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村

嵐山村

澥浦鎮嵐山村位於鎮海區東北部,本地屬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日光雨量充足,災害性天氣較少,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靠東海邊緣一年四季海鮮貨源供應充足,土地肥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嵐山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下轄地區:中星、殿跟、核心
  • 地理位置: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
  • 人口:1653
  • 氣候條件:亞熱帶
基本信息,新農村建設,民風習俗,歷史沿革,

基本信息

澥浦鎮嵐山村位於鎮海區東北部,北與本鎮澥浦村山脊為界,東至大海,南與灣塘村相鄰,西與十七房村農地相郊。距寧波市25公里,距鎮海區府12公里。新村於二○○一年六月十二日由原中星、殿跟、核心、嵐山四村合併成立,全村現有耕地2980.7畝,下轄4個自然村,在冊戶籍1653戶,3748人(其中非農135人),外來人口1635人,村內現有工業32家,二○○五年工農業總收入2.3億元,村可用收入57萬元.
本地屬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日光雨量充足,災害性天氣較少,由於地理位置優越,靠東海邊緣一年四季海鮮貨源供應充足,土地肥沃。在七十年代並二次出席全國棉花生產會議,曾受到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新農村建設

本村以農業為主,幾年來經村班子和廣大村民的努力,在上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穩妥地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村內道路縱橫交叉,交通便利,已開發形成區級、市級蔬菜基地,大棚花卉場一個占地20畝,工業企業不斷引進,從而解決剩餘勞力就業問題。現有企業主要以有色金屬、五金件、橡塑密封件、電器產品為主。
村級經濟不斷增強,(原村淨資產由原來510萬元現增至為951萬元)進一步完善了村民的福利待遇和生活環境,對全村年滿(女55周歲、男60周歲)的老年人平均每年每人津貼約100元,農村醫療保險率達94%,對參加醫保的每人每年補貼10元,同時為減輕村民負擔,全村的農用排灌工、費均由村經濟合作社承擔。全村道路硬化率已達85%以上,生態形新型農村已初步形成,村建有健身與綠化配套的娛樂性休閒場所和老年活動室以及農產品集貿市場。自來水入戶率達100%,戶廁入戶率達95%以上,村內環境整潔,無露天糞坑,已建有公廁12座,標準垃圾箱56隻,垃圾中轉站4處。經過村班子和廣大村民的共同努力,於二○○三年被評為區級衛生村。

民風習俗

本地習俗悠久,民風淳樸,村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人間交往重情講義、婚喪喜事、建戶喬遷等大事歷來相互禮尚往來,這裡的村民均樂善好施,樂於助人,較多的習俗均與其他各地一樣。如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吃湯圓、清明時節祭祖祀祖宗及已故先人、立夏吃蛋及糯米飯、端午節吃蜂糕,各家門戶掛艾蒲以之辟邪,中秋佳節家家戶戶以求團圓吃月餅,除夕祭祖宗後合家團圓吃年夜飯,也有長輩分“壓歲錢”的慣例,等等豐富多彩的鄉俗還有許多。

歷史沿革

據《鎮海縣誌》記載,清朝光緒年間,一位名叫岑蔣仁的老人,看準這裡地域廣,適宜植棉,便拖家帶口地來了。岑蔣仁是餘姚縣逍路頭人氏,擅種棉花。他在此開墾荒地,精心耕種,安居下來。
岑蔣仁在此落戶後,他在餘姚、慈谿一帶的親友得知有這么一片無人居住的“寶地”,紛紛趕過來落戶。他們與岑蔣仁比鄰而居,建屋開荒。田地一畝一畝地增加,人口一戶一戶地增多。到了民國初年(公元1912年),下山嘴一帶已成村落。村中居住的人,有岑、陳、余、陸、魯、華、王、宋等姓氏,但岑姓仍占多數。
嵐山村人憑著拼搏精神,將一大片泥塗荒土,建設成為宜居家園。
到了2001年6月,嵐山、核心、殿跟和中星4個自然村合併為大的嵐山行政村,東臨煉化公司嵐山水庫,東北角與寧波化工區相連,南與灣塘村相鄰,西與十七房村相郊,北與澥浦村山脊為界。村里建起了籃球場,村民參加了醫療保險,有老年活動室、衛生服務室。嵐煉公路穿村而過,各自然村沿路設有374、342公車站,分別通往鎮海、寧波城區,方便村民出行。村東面新建海天林帶,殿跟自然村東側建有油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