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聯邦

巴爾幹聯邦

巴爾幹聯邦(英語 :Balkan Federation,俄語:Балкан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是擬議中的巴爾幹共產主義共和國的聯邦。20世紀初,巴爾幹各國社會民主黨就提出過這一建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斯拉夫狄托保加利亞季米特洛夫表示支持,但因為美國支持希臘的反共分子和蘇聯對狄托的不滿,聯邦計畫告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爾幹聯邦
  • 外文名:Balkan Federation
  • 提出時間:20世紀初
歷史背景,建立過程,南保聯邦問題,南阿特殊關係,南謀求第二號位置,外交活動,方案結果,

歷史背景

巴爾幹半島包括南斯拉夫、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等國。巴爾幹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之間,是國際交通樞紐,歷來是西方列強互相爭奪的重要地區,早有“誰想控制歐洲,必先控制巴爾幹”之說。因此,巴爾幹一直被稱為“歐洲的火藥庫”。從歷史上看,巴爾幹地區民族關係極其複雜。列強在爭奪巴爾幹地區時,往往利用那裡的民族矛盾。
早在20年代初期,共產國際就號召巴爾幹各國共產黨人,實行密切聯繫和配合,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的勝利,把各民族人民團結“在一個巴爾幹聯邦制的、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內。”1920年6月,南斯拉夫共產黨(以下簡稱南共)二大通過的綱領中,提出建立“南斯拉夫蘇維埃共和國,這個南斯拉夫蘇維埃共和國將加入巴爾幹蘇維埃聯邦,最終將加入世界共產主義联盟”。
20世紀30年代初,鑒於納粹法西斯的猖獗,共產國際提出統一戰線的政策。因此,建立巴爾幹聯邦計畫被擱置了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巴爾幹各國都受到納粹慘重的蹂躪,共同的命運和歷史遭遇,又在各族人民中引起建立聯邦的願望。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的地下共產黨人,都熱切地盼望在解放後成立巴爾幹聯邦或邦聯。

建立過程

由於南共及其領導的游擊隊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巴爾幹地區抵抗力量的主體,狄托有意以南斯拉夫為主體建立整個巴爾幹地區軍事政治的聯合。

南保聯邦問題

南斯拉夫認為,南保兩國建立聯盟是巴爾幹聯邦建立的基礎。於是,保加利亞解放後,南保兩國開始討論建立南保聯邦的問題,蘇聯當時也是持贊成態度的。
但是組建聯邦的步伐由於遇到了兩個難題而停滯不前:一是,1945年初,西方國家反對建立南保聯邦和簽訂南保互助條約,理由是保加利亞作為戰敗國被置於三大國的管制之下,南斯拉夫無權處置它的領土。這樣就決定把事情擱置到對保和約簽署以後。二是,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兩國本身在如何組建聯邦的問題上存在著分歧。南斯拉夫是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它希望未來的南保聯邦是以六加一的形式組成,也就是說加入聯邦的保加利亞的地位與其它六個共和國是一樣的;而保加利亞則主張未來的聯邦是南保兩國以一加一方式組成的二元制聯邦。
積極分子狄托積極分子狄托
保加利亞的理由是,它是與“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組成聯邦,而不是與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國聯合。南斯拉夫人則強調,“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實體是六個共和國,而六個共和國中,好幾個共和國的國力並不比保加利亞差,有的共和國,像塞爾維亞共和國,不論哪些方面,都比保加利亞強。在此情況下,如果採取一對一的方案,就會使南斯拉夫原有的六個共和國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官司打到史達林那裡,史達林大元帥表示支持保加利亞的立場。

南阿特殊關係

由於特殊的地緣政治因素,戰時和戰後初期,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兩黨和兩國建立了主從式的特殊關係。位於巴爾幹半島西端的阿爾巴尼亞,除了西隔亞得里亞海義大利相望外,它只有兩個陸地鄰國:東南與希臘相鄰,東部與北部與南斯拉夫毗連。對於革命後的阿爾巴尼亞來說,得到美英支持的君主制的希臘當然是其必然的敵人,而政治目標與其相同且幅員更遼闊的南斯拉夫則不僅成為其天然盟國和保護國,而且也是阿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蘇聯和其它人民民主國家聯繫的中介。
南斯拉夫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向阿爾巴尼亞提供了廣泛的援助,而蘇聯對阿的援助,在1947年7月霍查訪問蘇聯之前,其範圍和規模是很有限的。蘇聯的援助並非直接地而是通過南斯拉夫提供的。當時在阿南關係中通行的原則是,“地拉那通往莫斯科之路要經過貝爾格勒。”在南斯拉夫的對外政策中,除了要求得到的里雅斯特地區(的里雅斯特問題的實質就是南斯拉夫和義大利爭奪對該地的主權)外,合併阿爾巴尼亞是當時最大的追求和努力目標。
1946年上半年,南斯拉夫準備同阿爾巴尼亞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以及關於兩國實行廣泛的經濟和軍事合作的協定。雖然蘇聯在表面上支持南阿之間的特殊關係,但是無論從維持蘇聯與西方國家關係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維護蘇聯在東歐的統治地位的立場考慮,蘇聯顯然都不希望如此迅速地實行南阿一體化。

南謀求第二號位置

在南斯拉夫看來,如果說在蘇聯東歐集團中蘇聯是不可置疑的老大哥的話,那么南斯拉夫作為蘇聯的第一號盟友就是當仁不讓的二把手,除了本身要聽從蘇聯的吩咐和安排外,它也應當能夠對其它兄弟黨和兄弟國家提出批評、勸告和給予指導,發揮蘇聯東歐集團內部第二中心的作用。事實上,東歐國家的一些共產黨領導人也是這樣看待南共的地位和作用的。譬如,匈牙利共產黨總書記拉科西等人就把南斯拉夫尊奉為繼莫斯科之後的第二個中心,經常向南共領導人請教。在其它兄弟黨面前,南共也經常流露和表現出一種因獨立開創江山而具有的自尊和高傲。南共還試圖在對外事務中發揮領導作用,向別的黨提出建議,並且有許多時候是撇開蘇聯的。

外交活動

巴爾幹聯邦的積極分子狄托和季米特洛夫兩人為建立巴爾幹聯邦而進行穿梭般的外交活動。從1946年開始,東歐和巴爾幹各國之間的關係開始熱乎起來。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建立聯邦的談判,只是這些國家親善關係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少國家的政府首腦進行了互訪,而其中狄托對一些國家的訪問尤其引人注目。
波蘭領導人一連幾次向狄托發出邀請。哥穆爾卡的說詞最耐人尋味。他說:“波蘭的政局很困難,軼托元帥有道義上的責任同波蘭人民講講話,因為南斯拉夫在波蘭享有深厚的同伴感情。”狄托實現了對波蘭的訪問,並且受到了人民民眾盛大歡迎。
隨後,狄托又訪問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在匈牙利,出來歡迎狄托的有幾十萬人。
羅馬尼亞也向狄托發出了邀請,儘管羅馬尼亞領導人安娜·波克爾是極端親莫斯科的。在羅馬尼亞,歡迎的場面出乎人們的預料:50萬人在風雪之中夾道歡迎狄托。
隨著狄托的出訪,南斯拉夫的影響與日俱增。在許多公開場合,東歐和巴爾幹的領導人開始讚揚“南斯拉夫經驗”,有的甚至說這些經驗比蘇聯的經驗更感親切,因為南斯拉夫是剛從戰爭中誕生的國家,與他們處在相同的水平之上。
這種親善關係在繼續發展,顯然是不合蘇聯口味的。而且,按照史達林在晚年為東歐設計的偉大魔術藍圖,保加利亞在適當的時候與南斯拉夫合併、組成一個更大的南斯拉夫國家,同時羅馬尼亞與匈牙利合併,波蘭與捷克斯洛伐克合併;然後,這三個“新國家”再“自願”地併入蘇聯。因此,當蘇聯領導人發現狄托的行動是要把南保以外的波、捷、匈、羅、阿,甚至將屬於英美勢力範圍的希臘也包括在聯邦之內時,蘇聯領導人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史達林與積極分子之一的季米特洛夫史達林與積極分子之一的季米特洛夫

方案結果

1948年2月10日,南、保領導人卡德爾、傑拉斯、季米特洛夫等一起被召到莫斯科。在這次三方會談中,史達林批評了兩國領導人擅自的外交活動。在談到阿爾巴尼亞問題時,強調了阿爾巴尼亞的國際法主體地位,史達林說,阿的獨立是由三個大國即蘇聯、英國和美國通過專門的協定予以保證的,如果南斯拉夫進入阿爾巴尼亞,英國和美國的反動派就可以利用這件事情,作為阿爾巴尼亞獨立的保護者而採取行動。至於南保聯邦,史達林再次強調,這個問題已經成熟,甚至可以開始討論(聯合後的)國家的名稱了,希望南先與保建立聯邦,然後再讓阿加入,並嚴厲批評南保兩國1947年8月關於南保條約的聲明沒有同蘇聯進行協商。史達林甚至使用“保加利亞-南斯拉夫聯邦”這一稱謂,而且強調保加利亞是一個“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
1948年3月1日,南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決定拒絕建立南保聯邦,不再同保加利亞就聯邦問題進行磋商。會議認為,由於蘇聯在保加利亞的特殊影響,同保加利亞的聯邦可能成為對南實行不適當控制的手段。
隨後,蘇聯加強了自己在阿爾巴尼亞的存在影響,大有取代南斯拉夫人的勢頭。阿爾巴尼亞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積極主張加強南阿聯繫的科奇·佐治作為“狄托分子”而被槍決,阿爾巴尼亞也成了反對狄托的急先鋒。至此,狄托主張的巴爾幹聯邦計畫完全失敗。
在史達林看來,相對較弱小的保加利亞根本無力與南斯拉夫相抗衡,而建立一個蘇聯控制下的南、保、阿聯邦,蘇聯就可利用保阿兩國的親蘇勢力制約難以駕馭的南斯拉夫。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南、保、阿聯邦是史達林將東歐國家逐步納入蘇聯版圖的重要步驟。
對於東歐國家包括巴爾幹半島國家的未來發展問題,蘇聯是自有其戰略安排的。南斯拉夫要求獨立於蘇聯之外建立巴爾幹聯邦的方案和態度是與“史達林計畫”是大相逕庭的,其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