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工業

生態工業簡稱ECO,是ecological industry的縮寫,是依據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節約資源、清潔生產和廢棄物多層次循環利用等為特徵,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依託,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經營和管理的一種綜合工業發展模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工業
  • 外文名:ecological industry
  • 縮寫ECO
  • 特徵:節約資源、清潔生產
基本概念,基本特徵,與傳統工業區別,生態工業園,發展狀況,評價指標體系,經濟指標,生態環境指標,生態網路指標,管理指標,

基本概念

生態工業簡稱ECO,是ecological industry的縮寫,是模擬生態系統的功能,建立起相當於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還原者”的工業生態鏈,以低消耗、低(或無)污染、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為目標的工業。
工業結構生態化,就是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把工業系統的結構規劃成“資源生產”、“加工生產”、“還原生產”三大工業部分構成的工業生態鏈。其中,資源生產部門相當於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主要承擔不可更新資源可更新資源的生產和永續資源的開發利用,並以可更新的永續資源逐漸取代不可更新資源為目標,為工業生產提供初級原料和能源;加工生產部門相當於生態系統的消費者,以生產過程無浪費、無污染為目標,將資源生產部門提供的初級資源加工轉換成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工業品;還原生產部門將各副產品再資源化,或無害化處理,或轉化為新的工業品。
我們倡導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就是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傳統工業的提升,一手抓生態工業的發展。所謂提升傳統工業,就是要推行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舊的工藝和設備徹底進行改造,使之儘快地生長成為新的工業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只有以經過徹底改造過的傳統工業和全新的生態工業為主導,才能把生態特色經濟發展起來。對發展生態特色經濟提出的構想主要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業,農業走無公害有機化之路,工業走無污染清潔化之路,旅遊業走回歸式園林化之路。保護、開發和利用文化生態資源,建設民族文化產業,對於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生態工業通過模擬自然系統建立工業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建立互利共生的工業生態網,利用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達到物質和能量的最大利用以及對外廢物的零排放

基本特徵

它要求綜合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一切有利於工業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
(1)從巨觀上使工業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耦合,協調工業的生態、經濟和技術關係,促進工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人流、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合理運轉和系統的穩定、有序、協調發展,建立巨觀的工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
(2)在微觀上做到工業生態資源的多層次物質循環和綜合利用,提高工業生態經濟子系統的能量轉換和物質循環效率,建立微觀的工業生態經濟平衡。從而實現工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提高,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發展道路。

與傳統工業區別

(1)追求的目標不同 傳統工業發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目標為己任,忽略了對生態效益的重視,導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局面發生;而生態工業將工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並重,從戰略上重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的集約、循環利用,有助於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2)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不同 傳統工業由於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目標,只要有利於在較短時期內提高產量、增加收入的方式都可採用。因此,工礦企業林立,資源的過度開採、單一利用等狀況比比皆是,引發資源短缺、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生態工業從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兼顧的目標出發,在生態經濟系統的共生原理、長鏈利用原理、價值增值原理和生態經濟系統的耐受性原理指導下,對資源進行合理開採,使各種工礦企業相互依存,形成共生的網狀生態工業鏈,達到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循環使用。 (3)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要求不同 傳統工業由於只注重工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而且是區際封閉式發展,導致各地產業結構趨同、產業布局集中,與當地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結構不相適應。資源過度開採和浪費、環境惡化嚴重,不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生態工業系統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其中的人流、物流、價值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整個工業生態經濟系統中合理流動和轉換增值,這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以與其所處的生態系統和自然結構相適應,以符合生態經濟系統的耐受性原理。 (4)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不同 傳統工業實行單一產品的生產加工模式,對廢棄物一棄了之。因為這樣有利於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出率,從而提高其經濟效益。而生態工業不僅從環保的角度遵循生態系統的耐受性原理而儘量減少廢棄物的排放,而且還充分利用共生原理和長鏈利用原理,改過去的“原料—產品—廢料”的生產模式為“原料—產品—廢料—原料”的模式,通過生態工藝關係,儘量延伸資源的加工鏈,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資源,既獲得了價值增值,又保護了環境,實現了工業產品的“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過程控制和利用。 (5)工業成果在技術經濟上的要求不同 各種生態產品,無論作為生產資料,或作為消費資料,都強調其技術經濟指標有利於經濟的協調,有利於資源、能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而傳統的工業產品對此沒有要求。 (6)工業產品的流通控制不同 只要是市場所需的工業產品,傳統工業一律放行,而生態工業卻加入了環保限制。只有那些對生態環境不具有較大危害性,而且符合市場原則的工業產品才能流通。這無疑更利於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口、經濟、環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生態工業園

生態工業園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後我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它與前兩代的最大區別是: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著力於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最佳化配置。
環境問題是由於發展不當而造成的,必須而且也只能在發展中加以解決。我們所說的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絕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我們面臨著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的雙重挑戰。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是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係的重要方針,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目前,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已初步探索出避免“先污染後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十五”乃至“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通過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污染的難題,減輕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壓力。工業生產中要實行清潔生產,建立生態工業園區,農業生產中要發展有機農業、生態農業,企業要實行ISO14000管理,產品推行環境標誌產品和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區域要建設生態縣市和生態鄉村,城市和城鎮要創建生態城市,從而在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在此基礎上大力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在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建立生態鏈,把上游產品產生的廢物,作為下游產品的原料,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污染排放量,促進環境與經濟之間達到相互協調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了這樣的目標和要求,我們才能說在自治州建立了以工業為主導的生態特色經濟模式。

發展狀況

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幾十個工業生態園在規劃和建設之中,其中美國居多。在歐洲的奧地利、瑞典、荷蘭、法國、英國和丹麥以及亞洲的日本等國,都有一定數量的工業生態園。右圖就是世界著名的丹麥卡倫堡鎮(Kalundborg)的一家工業生態園。

評價指標體系

經濟指標

經濟指標既要反映當前經濟發展水平,又要反映經濟發展潛力。經濟發展水平可用GDP年平均增長率、人均GDP、經濟產投比、萬元GDP綜合能耗、萬元GDP新鮮水耗、萬元工業產值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等指標表示。經濟發展潛力可用高新技術產業在第二產業中所占比重、科技投入占GDP的比例和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等指標來描述。

生態環境指標

生態環境指標包括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和生態環境改善潛力等方面。環保護方面包括大氣、水、噪聲環境質量,工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達標率,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處理率,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減排率,工業廢物綜合利用率和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率等。生態建設方面包括清潔能源所占比例、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園區綠地覆蓋率和地下水超采率等。生態環境改善潛力用環保投資占GDP的比重來表示。

生態網路指標

生態網路指標是生態工業園區的特徵指標,反映物質集成、能量集成、水資源集成、信息共享和基礎設施共享的效果。它包括重複利用、柔性特徵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
重複利用方面包括水資源、原材料、能源的重複利用。重複利用率越高,說明園區功能發育得越完善。柔性結構體現園區的抗風險能力,包括產品種類、原材料的可替代性等。產品種類越多,原材料來源越廣泛,園區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越強。基礎設施建設以人均道路面積來衡量。

管理指標

管理指標包括政策法規制度、管理與意識等。政策法規制度包括促進園區建設的地方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園區內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管理與意識包括開展清潔生產的企業所占比例、規模以上企業ISO14001認證率,生態工業培訓和信息系統建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