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博士

工程博士

工程博士專業學位英文名稱為“Doctor of Engineering”,英文縮寫為D.Eng或者Eng.D,是與傳統哲學博士學位(Ph.D)相對應的專業博士學位。工程博士培養是以實踐創新為導向,培養具備解決複雜工程技術問題、進行工程技術創新以及組織實施高水平工程技術項目等能力的專業型領軍人才;是為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和項目對高層次專業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需要而設立的一類博士學位,與工學博士學位屬於同一層次。中國的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是由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權的高等學校與企業聯合組建工程博士教育中心進行培養,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由高等學校授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工程博士
  • 外文名:Doctor of Engineering
  • 英文縮寫:D.Eng或者Eng.D
  • 性質:專業學位博士
設定,設定目的,招生對象,首批培養單位,新增高校,2017年首批工程博士培養質量,

設定

2011年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工程博士專業學位設定方案》。經學校申請、專家評審,批准清華大學等25個學位授予單位開展工程博士專業學位授予工作,並於2012年正式開始招生。
首批工程博士的培養領域集中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制造、能源環保等4個板塊,充分展現為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輸送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的堅定目標。

設定目的

設定工程博士的目的是為了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對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特別是能夠發揮領軍作用的高端人才的需求,完善中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體系。
其培養目標要使工程博士學位獲得者能具有相關工程技術領域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備把握產業和工程技術發展方向、規劃和組織實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工作的知識與能力;在推動產業發展和工程技術進步方面作出創造性成果。

招生對象

工程博士專業學位的招生對象:一般為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具有較好的工程技術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工程技術實踐經驗,並取得一定成就的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人員。

首批培養單位

1、北京大學(“電子與信息”和“生物與醫藥”領域)
2、清華大學(“電子與信息”、“先進制造”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與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
4、北京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
5、天津大學(“先進制造”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6、吉林大學(“先進制造”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7、哈爾濱工業大學(“先進制造”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8、復旦大學(“電子與信息”和“生物與醫藥”領域)
9、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10、上海交通大學(“先進制造”和“電子與信息”領域)
11、東南大學(“電子與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
12、浙江大學(“電子與信息”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1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與信息”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14、山東大學(“先進制造”和“生物與醫藥”領域)
15、中國海洋大學(能源與環保”領域)
16、華中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和“先進制造”)
17、華南理工大學(“電子與信息”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18、中南大學(“先進制造”和“生物與醫藥”領域)
19、四川大學(“電子與信息”和“生物與醫藥”領域)
20、重慶大學(“先進制造”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21、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領域)
22、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
23、西北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和“先進制造”領域)
24、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與信息”領域)
25、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現國防科技大學)(“電子與信息”和“能源與環保”領域)

新增高校

按高校單位代碼排序如下:
11414 中國石油大學

2017年首批工程博士培養質量

2017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該校首批工程博士研究生獲得了他們的工程博士學位。他們是學校聚焦國家重大需求,依託重大工程項目,以工程領軍人才為目標,培養出的先進制造、能源與環保兩個領域的5名工程博士。
首批第一位通過答辯的是中國航天員中心航天工效室主任、人因工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春慧。王春慧的畢業論文題目為《航天員建模仿真系統的設計與研發》,論文針對航天員體力和腦力作業任務特點,從特性、行為和績效三個層次構建了相關模型體系,研究如何更好地確保航天員在軌作業能力的發揮。“我畢業論文研發的這個系統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支持長期飛行下航天員作業能力仿真分析、評估與預測的平台。這個系統已經在我國的空間實驗室、空間站工程的人機界面評估與任務規劃中得到了實際套用,為航天人因設計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據悉,該系統已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重大研究成果”。
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的苗建印在以鄭南寧院士、何雅玲院士、李勁東研究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的導師團隊指導下,解決了探月工程重大難題,其顛覆性科研成果保證了月球探測器在極限溫差、無太陽能供給、重力資源緊張條件下,仍然能正常工作,該成果已成功套用於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苗建印是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科技北京百名領軍人才,空間熱控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特種無機塗層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其科研成果曾多次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軍隊科學技術進步獎,並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突出貢獻者”、“探月三期關鍵技術攻關和方案研製優秀個人”等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