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戰局

巴爾幹戰局

巴爾幹戰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軍及匈牙利僕從軍為占領南斯拉夫希臘於1941年4~5月採取的作戰行動。

基本介紹

  • 名稱:巴爾幹戰局
  • 地點:巴爾幹地區
  • 時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參戰方:德、意軍及匈牙利僕從軍
  • 外文名稱:Balkans Campaign
事件簡介,事件發生前的政變,作戰方案,戰役詳情,戰役評價,

事件簡介

中文名稱: 巴爾幹戰局
巴爾幹戰局巴爾幹戰局
發生時間: 1941年4~5月
發生地點: 巴爾幹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軍及匈牙利僕從軍為占領南斯拉夫和希臘於1941年4~5月採取的作戰行動。

事件發生前的政變

義大利入侵希臘失敗後,A.希特勒為防止英國開闢巴爾幹戰場,保衛羅馬尼亞油田,並保證德軍入侵蘇聯翼側的安全,下令制定入侵希臘的作戰計畫,並先後將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拉入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
1941年3月初,德軍30萬人進駐保加利亞。3月25日,南斯拉夫政府被迫簽署參加德、意、日三國同盟的協定。27日,南軍親英派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南新政府拒絕與德結盟,並於4月5日同蘇聯簽訂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遂決定占領南斯拉夫。

作戰方案

德軍的企圖是:以第2集團軍(轄第49山地軍、第51軍和第46裝甲軍,司令為M.von魏克斯大將)和第1裝甲集群(轄第41摩托化軍、第11軍和第14裝甲軍,司令為P.L.E.von克萊斯特大將),分別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向貝爾格勒實施向心突擊,分割、殲滅南軍;意第2集團軍(駐的里雅斯特地區,司令為V.安布羅西奧將軍)和意第4師(駐阿爾巴尼亞北部)沿達爾馬提亞海岸北、南對進;匈牙利第3集團軍向諾維薩德方向推進。
與此同時.德第12集團軍(轄第40裝甲軍、第18軍和第30軍,司令為W.利斯特元帥)右翼經南斯拉夫南部的斯科普里和莫納斯提爾(今比托拉)向南突入希臘, 迂迴包圍希軍和英軍;中路和左翼則分別向薩洛尼卡(塞薩洛尼基)和東色雷斯進攻。
南斯拉夫和希臘缺乏抗擊準備。南軍企圖在長達3000多公里的邊境地區組織防禦,並協同希軍對駐阿爾巴尼亞意軍實施突擊。南軍裝備落後,部隊缺編,僅有約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和32個獨立團。希軍主力約15個步兵師在阿爾巴尼亞與意軍作戰,企圖將意軍趕出阿爾巴尼亞;在保希邊境地區僅部署有6個師、2個旅,沿夸斯托斯河、斯特里蒙河和韋爾米翁山、阿利阿克蒙河一線構築三條防線,企圖在抵達希臘不久的英軍(2個步兵師、1個裝甲旅)配合下阻滯德軍進入希臘腹地。

戰役詳情

4月6日,德軍對南斯拉夫和希臘發起進攻。在南斯拉夫方向,德意航空兵對交通樞紐和貝爾格勒等重要城市實施猛烈轟炸。南斯拉夫政府和最高統帥部陷於癱瘓。德第1裝甲集群和第2集團軍一部越過保南、羅南和匈南邊界,向貝爾格勒實施向心突擊;德第2集團軍主力由奧地利和匈牙利向南斯拉夫克羅地亞首府薩格勒布實施鉗形突擊。11日,意軍分別由伊斯特拉半島和阿爾巴尼亞的斯庫台出發,對杜布羅夫尼克實施向心突擊;匈牙利第3集團軍10個旅從塞格德地域攻入南斯拉夫。13日,德第1裝甲集群和第2集團軍在貝爾格勒地區會師並占領該市。次日,南軍最高統帥部命令部隊停止抵抗,17日投降。德軍傷亡500餘人,南軍被俘約34.5萬人。
在希臘方向,德第12集團軍右翼第40裝甲軍分三路進入南境,奪占斯科普里,爾後向科扎尼方向推進;中路第18軍占領斯特魯米察後沿阿克西奧斯河推進,於4月9日占領薩洛尼卡。駐守東色雷斯的希軍被迫投降;駐守韋爾米翁山、阿利阿克蒙河一線的英希聯軍為避免被圍,後撤至布拉洛斯、莫洛斯一線,企圖阻滯德軍進攻,掩護主力從雅典經海路撤退。
正在阿爾巴尼亞境內與意軍交戰的希軍,因側後受威脅被迫後撤,但為時已晚,陷入重圍。20日,被圍希軍主力向德意軍投降。23日,希臘政府簽署投降書。次日,德軍突破英希聯軍布拉洛斯、莫洛斯防線,27日占領雅典,30日占領整個伯羅奔尼撒半島。4.1萬英軍和部分希臘軍隊經海路撤至克里特島。德軍傷亡約1.15萬人;希軍22.3萬人被俘, 英軍損失1.2萬人。5月下旬,德軍發起克里特島空降戰役,將英國勢力完全逐出巴爾幹地區。

戰役評價

德軍占領巴爾幹後,東南歐和地中海的政治軍事形勢發生有利於軸心國的變化,為其發動侵蘇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