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彥塔拉盟立師範學校

1937年秋,日寇入侵歸綏市,成立了以蒙奸德穆楚克棟魯普和李守信為首的偽“蒙古聯盟自治政府”,並將市名改為“厚和浩特”,簡稱厚和市。偽政權還將原綏遠省的大部分地區合併成“巴彥塔拉盟”,簡稱“巴盟”,盟府設在“厚和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巴彥塔拉盟立師範學校
  • 說明:日本奴化中國的一個學校
  • 用途:奴化教育
  • 奴化手段:很殘忍
學校簡介,成立背景,辦學情況,奴化教育,奴化教育手段,殘酷的管理方法,文化侵略的後果,

學校簡介

成立背景

為了推行奴化教育,在偽政權成立不久,即在厚和市著手籌建“巴彥塔拉盟立師範學校”,簡稱“巴盟師範”。

辦學情況

巴盟師範的學制定為四年,並附設一年制的“臨時教員養成所”。學校的師範班稱為“師範部”,臨時教員養成所被稱為“臨教部”,春季開學,每年3月為新生入學時間,首任校長是張景賢。 學校初創時,教職員並不多,設有日籍行政領導,先叫顧問,後來改稱輔佐官,以後又稱副校長。 1943年後,整個學校大權掌握在日本副校長手中。
據記載:由於社會動盪,經濟貧困等原因,學生畢業時,每屆人數都不足100人,如第一屆入學時100人,畢業時僅剩42人,到1944年寒假,共畢業四屆八個班,總共不過300人。
“臨教部”原定招收國中文化程度的學員,但當時巴盟境內竟無一所中學,所以招收一兩期後,便改為輪訓在職國小教師。1943年後,“臨教部”停辦。
這期間,曾一度附設中學部。1940年,中學部遷往現呼市新城區關帝廟街國小校址內,並改名為“實驗中學”,是一所初級農業技術學校。
1945年,日寇投降。“巴盟師範”由歸綏師範學校接收,至此,這個時代的畸形兒永遠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奴化教育

奴化教育手段

日本人辦“巴盟師範”的目的,是想通過奴化教育,來培養一批忠實的奴才。
據史料載:1940年印發的日漢兩種文字的”巴盟師範簡介”中稱該校的教育方針是:“蒙古聯合自治政府成立之本義,明確而認識之。熏燃興亞之氣魄,練成教育者之資質,以期養成有見識,有自覺力與實行力以率引第二代國民及一般民眾做新東亞建設之教師。”
該校的教育綱要中要求:“為日蒙親善應先理解日本,顧應注意日本語之普及”。
巴彥塔拉盟立師範學校的日語課,從最初每周的6節增加到8節、10節,最多時增加到12節,而且還要課外加授。
在每年的2月11日紀元節、4月29日天長節、11月明治節等日本節日還強迫規定中國師生進行“拜賀”,每天早操還要舉行“東方遙拜”,向日本東京方向行90°鞠躬禮。還強迫師生到設在龍泉公園(今青城公園)的日本神社祭拜,給神社除草,清掃衛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又增加了每年12月8日宣讀天皇宣戰“詔書”的項目。

殘酷的管理方法

在具體的教育方法上,完全實行法西斯式教育。
綽號“白毛”後升任訓育主任的原舍監白國華和日籍教員吉本、小倉,被學生們稱為“三大害”。他們管理學生的手段除以左右開弓打嘴巴的形式教育外,還讓學生站成兩排互相打嘴巴;罰坐;跪在地上兩手平舉,掌心各托磚頭一塊;用竹劍抽打;用“背口袋”方式互摔更是家常便飯。最奇特的是,命令學生到農場翻地,翻好後列隊並排來回跑步將地踩實,然後再翻地,再踩實,一直到學生們筋疲力盡才罷休。

文化侵略的後果

日本侵略者依靠武力強制推行日本語教育,造成了惡劣的後果。對此,曾擔任偽蒙疆政府民政部教育處長的陶布新深有感觸:“這樣實行的結果,有些中學畢業生,不能用蒙、漢文寫通順的文章,卻能說流利的日語,甚至有的說漢語也夾雜著一些日語名詞,變成不倫不類協和式的語言。”這種行為,不僅嚴重地影響到當地漢語、蒙語及其他課程的教學,而且作為奴化教育的手段,侮辱、傷害了內蒙古西部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情感,構成了文化侵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