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昆圃

崔昆圃,紡織工程教育家。早年赴法勤工儉學,回國後,創建和領導北京宜有織呢廠和利民紡毛廠。先後在北平大學工學院、西北工學院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紡織系、河北紡織工學院從事紡織教育工作30多年,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紡織專業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崔昆圃
  • 出生地:河北省蠡縣劉銘莊
  • 出生日期:1901年12月5日
  • 逝世日期:1964年10月31日
崔昆圃-簡歷,崔昆圃-生平,崔昆圃-培養人才,崔昆圃-教材專著,

崔昆圃-簡歷

1901年12月5日 出生於河北省蠡縣劉銘莊
1912-1917年 河北省蠡縣劉銘莊私立學堂讀國小
1918-1922年 河北省保定育德中學學習
1922-1924年 北京西山中法大學工讀
1925-1930年 法國蘭斯實用高級工業學校、法國里昂大學等,學習紡織,獲紡織工程師和化學學士學位
1930-1931年 法國紡織染廠、紡織機器製造廠、紡織廠、漂染廠、整理廠、人造絲廠實習
1932-1935年 創辦北京宜有織呢廠和利民紡毛廠,任經理兼工程師
1935-1937年 北平大學工學院講師、副教授
1937-1940年 西安臨大工學院、西北工學院教授
1940-1945年 甘肅省秦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和蘭州高級職業學校校長
1945-1946年 西北工學院教授
1946-1951年 河北工學院紡織系主任、教授,北洋大學教授
1951-1964年 天津大學紡織系教授,河北紡織工學院棉紡教研室主任、教授
1964年10月31日 病逝於天津

崔昆圃-生平

崔昆圃,原名崔玉田,1901年12月5日出生於河北省蠡縣劉銘莊。當時這裡是西河產棉區和高陽土布區。崔昆圃的父母既是勤於耕耘的農民,又是擅長紡土紗織土布的手工業者,飽受鄉紳壓迫與欺凌,生活十分艱辛。1907-1911年,崔昆圃在家學做農活,熟練地掌握了給棉花提苗、打尖和摘花,切身體會到了農民生活的艱苦,立志讀書學習,改變困苦落後面貌。1912年本村私立學堂成立後,崔昆圃入學;1917年讀完國小課程,考入保定育德中學
在育德中學就讀才一個半月,就因喪父而休學。1918年,崔昆圃復學於育德中學法文班,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學習《新青年》雜誌,接受新文化。1922年中學畢業後,升入北京西山中法大學,成為一名工讀生。由於受從法國回國同學和學校進步氣氛的影響,1923年由蕭名同學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當時又叫“社會主義十人團”)。1924年,崔昆圃從中法大學畢業後赴法國勤工儉學
崔昆圃自幼目睹家鄉手搖紡紗織布的艱辛和效益的低下,立志去法國學習紡織技術,以提高家鄉紡紗織布的效益,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為給學習紡織創造條件,並解決語言和經濟問題,1925-1926年,崔昆圃在巴黎學習法文和工讀,期間還做過唱片鑄工和檢驗員,認識了很多有名的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領略了工人階級的友愛,並任社會主義十人團團長,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反對“巴黎資產階級報紙對中國惡意的污衊”運動。經過兩年時間,崔昆圃熟練地掌握了法文。
1926-1927年,崔昆圃在法國芮斯(REISM)實用高級工業學校棉紡織專修班學習毛紡織一年,畢業後升入法國東方紡織學院學習棉紡織,1929年夏獲紡織學院工程師學位。為彌補化學和漂染知識的不足,1929年考取法國里昂大學化學系公費生,白天專讀化學,晚上選學絲織學,1930年獲化學學士學位。1930-1931年,崔昆圃先後在法國的紡織染整廠、紡織機器製造廠、紡織廠、漂染廠、整理廠、人造絲廠實習,並任人造絲廠設計工程師。
崔昆圃完成在法國的學業後,回到祖國。當時,他志在鑽研紡織技術,為國家培養人才;但因工作難找,未能如願。1932-1935年,他組織創辦北京宜有織呢廠和利民紡毛廠,任經理兼工程師,生產的狹幅人字呢暢銷中國市場,成績斐然,先後多處受聘。1935-1937年,崔昆圃任北平大學工學院講師、副教授,講授提花機、織物整理學和高等意匠學等課程。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長途跋涉,輾轉內地,於1937-1940年在西安臨大工學院、西北聯大、西北工學院任教授,兼任出版組主任、編譯委員會委員、貸學金委員會總幹事。1940-1945年,崔昆圃任甘肅省秦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和蘭州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在教學管理中,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組織學生紡毛、織呢、織布和染色,併兼任甘肅手工紡織訓練所所長和經濟部中工所技正等。
1946-1949年,崔昆圃先後任西北工學院教授,河北工學院紡織系主任、教授和北洋大學教授,講授棉紡學、織物整理學等課程。新中國成立後,崔昆圃先後任天津大學紡織系教授,河北紡織工學院棉紡教研室主任、教授,講授纖維材料機械工學和棉紡學等課程,撰寫紡織材料和紡織專著,培養紡織人才。1964年10 月病逝。
崔昆圃1950年任中國工程師協會理事,1951年參加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1954年參加天津馬列主義夜大學學習。1952年12月參加中國農工民主黨,1954年任農工民主黨天津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新中國成立初期曾任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天津市委員會委員。

崔昆圃-培養人才

崔昆圃認為,中國農村科學文化落後,文盲占絕大多數,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造成貧困落後,因此迫切需要普及科學文化知識。1922年,他編印“注音字母圖釋”,作為幫助家鄉文盲學習白話文和注音字母的講義,並且通過講授與輔導,使家鄉很多文盲用較短時間認識了這種字母並學會了識字,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崔昆圃認為,要改變中國貧困落後的面貌,振興和發展紡織工業,僅靠創辦實業不行,必須培養大批紡織專業人才。為此,他在學習鑽研和全面掌握紡織科學的基礎上,從1935年開始,先後在北平大學工學院、西北聯大、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紡織系和河北紡織工學院等多所高校講授紡織專業課程,足跡遍布半箇中國。
針對當時中國紡織教材較少和師資相對缺乏的實際,崔昆圃發揮自己外語水平高、知識淵博的優勢,邊翻譯邊結合中國實際整理出講稿,儘量多承擔教學工作任務,帶頭講大課,保證了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他先後主講過提花機、織物整理學、高等意匠學、織紋學、機織學、棉紡學、纖維材料機械工學等多門課程。他備課認真,廢寢忘食,經常放棄休假日。講課聯繫實際,深入淺出,形象生動,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歡迎。
崔昆圃關心學生成長,積極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僅課堂上結合傳授知識,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而且課後深入到學生之中,通過個別談心、聚會和座談會等方式,解決學生在學習、思想和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稱讚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是“良師益友”。為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他於1940年在甘肅省秦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組織領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紡毛、織呢、織布和染色,加強了實踐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加強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他又於20世紀50年代在天津大學紡織系創建了棉紡實驗廠,使教學實踐環節走向規範化,全面提高了學生素質。

崔昆圃-教材專著

20世紀30年代,中國紡織高等教育多數採用外文教材,脫離中國實際,影響了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針對這種情況,崔昆圃認為,必須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儘快編寫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紡織教材,並為此身體力行。
根據當時中國紡織講義較少的實際情況,崔昆圃堅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編寫出自己的教材。他一邊深入實際了解情況,一邊翻譯、教學和編寫講義。20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他先後編寫出《棉紡學》、《棉紡工程》、《圖案畫》、《絲織學》、《新棉紡廠設計學》、《粗紡工程》等講義。這些講義內容豐富,語言流暢,邏輯性強,切合實際,被許多教師採用或參考。《棉紡學》還成為當時全院的通用講義。
崔昆圃認為,只有在紡織科學的道路上努力奮鬥追求,才能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才能逐步改變中國紡織技術落後的面貌。他結合教學開展了大量科學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他撰寫的主要專著有:《紡織職業概論》,於1945年由教育部編譯館出版;《紡織原理》,於1943年由甘肅印刷公司出版;《織物整理學》,集中了他多年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心得,以毛織物整理為重點,兼談棉織物整理,於1950年由中國紡織染工程研究所出版;《織紋設計學》,系統敘述提花機的演變歷史和發展,提花機的裝置和紋板的軋制,講述了花樣的設計和意匠的製備,介紹了各種特殊織物的組織結構及特點,於1950年由中國作者書社出版。這些專著理論與實際並重,內容豐富,語言簡練,結構嚴謹,圖文並茂,通俗易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推進中國紡織科技工作發揮了較好的作用和影響。
崔昆圃在深入農村考察中,深切感受到當時農村手工紡織業生產技術的落後,立志改變這種情況。他對農村所用手工紡織設備進行研究改進,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農村採用後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此外,他還在混紡工藝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