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

崔沔(673年—739年),字善沖,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後周隴州刺史崔士約四世孫,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進士出身。據《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五十四》,崔沔可能是《陋室銘》真正的作者。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卒,享年六十七。

基本介紹

  • 本名:崔沔
  • 字號:字善沖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京兆長安
  • 出生時間:673年
  • 去世時間:739年
  • 主要作品:《落星石賦》、《奉和聖制同二相已下群官樂遊園宴》
人物生平,軼事典故,相關史疑,親屬成員,個人作品,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崔沔純正謹慎,沒有虛假之言,侍奉父母非常孝順,很有才華。他考中進士,應試賢良方正科成績優等,沒有考中的人公開詆毀他,武后敕令主管部門對他進行審察複試,崔沔的對答更加高妙,最終名列第一。兩次補授為陸渾主簿,調入吏部任職,吏部侍郎岑義讚嘆說:“您是當今的郤詵啊!”於是推薦他任左補闕。崔沔性情和緩,舉止溫文爾雅,但處理公務時卻言詞嚴正,別人都不能使他屈服。
唐睿宗徵召他,授予他中書舍人一職,他因母親病於東都而不忍離去,堅決辭讓,請求能奉養母親。他又上表建議讓陸渾尉郭鄰、太樂丞封希顏、處士李喜來代替自己擔任這個職務。唐睿宗下詔讓他改任虞部郎中,不久,又任檢校御史中丞。崔沔請求散發太倉的糧食以及減少苑囿中鳥獸的飼料來賑濟貧窮的百姓,人們因他的奏請而獲得利益。監察御史宋宣遠與盧懷慎是親家,依仗盧懷慎的權勢而玩弄法律;姚崇的兒子姚彝在東都任職時,結交賓客,收受賄賂。崔沔準備查驗彈劾二人,姚崇、盧懷慎當時正執政,一起推薦崔沔說他有史才,讓他轉任著作郎,奪去了他的權力,大概是畏懼他。過了很久,崔沔又擔任太子左庶子。母親離世,崔沔在房前接受賓客的弔唁,賓客都不曾進到停放棺柩的內室。他告訴賓客們說:“母親這一生,不是至親不能進入廳堂進去拜見,怎么能因為去世而改變禮節呢?”中書令張說多次稱讚他。崔沔守孝期滿,升任中書侍郎。
唐玄宗因為仙州的刺史屢次死亡,打算廢掉仙州。崔沔請求將治所移至舞陽,舞陽,原來是樊噲的封國,更名為樊州,唐玄宗沒有採納他的意見,仙州最終被廢掉了。崔沔喜歡談論朝政得失,有人說:“現在的中書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行事,侍郎雖然輔佐宰相,也只不過是個虛職而已。”崔沔回答說:“百官分擔的職責不同,上下相互聯繫,以便實現大治,怎么可以一味順從,空領俸祿呢?”凡是詔令和部門事務,崔沔常持不同的意見,張說不高興,讓崔沔出任魏州刺史。州內大雨,積水沖毀莊稼,崔沔放寬禁令以方便百姓。後來,被皇帝召回,分掌吏部十銓,以左散騎常侍的身份任集賢修撰,歷任秘書監、太子賓客。
太常討論增加宗廟祭祀用的禮器籩和豆,又想要提高喪服的規格,於是卿韋縚請坐增籩豆至十二;外祖服大功,舅小功,堂姨若舅、舅母袒免。崔沔說:"祭祀上矣,古者飲食必先嚴獻。未有火化,故有毛血之薦,未有曲糵,故有玄酒之奠。後王作為酒醴、犧牲以致馨香,故有三牲、八簋、五齊、九獻。神道主敬,可備而不敢廢也,雖曰備物,而節制存焉。鈃俎、籩豆、簠簋尊罍之實,皆周時饌,其用通宴饗賓客,而周公與毛血、玄酒同薦於先祖。晉盧諶家祭禮,所薦皆晉時常食,不純用古。此聖賢變文而通其情也。然當時飲食不可闕於祭,明矣。國家清廟時享,禮饌具設,周制也,古物存焉。園寢上食,時膳備列,漢法也,它珍極焉。職貢來祭,致遠物也。有新必薦,順時令也。苑囿躬稼所收,搜狩親中,莫不薦而後食,盡誠敬民。若此至矣,無以加矣。諸珍羞鮮物,第敕有司悉使著於令,因宜而薦,不必加籩豆以為嗛也。大羹,古食也,盛於古器。和羹,常饌也,盛於時器。毛血盛於盤,玄酒盛於尊。未有薦時饌而用古器者,繇古質而今文,便事也。故加籩豆未足盡天下美物,而措諸朝,徒近侈耳。魯丹桓宮之楹,刻其桷,《春秋》非之。班固稱:'墨家出於清廟,是以貴儉。'然清廟不奢,舊矣。太常所請,臣所未安。"太常又說:"爵小不及合,執持至難。"崔沔說:"禮有以小為貴者,獻以爵是也。然今不及制,則非禮,自有司之陋也。隨失制宜,不待議而革雲。"崔沔又說:"禮本於家正,家正而天下定。家不可以貳,故父以尊崇,母以厭降。是以內服齊斬,外服緦,尊名所加,不過一等,今古不易之道也。昔辛有適伊川,見被發而祭,知其將戎,禮先亡也。比制《唐禮》,推廣舅恩,故弘道以來,國命再移於外姓,本禮驗亡,可不戒哉!"當時,職方郎中韋述、戶部郎中楊伯成、禮部員外郎楊仲昌、監門兵曹參軍劉秩等議與沔合,又詔中書門下參裁,於是宗廟籩豆坐各六,姨若舅小功,舅母緦麻,堂姨袒免,余仍舊制。
每當朝廷有難以決定的爭議時,都向崔沔諮詢,然後選取中間意見。崔沔去世時六十七歲,被追贈為禮部尚書,諡號“孝”。崔沔持家儉省節約,俸祿隨時散發給同宗同族的人,不營建住宅,曾經作《陋室銘》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軼事典故

崔沔幼時家居成都地區,崔沔八歲時父親就死了,從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十三歲時,他母親又得了眼病,於是他變賣了家產,到處為母親求醫問藥,但還是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病。崔沔小小年紀,就支撐起了這個家,把母親伺候的好好的。崔沔家門口有一個水塘,塘邊是一條彎彎的小路,住在這裡的人每天都從這裡經過。一天晚上,母子倆正在吃飯,忽然聽見門外有嘈雜的喊聲,崔沔急忙跑出去一看,原來,剛才一個小孩摸黑從塘邊走過,一不小心掉到水裡去了,幸好救得及時才撿了條命。
回到屋裡,母親忽然對崔沔說:“沔兒,你明天在屋門前掛一盞燈籠吧。這裡路窄,晚上又黑,人家從這裡過很不方便,掛起燈籠就不會再有人掉到水裡頭了。”崔沔擔心用油要多花錢。他母親說:“我們節約點就行了。”崔沔是個孝子,當即就依了母親的意思。第二天,天剛黑的時候,他就在屋門口掛起了一盞燈籠。大家都很感動,知道崔沔家裡窮,便你一家我一家,自願拿出一點油送來。從此再也不會有人掉到水裡頭了。
崔沔一邊種菜餬口,一邊發奮讀書,後來終於考上了進士。他念念不忘母親,經常陪著母親遊玩。一天,他們去館子裡吃飯,崔沔拈了菜給母親吃。母親吃了問:這是何菜?崔沔說這是高筍,母親便說:“高筍好吃,細滑爽口。”為了讓母親時常能吃到高筍,崔沔後來請人在家門前挖塘栽上了高筍,並在周圍栽上果樹。崔沔的官越做越大,但始終不忘母親養育之情。後來母親去世了,崔沔很傷感。他回到自己簡陋的家裡為母守孝,塘里遍種高筍,每一年清明總不忘給母親送上一份高筍,白玉一樣的高筍承載著崔沔的拳拳孝心。世人為之欽佩感動的不得了,為了紀念崔沔對母親的孝心,後人就把這地方取名高筍塘。

相關史疑

崔沔可能是《陋室銘》的真正作者。傳統名篇《陋室銘》的作者,諸家選集如《劉夢得文集》《歷代散文選》《古文選譯》均認定是唐代的劉禹錫。有學者根據《陋室銘》未收入《劉賓客文集》或《劉賓客外集》,而《新唐書》中有崔沔“嘗作《陋室銘》以見志。”的記載而推斷崔沔可能是《陋室銘》的真正作者。

親屬成員

高祖父:崔士約(崔說
曾祖父:崔弘峻
祖父:崔儼
父親:崔暟
妻子:王方大
兒子:崔成甫崔祐甫

個人作品

《落星石賦》
元氣初變,有形既辟:稟清明之表者,騰為星辰;受重濁之資者,降為土石。肇經綸於邃古,藎常久而不易。詭哉靈物!爰始混成,參夫元象,麗於太清。彼在天也何譴?奄淪落於邊城;其在地也何幸?復推遷於上京。爾其蘭台廣廡,芸閣修除,飛軒廓落,邃宇崇虛,芳草旖旎,珍木扶疏,邇九重之宮闕,藏萬古之圖書。地禁務簡,政和禮舒,貞而不黷,其清有餘,意棲閒之得所,形變化其焉如?徒觀其隱瀹?昭,(疑)蓄縮光芒,體??兀以難動,氣埋冥而不揚。擬於規矩,既不合於圓方;徵其彩飾,又無復於元黃。匪處匪出,不識於行藏;匪榮匪悴,不達於炎涼。夫其靜也,何必徐生百祥?夫其重也,何必能鎮百殃?庶永終而知弊,藎抱璞而襲常。彼無用也,亦至人之所謂允臧。

後世紀念

崔沔墓誌
崔沔墓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土於洛陽,但具體地點不詳。現存開封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唐大曆十三年(778年)四月刻。志蓋高、寬98厘米,厚22厘米。錄皿頂,四周有陰線刻花草紋。題篆書“有唐尚書左僕射崔孝公之墓”12字。志之高、寬與蓋同,厚18厘米。李邕撰文,徐拱書丹。志文隸書52行,後26行續刻於蓋之背面。行31字。首行題曰:“有唐通議大夫守太子賓客贈尚書左僕射崔孝公墓誌”。墓誌主要介紹了崔沔的世系家譜,包括崔沔之曾祖、祖父、父親、子孫等人的官職及他本人官職升遷情況。
崔沔墓誌崔沔墓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