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斯坦與伊索爾德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最早見於中世紀法蘭西傳奇,在歷來的文學史研究中,都被歸入騎士文學的範疇。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亞瑟王傳奇中的故事,故事的流傳,斯特拉斯堡的《托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瑪麗·德·法蘭西的《金銀花》,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

據說這段愛情故事來源於古老的凱爾特傳說,而這個傳說是根據一位真實存在過的皮克特族國王的故事編纂的。可惜的是,傳說的原始文本已經失傳。根據殘存的各種版本的敘事和傳說,我們可以大致把這對戀人的故事復原出來:
崔斯坦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過世了,自幼在舅父康沃爾的馬克王的宮廷里長大。按照諸多傳說的版本,崔斯坦的父親是一名法國貴族,而母親臨死前為他起的名字“崔斯坦”,意思就是“在痛苦中出生”(Trist在法文中是“悲痛”的意思)。崔斯坦長大後成為一名勇敢的騎士,為了反抗愛爾蘭國王對康沃爾的橫徵暴斂,他挺身而出與愛爾蘭國王的首席騎士馬漢思決鬥,最終殺死了他。身受重傷的崔斯坦回到康沃爾,卻因為馬漢思巨劍上的毒藥奄奄一息,馬克王多方求醫無果,只得按崔斯坦的意願,將他放在一艘小船上順水漂流,聽天由命。海浪把崔斯坦送到了愛爾蘭海濱,年輕的騎士被愛爾蘭公主,金髮的伊索爾德發現,並得到公主和王后的悉心照料,很快康復。然而,被崔斯坦殺死的馬漢思騎士是伊索爾德的舅舅,儘管兩人彼此傾慕,伊索爾德也只能在痛苦掙扎後,讓崔斯坦偷偷回到英國。
時值愛爾蘭國內出現一頭食人惡龍,四處為患,愛爾蘭國王為了除去惡獸,答應把自己的女兒作為獎賞嫁給屠龍英雄。正巧馬克王一日夢見兩隻燕子從子愛爾蘭銜來一縷金髮,遂許願要娶愛爾蘭公主金髮伊索爾德為妻。崔斯坦為了完成舅舅的心愿,遠赴愛爾蘭,殺死惡龍,贏得公主。
本來故事應當到此結束,但在回程途中,二人無意間誤飲了愛爾蘭王后為新婚夫婦準備的愛情藥酒,從此深陷入愛情不能自拔。伊索爾德深愛崔斯坦,崔斯坦則同時背負著對舅父和王國的責任與對伊索爾德的眷戀。終於崔斯坦將伊索爾德歸還國王馬克,自己漂洋過海到了布列塔尼,一番征戰後娶了當地公爵的女兒白手伊索爾德為妻,心中卻掛念著康沃爾那位金髮的情人。當崔斯坦又一次身受重傷,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候,他央求好友到康沃爾去,請王后伊索爾德來布列塔尼見他最後一面。兩人約定,如果伊索爾德來了,歸來的船上就掛起白帆,若是不來,就掛上黑帆。接下來的日子裡崔斯坦日日在海邊守候,病情惡化了就請妻子白手伊索爾德代為觀望。伊索爾德的船終於出現在海平線上的那一天,白手伊索爾德出於嫉妒,謊稱歸來的船上掛著一面黑帆,崔斯坦當即哀嘆自己痛苦的愛情,然後死去。伊索爾德上岸後見到情人的屍體,也悲慟而死。
馬克王得知這對情人的死訊,馬上渡海趕到布列塔尼,親自督造兩具棺柩,瑪瑙的一具給伊瑟,玉石的另一具給特利斯當。並用船把他們生死相愛的形骸運回天梯堡,在禮拜堂後殿的左右兩側,造兩座墳,把兩人分別葬下。但是,當天夜裡,特利斯當的墳里,就長出一株枝葉青蔥、花香馥郁的常春藤,攀越大堂的屋頂,鑽入伊瑟墳里。鄉人把藤剪去,轉天又長了出來,還是一樣青蔥,一樣馥郁,一樣生機勃勃,依然插進金髮伊瑟的衾床。如是者剪三次,長三次。臨了,他們把這樁奇事稟報馬克王,王上當即降下諭旨:此藤靈異,嚴禁剪伐。
關於二人的名字,Tristan又寫作Tristam或Tristrem,中譯時往往根據不同的發音有著不同的譯法,一般英文譯作崔斯坦,法文稱特里斯當,德文則稱作托利斯坦。Isolde又寫作Iseult、Isolt或Yseult,一般根據英文和德文中譯作伊索爾德,法文則譯作伊瑟或綺瑟。在托馬斯·馬羅禮氏的《亞瑟王之死》中譯本中,譯者將崔斯坦譯作崔斯痛,伊索爾德譯作綺秀·婉兒,大約是考慮到音義結合的關係。

亞瑟王傳奇中的故事

在漫長的中世紀中,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到處流傳,最終被吸納入更為知名的亞瑟王傳奇里。崔斯坦作為康沃爾的騎士,後來輾轉加入了圓桌社,成為亞瑟王朝廷的座上賓,並且成為第一騎士朗斯洛的有力競爭對手。在15世紀馬羅禮氏根據法文傳奇翻譯的英文本傳奇里,馬克王完全作為一個反面角色出現,他迫害這對情人,想盡辦法絞殺崔斯坦,卻每每為圓桌社的騎士挫敗。薄希華騎士曾經把崔斯坦從囹圄之中解救出來,並嚴厲叱責馬克的險惡用心:“你不是崔斯坦騎士的舅父嗎?他不是你的外甥嗎?你絕不應當想到,一個像崔斯坦那么高貴的騎士,竟會搶走霸占自己舅父的妻子?但是王后是這世間最有名的一位美人,可能對他表示過敬愛,那絕不會犯了肉體上的罪惡。
薄希華(Percival)——亦稱帕西法爾,也是後來被吸納入亞瑟王傳奇的騎士之一。在更古老的傳說里,薄希華才是那個找到聖杯並命定成為聖杯守護者的純潔騎士。克雷蒂安·德·特魯瓦(Chrétien de Troyes,活躍時期為1165~1180年)的《聖杯傳奇》(Perceval, ou le conte du Graal),以及沃佛蘭·馮·艾森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 1170~1220)的《帕西法爾》(Parzival)中,都是以他為主人公的著名傳奇。而帕西法爾進入亞瑟王傳奇之後,這個榮耀落到了朗斯洛的兒子高朗翰頭上。

故事的流傳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被很多詩人、作家引用,或加以改寫,有許多版本傳世。可以確定的是,早在諾曼征服的時代,這對不朽戀人的傳奇就已經廣為流傳,女詩人瑪麗·德·法蘭西(Marie de France,創作年代大約在1160~1190年之間)寫有一首著名的短詩《金銀花》,是我見到的關於這個故事最古老的文本。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對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已經相當熟悉。12世紀末,英國還有一位知名的宮廷詩人托馬斯·德·布列塔尼(Thomas de Brittany,生卒年不詳),據傳是亨利二世宮廷的盎格魯-諾曼詩人,並且和他的主子一樣,用法語進行寫作。大約1170年左右,托馬斯根據現存的傳奇創作了敘事長詩《崔斯坦與伊索爾德》——我們有找到任何這部作品仍然存世的證據或暗示,然則這並不影響它的意義和價值。
托馬斯的傳奇並不是崔斯坦與伊索爾德故事的最早改編版本,在與英格蘭隔海相望的法蘭西,同樣的作品層出不窮,並廣泛流傳。不得不特別說明的是,無論是瑪麗·德·法蘭西還是托馬斯·德·布列塔尼,都無一例外地使用法語進行創作。 )
法蘭西是中世紀騎士文學最繁盛的地區,也是世俗文學和文化的中心。法蘭西南方的吟遊詩人(les troubadour)和北方的行吟歌手(les trouvère)各自有著自己的詩歌傳統,我們所知道的是,12世紀法蘭西最著名的詩人克雷提安·德·特魯瓦在1160年創作了一首長詩《特里斯當》,大約與他的另一名作《艾萊克和艾尼德》同時,屬於這位偉大詩人的早期作品。而早在克雷提安之前,法蘭西就已經有一部《特里斯當與伊瑟》,作者大約是一個名叫羅貝爾的詩人。可見這個故事在法蘭西,已經是宮廷文學的常見題材。
崔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故事在12世紀也到達了德國。艾爾哈特·馮·奧伯格(Eilhart von Oberg,12世紀德國宮廷詩人)根據法文傳奇創作了長篇敘事詩《托里斯坦和伊索爾德》,我們不知道他依據的藍本是否是特魯瓦的作品——在12~13世紀的德意志,宮廷詩人樂於改編法國詩人的詩作,其中尤以特魯瓦的詩作最受歡迎,艾森巴赫的傑作《帕西法爾》就是根據特魯瓦的未完成作品《聖杯傳奇》改寫的。奧伯格的《托里斯坦》在布倫瑞克的宮廷被保存下來,現今存世的只有一些殘稿。當然,和後來的哥特弗里德·馮·斯特拉斯堡(Gottfried Von Strassburg )的傑作相比,奧伯格的長詩要遜色得多。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斯特拉斯堡的《托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改編自上文曾經提及的英國詩人托馬斯·德·布列塔尼的同名作品,其創作年代大約與克雷蒂安·德·特魯瓦同時。斯特拉斯堡對這一傳奇的改寫本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是德語文學史上的傑作,也是中世紀歐洲文壇鼎鼎大名的作品。

斯特拉斯堡的《托里斯坦和伊索爾德》

斯特拉斯堡的《托里斯坦和伊索爾德》完全擺脫了正統道德的束縛,闡釋了一種完全宮廷-騎士式的、純粹的愛情理想。這種理想包含了生死不渝的愛情,以及這種致命激情帶來的痛苦與折磨——正是這些痛苦和痛苦中仍堅持不懈的愛情使愛人和愛情本身變得更加高貴。在古老的傳說中,托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悲劇完全是因為誤飲愛情藥酒造成的,而在斯特拉斯堡的故事裡,藥酒只是令情人原本深藏於心中的激情得以宣洩的途徑,一種內在感情外化的符號。托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的愛情在斯特拉斯堡的故事中是完全自發的,帶有獨占欲的,並且是徹底的,完全的,因而他們的愛情悲劇也就格外具有震撼力。
斯特拉斯堡的這部作品沒有完成,但這一點並不能改變他在德語文學史上的地位。理察·華格納正是從斯特拉斯堡的作品中得到靈感,並以此為藍本,創作了他的不朽歌劇《托里斯坦與伊索爾德》。
丹尼·德·魯格蒙(Denis de Rougemont)一直致力於《托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研究,而他在《西方世界的愛情》中說道,崔斯坦的傳說恰恰揭示了歐洲人心中最隱秘、最可怕的嚮往——對死亡的渴望,“不僅為了愛的對象,而是為了激情本身去愛,為此受苦並追求這種痛苦……充滿激情的愛,對那些灼燒並最終毀滅我們以達到自身勝利的東西的嚮往——這就是歐洲人心中一直被壓抑的秘密。”

瑪麗·德·法蘭西的《金銀花》

瑪麗·德·法蘭西的《金銀花》是一篇精巧的作品,不僅是詩人的代表作,在當時也深為英國宮廷的貴族所喜愛。
這首金銀花敘事詩,
令我喜歡,我很樂意'
讓你知道全部經過。
怎么產生,關於什麼。
好些人曾給我講述,
我也見過文人所著,
關於特里斯唐、王后,
他們相愛,沖昏了頭,
為此忍受多少磨難,
終於雙雙撒手人寰。
馬克國王怒火滿腔,
指向侄子特里斯唐。
他把侄子辭退趕走,
因為侄兒愛上王后。
年輕人來到了田莊,
在蘇迦爾,他的故鄉,
他居住了整整一年;
他仍不能返回宮殿。
自戕和絕世的考慮。
自戕和絕世的考慮。
請你不必口呆目瞪,
因為一往情深的人,
只要不能如願以償,
就會非常不安、悲傷。
特里斯唐愁眉不展,
為此他離開了家園。
他直奔向科努阿依,
王后就居住在那裡。
他獨自深入到森林,
不願被人撞見認清。
夜幕降臨他才出現,
找個住處該是時間。
夜晚他就暫且借宿
農民和窮人的茅屋。
他向他們詳細打聽
國王在做什麼事情。
他們說是情況確切,
國王召見所有男爵;
他們要到坦塔熱去,
滿朝官員在此相聚。
聖靈節人人要來到,
會有盛典,熱熱鬧鬧,
王后到時也要參加。
特里斯唐趕快出發,
綺瑟赴會人馬眾多,
他準能看見她經過。
國王啟程之日來臨,
特里斯唐回到樹林,
他知道在哪條大路,
應該經過國王隊伍。
他砍下一根榛樹枝,
正正方方四邊劈齊。
他用小刀刻上姓名,
就裝飾在棍棒中心。
如果王后注意此棍
(她總是對周圍留神,
因為以前有過一趟,
她這樣瞥見了棍棒)。
當她看到棍棒晃悠,
會認出屬戀人所有。
他給她寫了一封信,
內容訴說自己心境;
他長時間住在野外,
要把她耐心來等待,
為了窺伺以及籌劃,
他怎樣才能看見她。
沒有她,他不能生活,
他們兩人情投意合,
就如同金銀花一樣,
攀附在榛樹的幹上:
當金銀花沿著樹幹,
繞來繞去,緊緊相纏,
它們就能共同生存,
如果要讓它們離分,
榛樹不久就會枯竭,
金銀花也同樣凋謝。
“美人,我們也是如此,
沒你沒我,沒我沒你!”
王后騎著馬兒往前。
她沿著山坡在察看,
她瞥見聳立的棍子,
認出上面刻寫的字。
一隊騎士為她前導,
護隨著她趕路開道,
她馬上命令停下來。
她想下馬休息涼快。
騎士聽命,停下不動。
她於是避開了隨從。
布朗蓋娜是她心腹,
她把侍女叫來衛護,
悄悄地離開了大道,
在樹林裡終於找到
愛她超過一切的人。
他們相見欣喜萬分:
特里斯唐傾吐思念,
綺瑟訴說她的喜歡,
並告訴他如何對付,
能與國王和好如初,
國王一直非常後悔,
這樣粗暴把他辭退:
因為有人告發了他。
她辭別戀人要出發,
但是到了分手之際,
他倆開始揮淚啜泣。
特里斯唐回到家中,
直到伯父要他回宮。
為了表達重見戀人
所感到的歡欣萬分,
所說過的別緒離愁
特里斯唐擅長彈琴,
英國人稱為戈德拉,
法國人稱做金銀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