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原變種)

巴戟天(原變種)

巴戟天(原變種) 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別名雞腸風、雞眼藤、三角藤根扁圓柱形式,略彎曲,長度不等,直徑1~2cm,表面灰黃色或灰黃棕色,有的微帶紫色,具縱皺及深陷的橫紋,有的呈縊縮狀或皮部橫向斷離而露出木部,形如雞腸。質堅韌,折斷面不平,皮部厚5~7mm,淡紫色,木部直徑2~4mm。氣微,味苦,略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巴戟天(原變種)
  • 拉丁學名:Morindae Officinalis Radix
  • 別稱:雞腸風、雞眼藤、三角藤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龍膽目
  • :茜草科 
  • 亞科:茜草亞科
  • :巴戟天族
  • :巴戟天屬 
  • :巴戟天(原變種)
  • 分布區域:產福建、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巴戟天(原變種)藤本;肉質根不定位腸狀縊縮,根肉略紫紅色,乾後紫藍色;嫩枝被長短不一粗毛,後脫落變粗糙,老枝無毛,具棱,棕色或藍黑色。葉薄或稍厚,紙質,乾後棕色,長圓形,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13厘米,寬3-6厘米,頂端急尖或具小短尖,基部純、圓或楔形,邊全緣,有時具稀疏短緣毛,上面初時被稀疏、緊貼長粗毛,後變無毛,中脈線狀隆起,多少被刺狀硬毛或彎毛,下面無毛或中脈處被疏短粗毛;側脈每邊(4-)5-7條,彎拱向上,在邊緣或近邊緣處相聯接,網脈明顯或不明顯;葉柄長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葉長3-5毫米,頂部截平,乾膜質,易碎落。花序3-7傘形排列於枝頂;花序梗長5-10毫米,被短柔毛,基部常具卵形或線形總苞片1;頭狀花序具花4-10朵;花(2-)3(-4)基數,無花梗;花萼倒圓錐狀,下部與鄰近花萼合生,頂部具波狀齒2-3,外側一齒特大,三角狀披針形,頂尖或鈍,其餘齒極小;花冠白色,近鐘狀,稍肉質,長6-7毫米,冠管長3-4毫米,頂部收狹而呈壺狀,檐部通常3裂,有時4或2裂,裂片卵形或長圓形,頂部向外隆起,向內鉤狀彎折,外面被疏短毛,內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髯毛;雄蕊與花冠裂片同數,著生於裂片側基部,花絲極短,花葯背著,長約2毫米;花柱外伸,柱頭長圓形或花柱內藏,柱頭不膨大,2等裂或2不等裂,子房(2-)3(-4)室,每室胚珠1顆,著生於隔膜下部。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單花發育而成,熟時紅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徑5-11毫米;核果具分核(2-)3(-4);分核三棱形,外側彎拱,被毛狀物,內面具種子1,果柄極短;種子熟時黑色,略呈三棱形,無毛。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本種是現代中藥巴戟天的原植物,其肉質根的根肉曬乾即成藥材“巴戟天”。補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酸軟;風濕肢氣。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地疏、密林下和灌叢中,常攀於灌木或樹幹上,亦有引作家種。

分布範圍

主產自廣東、廣西、福建、海南等地。中南半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廣東羅浮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