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通抗俄要塞遺址

巴彥通抗俄要塞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巴彥哈達山,著名景點有炮台等。該遺址與靖邊營遺址共同構成巴彥通抗俄要塞,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巴彥通抗俄要塞遺址
  • 外文名稱:Bayan against the Russian fortress ruins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巴彥哈達山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炮台等
巴彥通抗餓要塞遺址位於黑龍江省15公里處。要塞在巴彥哈達山抱之中,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是控制松花江水路的戰略要地。要塞包括靖邊營和炮台兩部分。1880年(清光緒六年),清政府為防範沙俄的進一步侵略,命吳大澄會同吉林將軍銘安編練的“綏”字軍駐守三姓(依蘭)巴彥通,並建營5座。前後2座營為馬隊,左中右3營為馬步隊,共2000餘人。1884年奉命將“綏”字軍改為靖邊後路營,當地簡稱為“靖邊營”。5座營城的每座營址長寬各200米,呈方形。圍牆以黃土夯築,現殘高約3~4米,頂寬2米。牆內為營房址,中間有一土台,長寬約3米,高1米,為“司令台”。右側有水井一眼。另有4座哨所設於營址西部兩個山頂上,現只存哨所遺址一處。在東嶺峽谷間有一片平地,稱“跑馬溝子”為靖邊營練兵打靶之地,曾發現大量清代鉛彈、鉛丸等遺物。炮台位於靖邊營東北1.5公里松花江右岸山崗北坡高地上。1881年吳大瀓親至巴彥通沿江一帶勘定,於松花江右岸下口要隘處,仿天津大沽口炮台樣式修築炮台一座,1884年竣工。炮台長60米,寬33米,炮台基高6.6米,以石灰混合沙漿灌築。炮台上設5個炮位,炮台周圍皆為土牆,周長495米,高6.6米,現南牆殘高2米,底寬6米,中間有1門寬9米。北牆處坡高約10米。牆內炮台西側營房和大小火藥庫遺址尚完好。1900年7月11日 ,當清軍和義和團民眾緊緊包圍哈爾濱時,中東鐵路當局下達了撤退俄軍的命令。盤據在哈爾濱的沙俄侵略者乘“奧德薩”號輪船逃往伯力。當船行駛至三姓時,被駐守在巴彥通要塞的守軍和義和團襲擊。20日,滿載俄軍和護路隊官兵的俄輪“齊必斯”號駛經巴彥通要塞時,不肯接受檢查,並開槍射擊,守軍和義和團民被迫還擊,經過一場激戰,俄軍上校運輸官文尼科夫當場被擊斃。7月下旬,沙俄將軍薩哈羅夫率侵略軍溯松花江而上,駛入三姓江面時,登岸四面包圍要塞,200多名將士以死相拼,重創俄軍,25日巴彥通要寒失守。在此戰役中,湧現出全亮、常勝等一大批清軍及義和團愛國英烈,為後人所敬仰。巴彥通要塞是黑龍江軍民抗擊沙俄侵略的歷史見證,也是研究黑龍江近代邊防建設的重要遺址。1981年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世紀90年代後,陸續有外地史學研究人員和少數遊人到此參觀。
巴彥通遺址巴彥通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