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拔鎮

左拔鎮

左拔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西北部,東北連樟斗鎮,東南鄰青龍鎮,西南界黃龍鎮,西北與崇義縣接壤。圩期農曆三、六、九。建國前有夜市習慣。屬山區,山巒起伏,氣溫較低,年均溫度約17.2度。中部有較寬平的河谷地。有左拔河、大江河。左拔河入躍進水庫,大江河入龍澗里水厙。鎮政府駐左拔村,距大余縣城26.5公里。

左拔鎮轄4個行政村,5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479(2010年)。總面積99.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63畝,土地肥沃,主種水稻。1盛產茶葉,以雲山茶為著,產於境內雲山嶺上。礦產資源豐富,等礦產貯量大,在左拔鎮廣泛分布,左拔鎮多山地,林業用地13.1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7.5%,林木以毛竹為主,其中毛竹林面積3.2萬畝,素有“綠色銀行”之稱。左拔鎮域內有海拔1275.6米的大余第二高峰——雲山,以及有440多年歷史極富贛南客家建築特色的左拔曹氏圍屋等風景名勝古蹟。2000年來,到左拔來遊覽、參觀、考察的遊客和專家學者絡繹不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左拔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大余縣
  • 政府駐地:左拔村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1515
  • 面積:99.76平方公里
  • 人口:7479(2010年) 
  • 方言客家語-於信片-大余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車牌代碼:贛B
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曹氏圍屋,簡介,布局及作用,規模,地圖信息,

經濟發展

左拔採礦業歷史悠久,境內駐有漂塘鎢礦、下壟鎢業公司左拔坑口、石雷鎢礦等眾多礦山企業。湖南廣西湖北和江西南康上猶等地人員紛紛到這裡來“淘金”。另外,毛竹、臍橙、薄皮西瓜為主的農業特色產業頗負盛名,產於常年雲霧繞繞的雲山的雲山茶,享譽南中國。
2000年來,中共左拔鎮委員會和左拔鎮人民政府依託山區優勢,積極引導人們發展經濟,創建和諧平安社會,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發展。2005年,左拔鎮農民人均純收入1344元,比上年增收16%。
2007年以來,左拔鎮上下緊緊圍繞“林業為主、果業為輔,礦業補充,特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大力發展地方經濟。林業、礦業是左拔的傳統產業,大力鼓勵農民通過培訓後就近到礦山企業務工,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民務工收入。通過農戶與竹木加工企業簽定訂單的形式,扶持壯大了順發竹筷廠等6家竹製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全鎮發展毛竹林5萬餘畝,涉及農戶700多戶,使毛竹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經過政府引導,不斷發展壯大了以臍橙為主的果業生產,使果業逐漸成為了左拔鎮的一項新興支柱產業,2007年臍橙產量達200多萬斤,2008年臍橙產量預計將超過250萬斤。同時,政府積極鼓勵農民發展生豬養殖等特色種養業,現在左拔鎮生豬養殖專業戶已達到12家。2008年以來,鎮黨委、政府還通過招商引資方式,引進技術與資金,建設了年養殖石蛙20萬隻的石蛙養殖場,以及年種殖香菇20萬袋、木耳24畝的香菇木耳種植基地,為左拔鎮拓展新的特色產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2008年
1、發展了新產業。林業與礦業是左拔鎮的支柱產業,鎮黨委、政府通過農戶與竹木加工企業簽定訂單的形式,扶持、帶動全鎮發展高產毛竹林5萬餘畝,優質杉木林2萬餘畝;通過扶持特色種養業,發展了臍橙、生豬,還新湧現出石蛙、山羊、蜜蜂、香菇、竹鼠等特色種養戶達20多家,拓寬了農民增產增收的新路子。
2、改善了人居環境。一是高標準規劃、建設圩鎮。籌資30多萬元,啟動了“一河兩岸”工程建設,完善了鎮農貿市場基礎設施,新擴建農貿市場1000多平方米,有效地解決了圩鎮每到圩日阻塞交通問題。二是完善新村功能,規劃建設了左拔村下村楊屋和大江村東坑農村社區。在推進“三清三改一拆一分一綠”工作中,同步實施,建立了農技服務、醫療計生服務、村民互助服務等服務機構。並鼓勵、扶持農民小康樓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用上清潔的新能源。三是完成了雲山村黃芬、古下橋建設,解決了民眾出行難問題。四是大力實施農村飲用水改造工程。籌資27.3萬元解決、完善了大江村東坑與左拔下村等地人畜飲水問題,使全鎮85%以上的民眾基本用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3、發展了新經濟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營、民受益”的原則,圍繞市場需求,完善了臍橙協會、毛竹協會等協會的服務功能,重點培養產業示範戶,搭建了一個全方位的富民服務平台。面對臍橙銷售難問題,鎮黨委、政府幫助鎮果業協會積極聯繫客商,拓展銷售渠道,為果農銷售臍橙近30萬斤。
4、培育了新農民。在培育新農民工作中,通過注重“三個結合”,解決了“三個問題”。即:培訓與區域特色產業相結合,培訓與農民需求相結合,培訓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著力解決了培訓費用高、培訓地點遠、培訓效果差等問題。主要根據左拔礦山與竹木加工企業較多的實際,將農民培訓與廠礦企業結合起來,讓農民到廠礦企業實地上培訓課,請廠礦技術人員講解,使農民較快掌握了礦產品採選、竹木加工等技術,並能就近到廠礦上班,使企業用工與富餘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相得益彰。2008年以來累計舉辦各類專業培訓班12期,培訓人員420人次,為縣工業園區、轄區內礦山企業和竹製品加工企業輸送務工人員近千人。
左拔鎮既是礦區鄉鎮,又是林區鄉鎮。近年來,礦山、林區因爭奪山權,矛盾糾紛越來越多,加上外來流動人口眾多,人員居住複雜,這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們從創建和諧平安村鎮入手,努力建設和諧民主新環境。
1、開展“和諧平安左拔”創建活動。結合新農村建設,認真開展“和諧平安”創建工作,進一步完善了工作網路與隊伍建設,創建了“和諧平安”鎮、村、組三級聯創三級體系。即鎮有綜治辦、司法所,村有調解委員會、治保主任,組有調解員、信息員和中心戶長,層層抓落實,每個小組調解員聯繫管理以本自然村為主的20-30戶村民。該網路成員的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矛盾糾紛調解、社會綜合治理、環境衛生管理、外來人口管理、村情民意採集等等。經過一年來的工作,農村治安環境狀況明顯好轉,外來人口管理明顯加強,鄰理關係明顯和睦,社會明顯和諧穩定。
2、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與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常抓不懈。堅持“預防為主,打防結合”的原則,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抓好矛盾糾紛排查工作。鎮定期召開社會治安形勢分析會,每月一次綜治工作專門會議,做到大糾紛不出鎮,小糾紛不出村、組,把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對疑難案件,實行領導包案制度,限期解決;對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上訪事件,特別是對左拔、雲山三級合辦林場事件,派出專門工作組,下到各組、各戶進行政策宣講和問計尋策,較好地理順了民眾情緒,化解了極易引發群體性鬧事的複雜形勢,使矛盾糾紛在鎮、村兩級得到控制。對影響較大的社會治安案件,公安派出所與鎮綜治、法務部門協同工作,都得到了及時處理,全年民事糾紛88起,調解88起,調解率達100%,調解成功率達96%。根據要求,2008年底,我鎮嚴格招聘了6名隊員,成立了左拔鎮應急小分隊,專門處理森林火災、治安巡邏、圩鎮管理、防汛抗旱等,完善了我鎮農村應急服務體系,大大加強了我鎮應急反應能力,為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提供了組織保障。
3、順利完成了村級換屆選舉工作。村級換屆選舉工作是2008年的一項重要工作。為搞好村級換屆選舉工作,我們把民主管理和村民自治作為建設和諧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健全和完善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成立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指導小組,制定了選舉方案,召開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動員大會,對換屆選舉工作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發動,並抽調了由黨政領導任組長、職責明確的指導組下到各村指導工作。按照程式,各村財務進行了審計,並進行了張榜公布,對參與選舉的有關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順利選舉產生了各村黨支部班子,並及時對4個村新產生的16名支委班子成員進行了集中教育培訓。隨後,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各村成立了村委換屆選舉委員會,按照法律程式對村委會班子進行了換屆選舉,依法按時產生了新一屆村委會班子,圓滿完成了換屆選舉工作任務。2009年2月,新一屆的7名村書記、主任全部參加了全縣村書記、主任培訓班。

社會事業

新建6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改水、改廁農戶達到近50%。左拔鎮內各村均通四級以上水泥公路,通訊、廣播電視和教育文化事業得到較大發展,移動聯通架設了多個基站,使覆蓋面達85%以上,中國小配備了電腦教育室等現代化教育設施,小水電等資源正進行有序開發。
左拔鎮左拔鎮
在新農村建設中,左拔鎮始終尊重農民民眾的意願,不強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盲目建新村,不強求農民建新房,而是在改善農民居住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上下功夫。根據山區村民住宅、耕地等都比較分散的現狀,左拔鎮提倡農民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在舊宅基的基礎上,按照規劃改建或新建小康住宅。為了把有限的財力用在新農村建設的刀刃上,左拔鎮把新農村建設與扶貧重點村建設、移民搬遷、文明家園、生態家園創建統籌安排,將用於農村建設的各項資金捆綁使用,儘可能把支持農村建設的政策、資金、項目用足、用好、用活。按照“以補代獎”的原則,左拔鎮從“甘泉引入千家萬戶”入手,建垃圾池,改廁所,改廚房,建沼氣池,裝有線電視電話……對農民的生產生活及居住環境進行全面改造。同時,引導民眾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適合當地特點的竹木和臍橙等主導增收產業。截至2007年,左拔鎮以鄉村道路建設為重點的農村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部按照統一規劃,新修改造村組水泥路1.5公里,建成300餘戶山泉水飲用工程,實現新增綠化面積3200多畝。
一條筆直的水泥路從縣鄉幹道到依山而建的村莊,穿村而過通到家家戶戶門口;農家庭院的糞堆、土堆、柴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的院落和修剪成型的各種雜果樹木。這就是被譽為大庾嶺深處“都市山莊”的大余縣左拔鎮左拔村石砌里。2006年,左拔鎮根據山區鄉鎮實際,傾聽民意,積極探索切合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成為了大余縣山區鄉鎮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
陽嶺山莊陽嶺山莊

曹氏圍屋

簡介

圍屋,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種特殊的民居形式。它集家、祠、堡於一體,住在圍屋內的居民,都是某一共同祖先的後裔。它基本沿用了古代中原傳統的某些內容和形式,採用土木石結構,以夯土板築,或用泥土製成土磚來砌牆承重,以木作梁並蓋以青瓦。其基腳採用石料和青磚砌實。在土木石等建築材料中,泥土是客家建築的主體,是其最基本的材料。外貌沒有複雜的裝飾,僅以巨大的尺度,完善的防禦體系,構成一種固若金湯的"塢堡式"建築樣式。
左拔鎮左拔鎮

布局及作用

贛南的客家圍屋多以正方或矩形為平面布局,四角是略向外和往上凸出的碉堡,建築物由外向內大圍套著小圍,如一"回"字型。外側多挖有1米深,3米寬的壕溝。外牆厚度多在1米以上,高二至四層不等,中間樓層均設環形吊樓,俗稱"外走馬"。門框皆用巨石砌成,厚實的板門上包裹鐵皮釘,板門後大多還設有一道閘門,閘門之後還有一重便門,或在板門後設一道柵欄門。為防火攻,門頂上備有水漏。圍屋的頂層間是戰備用房,通常不堆放雜物,取外牆的大部分內側牆體,作環形夾牆走廊,俗稱"內走馬",使整個頂樓間貫通一氣。圍內掘有水井,並辟有專門存放糧草的貯藏間,牆體不開窗戶,只開有一些對外望和進行射擊的孔眼,遇上戰亂,將大門封死,裡面即是一個獨立的小天地。贛南客家圍屋產生於明末清初,結束於民國初期,後基本不建。

規模

曹氏圍屋位於大余左拔鎮政府西面約一公里的一個小盆地中,為一大型客家圍屋。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外圍有三米高的乾打壘圍牆,圍成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五萬平方米,建築面積四萬平方米。圍內約有40個院子,500間房。院圍有正門和後門,正門朝向西北。進正門為一長180米、寬3.55米的主巷道,盡頭為總祠堂。總祠堂大廳面積170餘平方米,內有六根主柱,有一天井。兩側有一條約60米長的橫巷道,橫巷道兩端又各有一條約90米長的縱巷道,與主巷道平行的還有一條約二米寬的縱向巷道。主巷道兩側,各有2—3條1--1.5米寬的橫巷道,橫巷道內各有3—5個獨立大院,有大門、院內前後廳。房屋為青磚高牆木結構,硬山式瓦頂,牆高約四米。圍內還有四個分祠堂,兩眼水井,巷道皆為卵石鋪築口。現在居住圍里的絕大部分是曹口氏,共700餘人,分為六個居民小組。據曹氏:家譜記載,曹氏先祖於宋代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河北正定府輾轉遷至江西南安,先居橫浦驛外燕子窩(現黃龍鎮境內)、明時有曹氏在南安府為官,棄官後進左拔狩獵,發現左拔銅盤(現圍里舊名)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遂搬遷曹氏宗族人山,並於明正德四年(1509年)建祠堂祭拜祖先,後人口繁衍又設立分祠堂,規模不斷擴大。為防止深山猛獸的侵擾和加強宗族內部聯繫,在整個建築群外用乾打壘牆圍住,前、後門均建有閣樓,氣勢宏大,從而形成典型的贛南客家民居建築群格局。曹氏圍屋的圍牆已殘缺不全,前後門樓也都破爛不堪,但古老建築的風韻仍存古巷和翹檐之中。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贛州市大余縣左撥鎮政府(左拔街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