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玄伯

崔玄伯

崔玄伯(?~418年),本名崔宏,字玄伯,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北魏開國功臣,政治家、書法家,曹魏司空崔林六世孫,名臣崔浩父親。

出身清河崔氏,少有才名,號稱神童。初仕前秦,授冀州功曹。再仕後燕,拜高陽太守。歸降北魏後,掌管機要,草創製度,深得道武帝與明元帝信任,官至尚書令,封白馬郡公。立身雅正,節儉自律。

泰常三年(418年),逝世,追贈司空,諡號文貞,許以“王禮”治喪,配饗太廟。不但政績卓著,而且書法自成一家,可惜沒有墨寶傳世。

基本介紹

  • 本名崔宏
  • 別稱:白馬文貞公
  • 字號:字玄伯
  • 所處時代:北魏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清河郡東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
  • 去世時間:418年
  • 主要成就:北魏開國功臣 政治家 書法家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初仕前秦,再仕後燕,歸順北魏,深受信任,效忠明元,晚年生活,主要成就,確定國號,緩和矛盾,主張寬刑,文學成就,軼事典故,人物評價,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崔玄伯(?-418年),本名崔宏,字玄伯。因避北魏高祖元宏名諱,以字行世。
出身於清河崔氏,曹魏司空崔林的六世孫。祖父崔悅,在後趙官至司徒左長史。父親崔潛,在前燕黃門侍郎。崔玄伯年輕時才名遠揚,號稱“冀州神童”。

初仕前秦

372年(前秦建元八年),前秦陽平公苻融任冀州刺史,並以崔玄伯為侍郎,領冀州從事,管理記室。崔玄伯在外總管州內庶務,在內為苻融賓友,處事決斷都不曾遲滯。天王苻堅聽聞他的事跡,召他入朝為太子舍人。崔玄伯因母親有疾病而推辭,後遷為著作佐郎
380年(前秦建元十六年),苻丕征東大將軍冀州牧,崔玄伯被任命為征東功曹。

再仕後燕

淝水之戰後,前秦國內大亂。崔玄伯打算到江南避難,結果在齊魯一帶被翟釗及東晉叛將張願抓住,被迫接受翟魏的官爵。
392年(後燕建興七年),後燕滅亡翟魏,崔玄伯於是投降燕國,被慕容垂任命為吏部郎、尚書左丞、高陽內史。

歸順北魏

396年(北魏皇始元年),代王拓跋珪進攻後燕。崔玄伯逃奔海濱,不久就被拓跋珪派人請出,拜為黃門侍郎,並與張袞一起總掌機要,創立制度。

深受信任

398年(北魏皇始三年),拓跋珪命群臣商議國號,群臣都認為應該以“代”為國號。崔玄伯認為:“昔商人不常厥居,故兩稱殷商;代雖舊邦,其命惟新。登國之妝,已更曰魏。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民,宜稱魏如故。”拓跋珪於是定國號為魏,是為北魏。不久,崔玄伯遷任吏部尚書,負責監察有司“制官爵,撰朝儀,協音樂,定律令,申科禁”,並作最後決定。同年,拓跋珪登基稱帝,改元天興,是為道武帝
399年(天興二年)二月,崔玄伯總管尚書省事務,統轄三十六曹,先後行使尚書令尚書僕射的職權。
崔玄伯雖深受重用,但卻能立身雅正,以節儉自律,因此深受道武帝的信任。道武帝經常向崔玄伯詢問治國之道,崔玄伯既不謇諤忤旨,故意誇大事實,也不諂諛苟容,乘機取悅君上。道武帝晚年常常猜忌大臣,但崔玄伯都未受影響。後來,崔玄伯卸任尚書令之職,進爵白馬侯,加周兵將軍,名位與舊臣庾岳奚斤相同。

效忠明元

409年(天賜六年)十月,道武帝被清河王拓跋紹弒殺,朝中官員各懷異志。拓跋紹為安人心,分賜布帛於王公大臣,只有崔玄伯沒有接受。
同月,齊王拓跋嗣誅殺拓跋紹,即位為帝,改元永興,是為明元帝。崔玄伯因沒有接受拓跋紹的賞賜,被特賜二百匹帛,與長孫嵩奚斤安同等八人共聽朝政,同掌軍國要務。不久,崔玄伯奉詔與宜都公穆觀巡行郡國,查處不法官吏,又與長孫嵩一起決定刑獄。
410年(永興二年)正月,明元帝下令徵召郡國豪族入京,以防止他們侵擾百姓。結果,一些無賴少年互相煽動,集結生事,西河郡及建興郡更是盜賊群起,官員無法遏制。明元帝見事態嚴重,打算以大赦來安撫人心。北新侯安同認為應誅除首領,赦免其黨羽,崔玄伯卻認為“赦雖非正道,而可以權行。若赦而不改,誅之不晚。”明元帝最終聽取了崔玄伯的建議。

晚年生活

415年(神瑞二年),并州胡人侵掠河內等地,將軍公孫表討伐失敗,明元帝只得與群臣商量對策。崔玄伯認為公孫表之所以失敗並非實力不足,而是指揮調度失誤所致;並建議由胡人畏服的壽光侯叔孫建前往討伐,以其威名瓦解叛胡。拓跋嗣於是命叔孫建出征,果然成功的平定了叛亂,崔玄伯因功拜天部大人,進爵白馬郡公。
418年(泰常三年)六月,崔玄伯病重,拓跋嗣派宜都公穆觀前去聽其遺言,又派侍臣查詢病情。不久,崔玄伯去世,追贈司空,諡號文貞。明元帝還破例以“王禮”為其治喪,並命朝中文武群臣及附國渠帥都去送葬。孝文帝元宏在位期間,崔玄伯得以配饗太廟
《魏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二》有記載。

主要成就

確定國號

拓跋珪稱帝前,曾召集群臣商議國號。
崔玄伯上表道:“三皇五帝之立號也,或因所生之土,或即封國之名。故虞夏商周始皆諸侯,及聖德既隆,萬國宗戴,稱號隨本,不復更立。唯商人屢徙,改號曰殷,然猶兼行,不廢始基之稱。故《詩》雲‘殷商之旅’,又雲‘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此其義也。昔漢高祖以漢王定三秦,滅強楚,故遂以漢為號。國家雖統北方廣漠之土,逮於陛下,應運龍飛,雖曰舊邦,受命惟新,是以登國之初,改代曰魏。又慕容永亦奉魏土。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國,斯乃革命之徵驗,利見之玄符也。臣愚以為宜號為魏。”
拓跋珪於是定國號為魏。

緩和矛盾

道武帝常就古今漢族統治階級的統治策略、原則及其興衰的原因等問題詢問崔宏,崔宏則乘機陳述興邦治國的道理。
有一次道武帝讓崔宏講解《漢書》,崔宏有意講到西漢大臣婁敬勸漢高祖將魯元公主嫁給匈奴,以圖邊疆安定,匈漢和睦。道武帝聽後深有感觸,下令公主們都要下嫁給周圍臣服的少數民族邦國;而本朝大臣的子弟,不管是否出身望族或相貌英俊,都不得娶公主為妻。
這種做法,對緩和北魏政權與臣服各族的矛盾起了積極的作用。

主張寬刑

與十六國時期的王猛“治亂世以峻刑”的主張不同,崔宏主張對違犯法令,擾亂鄉里的盜賊“先赦而後誅”。
明元帝時,郡國豪強顯貴橫行鄉里,平民百姓深受其苦,一些地方又“盜賊”並起,屢禁不止,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在這種形勢下,崔宏認為必須改弦更張,重新制定、調整有關法令,而權宜之計則應對犯法者先行大赦,來緩解十分激化的階級矛盾,對“赦而不改者”則“誅之”。
崔宏的主張受到了明元帝的讚賞和支持。

文學成就

崔宏長於書法,書法造詣自成一家,善寫草、隸、行書,特別是他的行書,效法鍾繇,“特盡精巧”,為世所重,時人引為摹本,可惜沒有墨寶傳至今世。

軼事典故

崔宏立身雅正,並不入世,兵亂之間仍然自發地堅持專心向學,不營產業,故妻兒處於饑寒之中。其本人亦十分儉約,至北魏時雖然深受拓跋珪器重,但仍然不營產業,以致家徒四壁,連代步的車也沒有,七十之齡的母親也沒有豐富的膳食。故當時拓跋圭知道後更加欣賞他,賞賜甚厚。當時有人譏笑他太過儉約了,但崔宏反更加約束自己。
崔宏為官未試過表現得敢言,犯顏正諫;也不曾表現得阿諛奉承,附和別人。故此雖然拓跋珪晚年常常猜忌大臣,但崔宏都未受影響。
崔宏因祖父崔悅精習衛瓘及索靖的書法,並承傳下來,故此崔宏也草隸,更是當世書法楷模。崔宏的行書也很精巧。

人物評價

以知人聞名於世太原人郝軒,曾稱讚崔玄伯 “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魏書》評價崔玄伯道:“為國馭民,莫不文武兼運。……崔玄伯世家雋偉,仍屬權輿。總機任重,守正成務。禮從清廟,不亦宜乎?”
崔宏立身雅正,並不入世,兵亂之間仍然自發地堅持專心向學,不營產業,故妻兒處於饑寒之中。其本人亦十分儉約,至北魏時雖然深受器重,但仍然不營產業,以致家徒四壁,連代步的車也沒有,七十之齡的母親也沒有豐富的膳食。

親屬成員

祖父:崔悅,後趙司徒左長史,關內侯
父親:崔潛,前燕黃門侍郎。
兄弟:崔徽散騎常侍、都督雍涇梁秦四州諸軍事、平西將軍,濟南郡公。
妻子:盧氏,盧諶孫女。
長子:崔浩司徒,襲爵白馬公,因國史之獄而被殺。
次子:崔簡,官至中書侍郎征虜將軍
三子:崔恬,官至上黨太守、平南將軍、豫州刺史,陽武侯,與崔浩一同被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