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幕電影

巨幕電影

巨幕電影(Huge Screen或IMAX)指放映銀幕比寬銀幕電影的銀幕更寬、縱向高度也大得多,以及銀幕呈環形或穹形等特殊形狀的電影。隨著電視的興起,電影在競爭中迅速發展,寬銀幕電影和巨幕電影都是電影不斷發展的產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巨幕電影
  • 外文名:Huge Screen
  • 解釋:銀幕更寬的電影
  • :22米
  • :16米
  • 核心技術:放映機和頂級數字環繞音響系統
主要特徵,主要類型,發展歷程,3D電影,

主要特徵

顧名思義,相比普通電影銀幕,這張類似於把一個籃球場豎起來的銀幕更為巨大,並且呈一點點彎曲,以充分擴展觀眾的外圍視野。標準的“巨幕電影”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而迄今為止不斷有更大的“巨幕電影”銀幕出現。 除了銀幕巨大的顯著特徵外,“巨幕電影”的核心技術還包括“巨幕電影”放映機和頂級數字環繞音響系統。“巨幕電影”使用70毫米15尺孔的電影膠片,有效畫面面積是普通35毫米膠片的十倍、一般70毫米寬銀幕膠片的三倍。電影畫格越大,所容納的內容就越多,圖像也就越清晰,這也是“巨幕電影”能帶給觀眾更逼真和更高清晰度觀影效果的關鍵所在。
另外,精密度最高、功率最強的放映機,使畫面的穩定性大大超過了常規標準。而“巨幕電影”六聲道超級音響系統和銀幕上成千上萬個小孔,使得影院內每個地方的音量和音質完全相同,觀眾無論坐在哪兒都能享受到同樣質量的音響效果。

主要類型

巨幕電影的共同特點是採用70毫米的寬膠片或多條35毫米膠片、大銀幕,故影像大而清晰,同時伴以立體聲,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巨幕電影正處在發展中,種類較多,變化也較大,較為穩定、使用較多的有以下幾種:
IMAX為了大幅增加圖像的解析度,採用了特別的70毫米底片。傳統65毫米底片的圖像尺寸為48.5毫米×22.1毫米(Todd-AO),IMAX底片的圖像尺寸69.6毫米×48.5毫米。為了以標準電影的每秒24格來曝光,IMAX底片的進片速度是一般底片的三倍。此外還有JAPAX系統,這種系統的畫幅面積約為35毫米標準畫幅的5倍多,可在寬23米,高17米的銀幕上放映。另有SHOWSCAN系統,將拍攝和放映的頻率提高到60幅/秒,以消除閃爍現象,使動態景物更加清晰。
環幕電影
環幕電影 亦稱圓周電影。1955年美國用11台16毫米攝影機拍攝環幕電影。攝影機安裝在圓台上,拍成11條影片﹔分別在11台放映機上進行同步放映。影院呈圓形,牆上裝有11塊幕,幕高2.4米、總長38米,構成360°圓周。此後,環幕電影又發展為6塊、9塊銀幕。中國試製的是用9塊銀幕。
穹幕電影
穹幕電影 亦稱球幕電影。具有代表性的是奧姆尼麥克斯 (OMNIMAX),它和埃麥克斯一樣,也是用65毫米底片橫向輸片拍攝,用70毫米拷貝橫向輸片放映。影片畫幅面積比標準35毫米的大10倍。由於攝影和放映都採用魚眼鏡頭,故放映出的影像呈半球形,有如蒼穹﹔影院類似天文館,半球形銀幕由觀眾前面伸向身後,並伴有立體聲效果,特別是奧姆尼麥克斯的立體電影,觀眾猶如身臨其境,不僅眼前物體似伸手可取,而且有些物體有移至身後的感覺。
除上述各類巨幕電影外,50年代曾出現過CINERAMA全景電影。用 3台35毫米攝影機分開同步拍攝,用6台放映機,3台一組輪換放映,當3台放映機同步放映時,畫面彼此相接組成大幕全景電影。因設備龐大,尤其是3台放映機放映時影像的接縫難以消除,故60年代後此種電影逐漸被淘汰。
巨幕電影的觀看,決定觀影視效的因素主要是亮度、清晰度、螢幕尺寸和放映設備。
觀看巨幕電影,如何選擇座位?
在選擇座位的問題上,觀看“巨幕電影”,觀眾的仰視角度不宜大於12度,如果座位太靠前,不但脖子會疼,也會容易覺得暈。中間靠前一點的位置最好,例如30排的影院,10排到15排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座位太靠後,“巨幕電影”螢幕有可能不能完全充滿視野,也對觀影效果有影響。

發展歷程

電影自誕生至今,回顧百年來電影所走過的歷程,人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大銀幕電影的探索和嘗試。在1900年電影誕生初期,盧米埃爾兄弟就在巴黎首次試驗放映了他們研製的75mm膠片巨幕放映。但由於3台攝影機的體積龐大以及放映同步技術及畫面拼接技術的局限,此種形式很快就消失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一項通過光學變形的寬銀幕技術經過了十幾年的試驗又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今天仍然套用的變形寬銀幕電影放映,業內人稱Cinemascope。這是一種更實用的寬銀幕處理技術。在單機35mm的拍攝中,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光學橫向壓縮到1.33∶1的35mm底片上,同樣的鏡頭安裝在放映機上使放映畫面得以橫向展開。
觀眾在大銀幕中得到了快感和歡愉。到1957年,85%的美國電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的放映片門和變形鏡頭。但很快人們就發現光學變形,儘管可以把畫面放大,但35mm 的底片狹小和變形鏡頭的球面誤差帶來的降低解析度、放映機光源小、銀幕弧度深、銀鹽顆粒等原因始終影響著畫面的質量。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電影人追求大銀幕放映的腳步始終沒有停止。加大電影拍攝底片和拷貝的影像面積,已成為實現高質量巨幕放映的關鍵所在。
真正的“巨幕電影”技術第一次面世,是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由加拿大製作的電影“老虎的孩子”在富士館展出放映。然而由於製作和放映成本較高以及運輸困難,“巨幕電影”一直未能普及。直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出現了一股“巨幕電影”娛樂的風潮,《霸王龍:重返白堊紀》等“巨幕電影”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巨幕電影”的發展。經過近40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了公認的最具震撼效果的電影體驗。
中國最早的“巨幕電影”影院出現在上海,和平影院則是第一家商業“巨幕電影”影院,中國電影博物館、廣東省東莞科技館等也建設了“巨幕電影”影院。數據顯示,中國內地已經是“巨幕電影”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截止2010年,現共有22家“巨幕電影”影院,另有27家已簽約,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據藝恩諮詢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2月底,中國內地共有“巨幕電影”銀幕22塊,其中13塊(數字8塊,膠片5塊)用於商業放映,9塊用於科技館等公益放映。
2009年6月,IMAX公司和華誼兄弟正式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聯手推出3部“巨幕電影”華語影片,《唐山大地震》正是其中之一。這部國內首部使用數字原底翻版技術的中國主流電影的成功上映,在為觀眾帶來極具震撼的“巨幕電影”影音體驗、迎來票房豐收的同時,也將作為第一部國產“巨幕電影”影片,將會極大地帶動國產“巨幕電影”的發展。
“巨幕電影”分為膠片“巨幕電影”和數字“巨幕電影”兩種,國內早期影院大多是膠片“巨幕電影”,如東莞萬達影城,而當下建設的新“巨幕電影”多為數字“巨幕電影”。“巨幕電影”膠片的優點在於色彩更好,畫面更穩定,而數字“巨幕電影”優點則是放映成本更低。至於如何選擇上述兩種格式,中國電影博物館辦公室的牛朴寧建議道:“如果電影由`巨幕電影'膠片拍攝,觀影首選應該是膠片版。”
中國電影博物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博物館放映了《博物館奇妙夜2》、《愛麗絲夢遊仙境》、《怪物史瑞克4》等“巨幕電影”影片,第一輪放映521場,平均上座率85%,觀影17萬人次。

3D電影

3D和“巨幕電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技術。3D是指三維空間,國際上通常以3D電影來表示立體電影。3D技術是基於人類視覺的立體電影技術,當人觀看物體時,兩眼看到的東西稍有不同,通過所謂“立體視覺”的過程,大腦將這兩個東西合成為單一的三維圖像。
3D正是運用這一原理,通過兩台攝影機進行不同角度的攝製,然後放映機通過兩個放映透鏡,將左右眼圖像疊加在巨幕上。觀眾配戴的偏振眼鏡,準確地與放映機雙鏡頭的偏振濾光片相配,形成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呈現逼真的立體圖像,使觀眾大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外,3D技術也運用在遊戲、空間定位等其他領域。
形象地說,3D是立體電影,讓觀眾體驗電影的三維空間效果,而“巨幕電影”則是讓觀眾體驗高色彩、高保真和高清晰度的視覺衝擊。兩者通過不同的技術領域,目的都是為觀眾打造更具震撼力的觀影效果。
當然,兩種技術也可以進行結合。“巨幕電影”就分為三種,矩形巨幕、3D巨幕和球形巨幕。其中“巨幕電影”3D就是運用3D特效+虛擬影像+“巨幕電影”觀影效果組合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