七路八路之間非耕地中,建設小康 型村民住宅(以下簡稱新村)。 新村自l”3年設計,1994年秋季開始破土動工, 到l”8年6月已建成“小康1.11.m,w。V5種型號 的二層樓房住宅262套(I型150平方米,a型136.8 平方米,m型139平方米,w型1萬平方米,V型148平 方米)。平均每套住宅投資13萬元(不含占用土地折 款和其它設施費用)。現新村內水、電、路通訊設施齊 全,村民生活、調節室內溫濕度實現電氣化,新村內綠 化美化、環境衛生、居民保健養老休閒娛樂體育設施等 應有盡有,是一處典型的社會主義小康型新宅區。
[屈家西菇]屈家村位於市東街道辦事處以東,距辦 事處19公里。1997年底,全村98戶,488口人,耕地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工作要求,大力推進兩個文明 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1994年,辦事處黨委被山東省 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997年辦事處有19個 村、3個居委會達到或超過小康標準,經省、地有關部 門嚴格考核,順利通過了“小康辦事處”的驗收。1997 年農村社會總產值達到11.6億元,實現地方財政收入 202。7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刀85元;1997年8月辦事 處被省綜治委命名為“安全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