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口鎮

巉口鎮

巉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來商賈雲集、貿易繁榮。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她是西漢時設定官頒標準器和國家屯糧之所,宋元時期在這裡設安西城,明清兩代在這裡設巡檢司,北宋時期有“巉口關”之稱,流傳至今,得名巉口,屬安定區管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巉口鎮
  • 行政區類別: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下轄鎮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18行政村
  • 電話區號:0932
  • 郵政區碼:743000
  • 地理位置:巉口鎮位於安定區北部,南距定西城區19公里,東距省城蘭州79公里
  • 面積:318.20平方公里
  • 人口:28858
  • 方言:定西話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
  • 火車站:定西站
  • 車牌代碼:甘·J
  • 特產:馬鈴薯、畜草、藥材、檸條
  • 海拔高度:1700—2570米
  • 年均氣溫:6.40℃
  • 平均日照:2500小時
  • 無霜期:141天
  • 降水量:370毫米
  • 偏僻字:巉:chán
鎮情概況,發展戰略,區位優勢,發展思路,經濟狀況,馬鈴薯產業,畜草產業,藥材產業,檸條產業,民間八景,概述,墩嶺觀日,禹王棧道,磐石滴珠,驛道飛雪,雙河春浪,白塔藏骨,古城夜月,西陵煙霧,教育機構,民間傳說,蓮花山的傳說,古墓傳說,趙家鋪村簡介,康家莊簡介,三十里舖村,

鎮情概況

巉口鎮位於安定區北部,南距定西城區19公里,東距省城蘭州79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境內古蹟豐富,人文薈萃,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新莽權衡”出土於此地,且在鎮區內廣泛分布著漢墓群和古安西城遺址。全鎮轄18個村委會,其中包括:巉口、康家莊、趙家鋪、卅里舖、上峴、學房、鹽溝、松川、大柏林、小柏林、龍灘、勝利、聯星、新坪、石家岔、常川、官興和馮家岔;12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8858人。

發展戰略

自巉口鎮被列為甘肅省小城鎮改革試點鎮以來,特別是在2002年被國務院體改辦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以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巉口鎮幹部充分發揚苦幹、實幹精神,堅持“生態立鎮、交通建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文化強鎮”的六鎮戰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群策群力,開拓進取,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全鎮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巉口鎮

區位優勢

巉口位於定西的北部,南距城區19公里,北距省城蘭州79公里,境內310、312國道,巉柳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公路、寶蘭鐵路二線縱貫全境,定郭公路、巉新路等縣鄉公路輻射周邊,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歷來是隴中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之地。
對於巉口的發展,中央領導特別關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吳官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有關部委領導多次來巉口鎮檢查指導工作,對巉口的發展思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發展思路

巉口鎮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經過長期的實踐和努力探索,鎮黨委、鎮政府提出了堅持“生態立鎮、交通建鎮、工業富鎮、科教興鎮、商貿活鎮、文化強鎮”的“六鎮”發展戰略,在農村探索圍繞“荒山反坡植檸條、坡地退耕還苜蓿、梯田整薯種洋芋、千家萬戶抓養殖”和“三種兩養一勞務”(三種即:種洋芋、種地膜玉米、種苜蓿,兩養即:養牛、養羊,一勞務即輸出勞務)的路子。在城鎮建設中 “立足農業辦工業、依託資源上項目、盤活存量促增量,依靠增量促發展”和“一區兩城”(一區:即定西市生態農業示範區,兩城:即現代“藥城”和“澱粉城”)建設,努力形成發展新高地,實現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
堅持以黨的十六大精神為指針,以西部大開發為總攬,立足鎮情,調優結構,重點突破工業,發展服務業,提升馬鈴薯、藥材、畜草、勞務四大產業,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貯藏業;狠抓退耕還林(草)和小流域治理,創立生態經濟模式,強化道路網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使全鎮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經濟狀況

全鎮基本形成了馬鈴薯、畜草、藥材、檸條四大支柱產業。

馬鈴薯產業

巉口氣候溫涼,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馬鈴種植占當地氣候兩拋周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生產的馬鈴薯色澤光潔,外形美觀。鎮上結合結構調整,在巉口通過招商引資,興建了兩個大型澱粉廠,
同時興建貯藏1.1萬噸的地下貯藏室,共92窖,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8.3萬畝,產量達7.5萬噸,商品薯5.5萬噸,暢銷東南沿海等大城市,通過澱粉廠加工精澱粉、薯條、薯塊等頗具廣闊的市場前景,經過努力能夠打造出隴中特色產業的航母。

畜草產業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紫花苜蓿面積不斷擴大,舍飼養殖不斷擴大,畜禽飼養量達69000頭(匹、只),先後建設了九華溝流域、聯星流域、復興流域、官新流域、朱家山萬畝員工林、趙家鋪退耕還林精品點,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打造出生態第一鎮的品牌,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已見雛形。

藥材產業

巉口鎮氣候覆雜多樣,植物種類繁多,地產藥材有柴胡、黨歸、黨生、黃氏、板蘭根等,開發藥材精深加工,建立定西扶正製藥廠和和金羚生化集團公司,為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檸條產業

巉口鎮降雨稀少,氣候乾旱,是發展檸條產業的理想區域,檸條保存面積4萬畝,目前正在開發市場,尋求項目合作。
巉口是定西向外宣傳的視窗,是主動接受蘭州輻射的前沿,通過招商引資,各大企業紛紛落戶巉口,鎮域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走出了一條農村城鎮的發展路子,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交通、通訊、能源等城市功能日趨完善。二是基本形成城市新框架,提高城鎮特色化水平。三是聚集了大量的非農業生產者,開發了一批商貿市場,加快了二、三產業的發展。四是增強了建設理念,牢固樹立“小城鎮、大戰略”的思想,統一幹部民眾加快建設城鎮化的的理念,規劃並建設的龍頭企業得到進一步加強。城鎮建設、管理逐步走向了市場化的軌道。
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實踐和探索,巉口人民逐步從貧窮走向了富裕的道路,鎮區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2004年被評為省級文明鄉鎮,全鎮農村工作和城鎮化建設都上了一個新的台階。2004年,全鎮GDP達到1.49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8700萬元,社會零售總額達2900萬元,一、二、三產業比值27:29:44,全鎮財政收入3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60元。
2002年9月18日,國務院討論通過了《甘肅省洮河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項目建議書》,2006年7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九甸峽水利樞紐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可行性研報告。可供工農業、生活用水。

民間八景

概述

巉口民間八景詩為清代邑人光緒舉子萬中倫所作,其詩原撰鑄在高約1.20米,寬約0.60米,厚約0.06米一塊鑄型鐵塊上,懸於金鰲山魁星閣之內,以供遊人觀賞。民國九年冬(1920年12月),巉口境內發生大地震,魁星閣及西朝樓等部分廟宇震毀坍塌,隨之這塊鐵板也無知去向,再未發現。八景詩曰:
墩嶺觀日代代傳,禹王棧道幾千年。
磐石滴珠驚蟄見,驛道飛雪五月天。
雙河春浪掀波瀾,白塔藏骨官道邊。
古城夜月光明鮮,西陵煙霧緊相連。

墩嶺觀日

墩嶺即墩嶺山,又名蓮花山,距鎮西北兩里許。其山頂尚遺存明代狼煙墩(烽火台)一座,故名墩嶺山。海拔2000米,綠化面積271公頃,其山勢“巍峨而豐腴,森削而俊麗”。青煙古剎坐落於此,為定西八景之一。欲觀日出,東方未曉登攀,盤旋山頂,躍上烽台,舉目四望,豁然開闊,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群山環抱,河水蜿蜒,煙靄飄渺,山風徐徐。此時,遙望東方,看佛光日出,心曠神怡,遐想聯翩。詩曰:
墩嶺觀日五更寒,覓徑踏跡夜登攀。
躍上烽台凌絕頂,遙看日出現光環。

禹王棧道

位於鎮東兩華里珍珠山麓,現名周家山。其棧道,若隱若現,時斷時續,境內綿延四十里。從珍珠山迴環而下,橫跨巉口,於磨石溝沿山而上,延伸去金城。觀此道之逶迤,登其路之險峻。考證其古道,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通之“平襄道”(平襄在今通渭縣境內)。又傳說此古道,昔日悟空大戰二郎神楊戩為拴嘯天犬鐵鏈繩拉開之溝槽。禹王,為舜時部落首領,勤奮能幹,奉命治水。在伯益、后稷幾位首領的共同協助下,疏川導滯,開山瀉洪,身勞苦思治水一十三年。三過家門而未入,終將浩浩洪水引流大海,傳為佳語。詩曰:
禹王棧道不可攀,百步三折繞巉岩。
三臨家門匆匆過,引流疏瀉萬古傳。

磐石滴珠

在金鰲山下,有一高約丈余,其長數丈之巨石。千百年來,當地流傳著“驚蟄若見石吐珠,當年秋夏必豐收”之諺語。金鰲山,形如臥鰲,明清兩代為地方道教聖地。當時其山建有玉皇閣、老君洞、魁星閣、西朝樓、三霄殿、三官殿、藥王殿、財神殿、聖母殿、火神殿及龍王殿之廟宇。皆為同治兵燹、民國地震、大躍進及文革時期拆毀,現已蕩然無存。一九六三年二月初,其石滴水如珠,觀者如潮,當年果秋夏皆豐收。詩曰:
磐石滴珠古今談,金鰲銜石半空懸。
若得驚蟄石滴珠,田疇禾稼兆豐年。

驛道飛雪

驛道古稱官道,乃清同治陝甘總督左宗棠率軍過境時,新開之大道。命自涇川(今涇川縣)至玉門,夾道鐘柳,幾年之內,楊柳成綠,人稱“左公柳”。清人楊昌浚詩曰“大將籌邊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左公柳在境內延綿二十里,每到農曆五月期間,柳煙如帶,絮花飛揚。行人穿梭於林蔭道中,如進幻覺,遐意無限,仿佛身在三冬飛雪之際。詩曰:
驛道飛雪柳吹棉,五月銀花舞眼前。
過往行人無限意,疑是飛雪落九天。

雙河春浪

雙河,即境內之大河(關川河)、小河(稱鉤河),二河交匯於金鰲山東側。每年七九春暖雪消冰開之際,兩水相激,衝起波浪,河水瀰漫,伴隨濤聲北流而去。遊人徘徊於河堤,看冰花流珠,隨波起伏,映日暉光,目不暇接,真可謂:“伴波涌之翩躚,映流光之璀璨”。詩曰:
雙河春浪七九間,波涌濤聲漫關川。
冰開雪融日漸暖,流珠冰花映眼帘。

白塔藏骨

白塔,名曰白骨塔,位於鎮南東川蔡家莊。同治八年八月,左宗棠取道會寧進駐安定。見境內赤地一片,白骨現天,慘不忍睹。憐憫之情由然而生,命湘軍在官道邊建造高數丈白塔一座。左公親筆書寫“白骨塔”三字,雄厚圓潤,蒼勁有力,勒碑塔前。並配專人,拾骨集中,焚化深埋,為後人追祭亡靈之處。隴上書法家、邑人張一貞有懷古詩一首。曰:“六載避亂回驛城,親鄰不見血尚腥。寥落炊煙荒涼路,白骨塔前慟傷情”。其詩平亂後、詩人所見的淒涼慘景及極度悲傷之寫照,此塔為文革初毀之。為感念左公之善舉,詩曰:
白塔藏骨美名傳,嵯峨雄立官道邊。
左公集骨蘊藏處,追宗祭古吊先賢。

古城夜月

古城,原名汝遮,後賜名安西,始築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年)。當時安西城內,商業鼎盛,市鋪節比,歌館酒樓,人流如雲。每當皓月升空,燈火通明。人們登上城樓,欣賞明月,聆聽歌弦,如醉如痴解除了一天累勞。惜此城於元末明初,定西沈兒塔之戰毀之,繁華不再。詩曰:
古城夜月星璀璨,聆聽歌弦幾悲歡。
勸君何用手執燈,朗月如晝不夜天。

西陵煙霧

西陵,位於鎮南十華里樹林山下,現名朱家山。此 處有漢墓10座,相傳為漢代王莽叔父王潭家族墓。境內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古遺址,有明代郎中墓,(魏容)萬畝園工林。因境內樹木蔭翳,山勢秀美,清晨多有曉霧瀰漫,久久不散,遊人頻臨不絕。詩曰;西陵煙霧漫晴天,遊人憑弔顧盤桓。欲覓西陵今何在,深鎖茫茫煙霧間。

教育機構

安定區巉口中學、趙家鋪學校、巉口中心國小、巉口幼稚園。

民間傳說

蓮花山的傳說

巉口有兩個少年,一個是農夫,名曰李糜,一個樵子,名日張榆。兩個雖未舉孝廉、秀才,但亦是能識字的山人。雖不富足,但腹有詩書,好扶貧濟困,倒也活的逍遙自在,圖個隨緣而過。當晚兩個在墩嶺山上,吃的半酣,各攜一壇,徐步而回,見風雨大作,夜宿青煙寺,夢見有一金甲神人,捧玉帝聖旨一道,敕命滿福黎庶,於明朝祭獻金童玉女一對,以解寅已之犯,從爾後可保永安康,二人暗暗稱奇。
當夜,巉口百姓都接到玉帝旨意,天不亮便聚到青煙寺,商議祭天之事,但誰都不願送自家骨肉去祭天。正在左右為難之時,忽見寺門外來了一男一女兩個乞討小兒,皆十四、五歲年級。無奈之下,便將二人打扮整齊,抬上轎子,送到蓮花山頂。說也奇怪,這兩個孩子也不哭鬧,一路只是歡喜耍子。祈禳完畢,正要將二人活活埋進嶺上土壇下面時,忽聽仙樂飄飄,異香撲鼻,兩個小孩子化作一道清風而去。
原來,這兩個小孩子就是李糜、張榆裝扮的。他們夢見玉帝旨意後,化裝成乞討小兒去祭天。此舉感動了玉帝,便讓他們做了巉口的行雨使者,並向關水龍君下旨一道:
“敕命司雨神,馳雷掣電行;
及時施恩澤,普濟滿福城。”
但關水司雨龍君總是會在寅已相衝的日子降下冰雹。李糜、張榆作為行雨使者,便守在墩嶺山上,李糜手執種地的鐵鋤,將雹雨拔向西天,張榆手持伐木的大斧,將雹雨拔向東天。於是千百年來,巉口一直風雨和節,五穀豐登。如今,那個祭天的土墩殘跡猶存,所以蓮花山又叫墩嶺山。

古墓傳說

在巉口東山龍泉觀的後端,遺存著兩處有一千多年的古墓,從古到今流傳著一個風流雅趣、孤苦淒涼的故事。
東漢末年,烽煙四起,群雄逐鹿,劉漢王朝,分崩離析。漢朝宰相甄邯的曾孫,中山上蔡縣令甄逸膝下有一女子名洛兒,洛兒長得聰明可愛,甄氏夫婦視若掌上明珠。洛兒三歲那年,父親甄逸病故,奉祿斷了,家庭重擔全落在母親張氏肩上。張氏愁腸百結,艱難度日。一日,有九華山靜空和尚來院前化齋,張氏讓家人甄福給和尚賞施齋飯。和尚飯後,見有一女孩從外走來,和尚細觀此女相法,笑對張氏說:“夫人,此女孩將來貴不可言”。說罷飄然而去。張氏聽後心中高興,她知道甄洛是名門之後,說不定將來真如和尚所言為人極貴。因此,對甄洛更加寵愛,特請名師許劭於家中專門教她讀書識禮。甄洛從此勤學苦讀,博覽群書,通曉經史,成為遠近聞名的才女。
花開花落,流光似水,一晃十幾年過去,甄洛已經出落成了一位,婉若仙子波臨人間的絕代佳人。建安初年,時任大將軍兼領冀州牧的袁紹,攜帶夫人劉氏,乘坐兩個軟轎,直奔五柳山莊尋找許劭先生。二人相見,攜手入內,童子獻茶上來,袁紹呷了口茶說:“先生這些年在家做何營生?”許劭笑著說:“閒雲野鶴、無非種菜灌園,吟詩垂釣罷了”。寒暄中,袁紹說道:“想求先生為夫人劉氏畫一幅肖像。”許劭說:“將軍有所不知,許某年前得了怪病,右手偏癱,不聽使喚,為夫人畫像有負所託”。袁紹只得作罷。見袁紹和劉夫人失望,許劭說:“許某雖不能為夫人畫像,但我的女弟子甄洛為夫人畫像,定合夫人心意。”即差小童去接甄洛過來。原來袁紹之妻劉夫人,前些日子作了個怪夢,總是疑心自己不久將離開人世,故求袁紹尋求畫工為她畫像,作為留於子孫的紀念。袁紹想起了許劭畫得一手好丹青,就決定探訪他為夫人畫像。
甄洛來到許宅,袁紹和劉夫人一見,不由呆住了,這甄洛不僅才華出眾,知書達禮,且有飛燕之容,昭君之姿,而且為劉夫人畫的像栩栩如生,袁紹夫婦大喜,重賞了甄洛。劉夫人回府後,念念不忘甄洛,與袁紹商量,托許劭上甄府為次子袁熙提親。袁熙橫行冀州劣跡昭著,婦孺皆知,一聽師傅前來提親,差點昏厥。可是,在那個年代,她一個弱女子又有什麼辦法來抗爭呢!她只能犧牲自己的幸福來保住全家平安。半月後,甄洛含淚嫁到袁府。
甄洛嫁到袁府後,只得強作歡顏,每日以吟詩作畫自娛其樂。不知不覺,已在袁府度過了五六個春秋。第二天一早,甄洛在袁熙的陪伴下,乘車馬來到了離城三十里的道畔寺,住持法明迎入。由於戰事吃緊,袁熙將甄洛安置好後,就匆匆離開了道畔寺。超度亡靈,需要七七四十九天的時間,甄洛每日除了道場應付外,平時,常在寺院各處走走。這天早上,甄洛和往常一樣來到寺後的“飛狐岩”上觀賞風光,忽聽到前面不遠處傳來了一陣纏綿悱惻的琴聲,幽雅琴聲中還伴隨著優美的歌聲:“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甄洛自幼博覽群書,熟讀五經四書,豈不知這是《詩經》之中的《關雎》?於是順著琴音走去,見松樹下有一白衣少年正在撫琴,少年飄逸俊秀,風度翩翩,原是聞名天下的“建安七子”之首的曹植,字子建,曹操的三兒子。甄洛自幼精通樂理,對琴瑟之音頗為內行,走近前讚嘆道:“好琴”!曹植抬頭細看甄洛生得美若天仙,忙站起身來,說:“彈得不好,讓姑娘見笑了。”說著,互通姓名,甄洛方知少年是才華橫溢中原的操子建,曹植未想到在此遇見了時與貂蟬齊名,嫻靜淑雅,風華絕世的甄洛。二人施禮坐後,曹植說明了這次來冀州訪友,聽說道畔寺建造宏偉,香火旺盛,故此逗留幾日,觀賞勝地。今早閒暇無事,撥弄琴弦,不其在此遇見夫人,不勝榮幸,甄洛也敘說這次來寺經過。二人從“琴棋書畫”論起,直至百家諸子無所不談,雙方互嘆相見太晚。曹植、甄洛二人談今論古十分投機,這時,侍婢催甄洛去用午飯,甄洛起身,含情脈脈,不忍離去,曹植托起古琴放於甄洛身前,說:“他鄉遇知己,知音難覓,此琴留於夫人,如日後有緣,撫琴相見”。說罷悵然而去,甄洛看著古琴,不禁潸然若失,甚覺孤淒,無奈,悶悶回到寺中。
建安五年,官度之戰,曹操以少勝多,在倉亭大敗袁紹,袁紹兵敗冀州,不久吐血而死,曹操長子曹丕首當其衝,將袁府統統圍住,不許任何人進入袁府,自己撞開前門,提劍而入,發現後宅兩個女人相擁二泣,方知是袁紹夫人與兒媳甄洛,甄洛淚流滿面,微微發抖,可她美貌絕倫的儀態還是不減,曹丕見狀,好言安慰:“有我在,什麼都不要怕”。曹操攻下冀州城,在父親的同意下,曹丕遂納甄洛為己妻,由是,甄洛二度淪為人妻。
第二年,曹操為了一統天下,攜帶家眷隨軍南下攻打東吳,當時甄洛染病獨自留在冀州。這天午後,甄洛焚香撫琴,用的是當年曹植所贈的那把古琴,一直將它帶在身邊,視為珍寶。每當心情惆悵,見物思情的時候,就彈奏一曲以解愁腸。今天她又撥弄琴弦,彈起了“鳳凰游”:“鳳兮鳳兮思故鄉,遨遊四海兮求其凰。時末遇兮無所將,何故今夕兮升斯堂”……?甄洛正彈得入神,侍婢忽報三公子來了,她一聽曹植到了,不由又驚又喜,要知道,自嫁到曹府,她和曹植一直沒有單獨在一起的機會。曹植進門施禮:“子建聞知嫂嫂有病,特來看望”。甄洛忙還禮:“多謝子建掛懷”。二人來到室內坐定,曹植說:“嫂嫂還記得當年道畔寺一別嗎?”甄洛指了指案几上的那把古琴說:“子建那是什麼?”曹植近前一看,那把古琴依然古色古香,被擦得纖塵不染。曹植托琴說:“嫂嫂每日還有撫琴的雅興嗎?”甄洛燦然一笑,輕聲嘆道:“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曹植是何等聰慧之人,豈能聽不出弦外之音?遂道:“嫂嫂可知道聞琴解佩的故事嗎?”甄洛臉色緋紅,說:“子建,莫不是前朝卓文君和司馬相如鳳凰游的那段故事嗎?”曹植驀地抓住甄洛的手說“嫂嫂鬱鬱寡歡,何不學卓文君?”甄洛抽出手來轉身望著窗外的柳煙,儘量壓抑自己的感情,她知道,自己稍有不慎,會釀成大錯,害了子建,毀了自己。於是輕輕說:“子建,你的心甄洛領了,若有緣,我們來生再聚”。曹植還想說什麼,甄洛復對曹植說:“子建,別忘了長嫂為母的古訓”。曹植無法,只得說:“嫂嫂珍重。”曹植走後,甄洛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這一切,卻被曹丕暗中布下的心腹們看在眼裡。曹丕從此怨恨曹植與甄洛。不久曹操病故,曹丕作了皇帝,因為宿怨,命曹植在七步之內吟詩一首,不成則行大法。曹植滿腔悲憤,應聲作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罷,深有慚色,曹植才倖免一死。甄洛在宮中聽到曹丕對曹植不念手足如此決情,更加看清了曹丕心胸狹隘,做事險惡。從此,憂鬱寡言,飯茶不思,徹夜不眠。想起了自己生逢亂世,三歲喪父,初嫁袁熙,強作歡言。再婚曹丕,曲意順從。幸逢子建,贈琴結為知音,可天不作合,永成憾事。就此,甄洛抱病不起,常以淚水洗面。病榻上愈懷子建,嘆天各一方,難得再見。黃初三年,甄洛苦悶鬱積,含恨而死。
甄洛死後,曹植悲痛欲絕,幾乎飲食俱廢。世態的炎涼,仕途的坎坷,兄弟的相殘,知音的死去,使他在無限的傷感中,寫下了文才溢光,情兼雅怨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日,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這賦,借神話題材寫出了詩人與甄洛欲愛不能的感慨悲劇。
太和初年,侄子曹睿當政,效法其父,繼續壓抑曹植。這時的曹植,神色呆然,早已沒有了往昔的風采,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殘,處境上的窘迫,使之他情緒非常低落,而更加懷念甄洛。故此,他想方設法、決心離開這個勾心鬥角的是非之地,尋求可容自己棲身的渺茫之所。太和二年,曹植向這位侄子上疏,因自己閒居無事所做,要求遊學西之秦州轄地。經曹睿準許,於當年三月,密遣幾位心腹,於深夜人靜之時,將甄洛遺骨從墓穴中移出,暗藏車中,堆放一些書籍及銀兩,帶一隨身書童,絕別洛陽,風塵僕僕,踏上了西之古道。出洛陽、過潼關、經長安、穿秦州,主僕二人披星戴月,艱程苦行,歷時兩月有餘,到達一所古鎮。觀其地,三面環山,地域開闊,南北通衢,人煙集密。尋人一問,方知此地是前朝兩漢的屬國都尉“滿福”之所,王莽執政時,曾取名“紀德”,現為魏王所統。曹植遂下車投宿,主僕二人飯後,順城轉游,見街道整潔,鋪面井然。細心觀察,多方接觸,發現這裡的百姓,出言禮貌,待人忠厚,很投人緣。為此,暫時選在這裡棲身定居。定居之後,托人在地方上找了一位頗懂風水的老先生,為甄洛選擇墓地。經多處選擇,最後定在離古鎮以東兩里許的東山上。此山勢如同一條游龍,由東而來,面對北流河水,有臥龍飲水之勢。左右又有兩山環抱,藏風聚氣,遂將甄洛遺骨安葬在龍頭鼻樑之間。由此,東山取名“臥龍山”,左為珍珠山,右為鳳凰山。遷葬後,四時八節,曹植必去甄洛墓前撫琴憑弔,痛訴衷腸。
寄人籬下,身處異地,曹植更覺得自己孤獨淒涼,面對藍天白雲、青山綠水長嘆不已。內心的苦悶,生不逢時無從訴說,只能以寫詩宣洩;這時他的《吁磋篇》前面以“轉蓬”自喻;後面、“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流轉無恆處,誰知吾苦艱”。抒寫了其顛沛生涯的痛苦。又寫了雜詩六首,其第四首為:“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夜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誰將暮,榮耀灘久恃”。自比南國美女,姿色出眾。才華超群,居無定所,屢遭遷徙,無人愛憐,才能埋沒,人生短暫。此詩可視為曹植瀕臨絕境,而求告無助的血淚之語。曹植終於積鬱成疾,於太和六年十一月,這位才華橫溢的詩賦高手,病故於今天的巉口鎮,時年四十一歲。曹植病故後,地方官紳憐其亡魂孤獨無伴,遂葬於東山甄洛墳墓佐上方。其墓至今尚存,為後人所應時憑弔。

趙家鋪村簡介

巉口鎮趙家鋪村距定西市區8公里,定靖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村轄8個村民小組,529戶2234人,流域面積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萬畝,退耕還林9072畝。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
趙家鋪村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以改善基礎條件、最佳化人居環境為目標。堅持以規劃為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實用的原則,在考慮人居生活環境建設的同時,更注重生產區域的合理布局,按照“前宅後園、前院住人、後院養殖、人畜分離、構建和諧”的建設理念,先後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在 2006年、2008年、2011年分三期相繼在趙家鋪村上街社建設了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配套的小康住宅示範點,集中搬遷安置98戶,配套了道路、飲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建成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同時,堅持“退耕還林打基礎、扶貧項目促增收”的思路,在趙家鋪趙家鋪山建成了5000畝的綜合流域治理精品示範點,依託趙家鋪山豐富的退耕還林(草)資源,扶貧部門先後投入資金90多萬元幫助該村發展產業水平。在上街社砂化道路1公里,配套排水邊溝2公里;發展養牛戶50戶,引進秦川黃牛150頭;發展養羊戶150戶,引進良種羊1150隻。按照“一池三改”標準廁圈聯建98座。促進了當地畜草產業良性循環發展,使該村走上了一條“山上退耕種草保植被,山下舍飼養殖建沼氣,沼液肥田壯畜調結構,剩餘勞力輸出增收入”的生態農業循環經濟的路子。實現了農民“喝乾淨水、用清潔灶、上衛生廁、住整潔房”的目標。

康家莊簡介

巉口鎮康家莊村位於鎮區以北1公里處,西靠青煙寺,東接巉口中學,312國道、巉柳高速、巉郭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全村現轄9個村民小組,544戶,2189人,總流域面積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968畝。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
巉口鎮康家莊新農村始建於2007年,項目建設結合村情實際,因地制宜,進行了科學規劃和設計,規劃在康家莊村康家莊社建成集住宅、養殖與一體的新民居349套,總占地260畝,總建築面積36000平方米。該項目總投資2322萬元,其中國家易地扶貧專項資金880萬元,建成門面開發型52戶,二層養殖型122戶,農家樂型36戶,一層帶高房養殖型44戶,一層養殖型95戶。同時,投資32萬元,建成建築面積680平方米,集文化娛樂、古具展覽、計生宣傳及“農家書屋”等為一體的體現隴中鄉土風情的“隴中人家”。建設住宅區道路網路體系健全,拓寬改造定郭公路長490米、寬20米;鋪設DP300管道3770米;完成配套附屬工程水窖349眼,沼氣349座,菜窖349個;架設農電線路2000米、電信線路500米,埋設電信光纜200米。新農村內主次幹道全部硬化,路面平整,實現戶戶通水泥路,全村硬化路面5公里,硬化率100%。通過整治,村莊錯落有致,環境優美,道路寬敞平坦,村內人畜分離,屋內物品擺放整齊;村莊綠化措施到位,環境連片整治效果明顯,大中小農家樂已入住村內,呈現出一派繁華祥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景象。

三十里舖村

巉口鎮三十里舖村位於鎮區以南4公里處,距安定區15公里,隴海鐵路、312國道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村現轄6個村民小組,515戶2030人,總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515畝,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250元。
三十里舖村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著眼於新農村發展,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著眼於增強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了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尋求農民增收新渠道,把三十里舖村建設成為“生產專業化、住宅小區化、環境田園化、農民知識化”的典範示範村。村兩委班子緊緊抓住省市區大力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機遇,積極爭取省、市、區、鎮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支持,將現有各渠道項目、資金、技術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2007年以來,村兩委班子結合實際,圍繞新農村建設提出了“因地制宜、統一規劃、以點帶面、分步實施”的原則,按照“以規劃為先導、以產業為支撐、以新民居建設為突破、以培育新型農民為基礎、以制度創新為關鍵”的思路,整合各類資金230萬元,在三十里舖村大堡子社規劃建設集住宅、養殖於一體的新農村示範戶27戶(其中原示範戶20戶,新建戶7戶),每戶占地350平方米,其中住宅區164.5平方米,養殖區185.5平方米,戶型設計科學,外型優美。同時投資33.6萬元建設占地面積為750平方米,建築面積336平方米,辦公室8間,94平方米的多媒體教室1間的集管理、培訓、活動、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村級活動場所一處。通過探索,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