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與生態

工業與生態

《工業與生態》一書從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角度,介紹了工業系統的發展特徵及其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以及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施工業生態化建設的意義和途徑。本書注重結合當代生態工業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取材新,內容豐富,可以作為面向非環境專業學生講授工業生態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環境科學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參考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工業與生態
  • 作者:於秀娟
  • ISBN:9787502544195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05-26
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工業與生態》從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的角度,介紹了工業系統的發展特徵及其與生態環境的關係,以及為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施工業生態化建設的意義和途徑。本書從分析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入手,圍繞工業可持續發展這一主線,按照工業產品生態化、工業企業生態化、工業系統生態化直至實現循環經濟社會的脈絡,介紹了工業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及相關實踐。
《工業與生態》注重結合當代生態工業研究領域的發展趨勢,取材新,內容豐富,可以作為面向非環境專業學生講授工業生態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環境科學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教師和學生的參考書。對於環境管理人員、企業管理人員及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人員,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工業發展的特點
1.1.1 工業的含義
1.1.2 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徵
1.2 工業生產的特點
1.2.1 工業生產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1.2.2 工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1.3 工業污染及其影響
1.3.1 工業污染的來源與危害
1.3.2 工業生產與全球性環境問題
1.4 人口增長對工業及生態的影響
1.4.1 世界人口增長動態
1.4.2 人口增長對生態系統的衝擊和壓力
1.5 人類對工業發展歷程的反思
1.5.1 生態學家的思考
1.5.2 對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局限性的反思
1.5.3 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
1.5.4 對技術進步的反思
1.5.5 對工業管理模式的反思
1.6 新的發展模式
1.6.1 社會的發展戰略
1.6.2 科技發展的模式
1.6.3 生態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參考文獻
第2章 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1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及其內涵
2.1.1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2.1.2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思想
2.1.3 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2.2 工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2.1 在整個工業領域實施基於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技術革命
2.2.2 建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對生態環境破壞的有效約束與激勵機制
2.2.3 與環境保護目標相協調的產業政策的制定
2.2.4 加強政府職能與市場調節作用的結合
2.3 工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3.1 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3.2 可再生、清潔能源技術
2.4 生態工業——解決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2.4.1 生態工業的理論基礎
2.4.2 生態工業學術研究
2.4.3 生態工業的研究內容
2.4.4 生態工業的發展模式
2.4.5 建立生態工業的措施
參考文獻
第3章 自然生態系統與工業生態系統
3.1 生態學發展產生的影響
3.1.1 生態學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
3.1.2 生態學對政治的影響
3.1.3 生態學對經濟的影響
3.2 自然生態系統及其特徵
3.2.1 生態系統的概念
3.2.2 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結構
3.2.3 生態系統的功能
3.2.4 生態系統的基本特徵
3.3 工業生態系統
3.3.1 現代工業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3.3.2 自然生態系統對工業生態系統的啟迪
3.3.3 工業體系的進化
3.4 工業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異同
3.4.1 工業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之間的相同之處
3.4.2 兩類生態系統的不同之處
3.5 生態工業與傳統工業的比較
3.6 工業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
3.6.1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
3.6.2 工業生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
3.6.3 工業生態系統的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第4章 工業與生態關係的研究方法
4.1 工業代謝分析
4.1.1 工業代謝分析方法
4.1.2 工業代謝的度量
4.1.3 工業代謝研究的套用
4.1.4 材料流分析
4.2 生命周期評價
4.2.1 生命周期評價的產生和發展
4.2.2 生命周期評價的技術發展
4.2.3 生命周期評價方法
4.3 清潔生產及清潔生產審計
4.3.1 清潔生產的內涵
4.3.2 清潔生產審計
4.3.3 清潔生產的方法與途徑
4.3.4 推行清潔生產的影響因素
4.3.5 清潔生產的意義
4.3.6 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4.3.7 清潔生產現狀
4.3.8 阜陽化工總廠清潔生產實例
4.4 非物質化服務
4.4.1 非物質化的概念
4.4.2 非物質化的影響因素
4.4.3 非物質化的推動力
4.4.4 非物質化的評價方法
4.4.5 非物質化的意義
4.5 環境材料
4.5.1 環境材料產生的背景
4.5.2 環境材料的概念及研究內容
4.5.3 環境材料的發展現狀及技術方法
4.5.4 生命周期評價與環境材料
4.5.5 環境材料的發展及意義
4.6 環境友好產品
4.6.1 環境友好產品的研究內容
4.6.2 產品的生態設計
4.6.3 產品環境標誌
參考文獻
第5章 工業生態化實施途徑
5.1 工業生態化建設的研究內容
5.1.1 工業轉型的研究
5.1.2 工業生態化建設的層次
5.1.3 工業生態化建設技術
5.1.4 工業生態化建設與管理
5.2 工業企業生態化建設
5.2.1 企業生態化戰略
5.2.2 企業生態化的支持技術
5.2.3 我國生態化企業建設實例
5.3 生態工業園規劃與建設
5.3.1 工業園區及其環境管理
5.3.2 生態工業園的類型與設計
5.3.3 國內外生態工業園的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第6章 環保產業與工業污染防治
6.1 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6.1.1 國際環保產業的發展
6.1.2 中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6.2 水污染防治
6.2.1 水污染
6.2.2 水污染的防治
6.2.3 廢水的回用
6.3 大氣污染的防治
6.3.1 大氣污染
6.3.2 大氣污染的防治
6.4 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綜合利用
6.4.1 固體廢棄物污染
6.4.2 固體廢物處理
6.4.3 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
參考文獻
第7章 生態工程與生態恢復
7.1 生態工程學概述
7.1.1 生態工程學
7.1.2 生態工程學原理
7.1.3 生態工程模型
7.1.4 生態工程設計
7.2 生態恢復基本理論與研究概況
7.2.1 生態恢復基本概念
7.2.2 生態恢復理論
7.2.3 生態恢復研究概況
7.3 受損生態系統的特徵及其恢復
7.3.1 受損生態系統的特徵
7.3.2 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
參考文獻
第8章 循環經濟
8.1 循環經濟的內涵和保障
8.1.1 循環經濟的起源
8.1.2 循環經濟的內涵
8.1.3 循環經濟的框架
8.1.4 循環經濟的作用
8.2 循環經濟的制度保證
8.2.1 環境責任
8.2.2 法律支撐
8.2.3 循環經濟的經濟政策
8.3 循環經濟的實踐
8.3.1 垃圾中淘金
8.3.2 材料的再生循環利用
8.3.3 產品的回收與循環利用
8.4 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及循環經濟
8.4.1 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及循環經濟的共同點
8.4.2 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及循環經濟的聯繫
參考文獻
附錄1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附錄2 《德國循環經濟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