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有機茶

峨眉山有機茶

“峨眉山有機茶”是嚴格按國際有機茶葉標準進行有機茶葉的培育和生產加工的,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峨眉山有機茶是四川省原生態的老品種,也是四川省首家有機茶品牌。它是唯一榮膺“釣魚台國賓館特供茶”的有機綠茶,唯一連續十年榮獲IFOAM國際認可的有機綠茶,是唯一獲得第五屆亞洲有機農業科學大會推薦的有機綠茶,唯一榮獲四川省技術監督局“連續三年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證書》”的有機綠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峨眉山有機茶
  • 地區:峨眉山
  • 類型:茶
  • 國家:中國
  • 主要品牌:茶王、雪芽、遇仙茶 
  • 創始人:王勤 
峨眉山茶,峨眉有機茶,簡介,自然環境,茶文化宗教茶文化,民間茶文化,

峨眉山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葉的原產地和發源地之一。處於成都平原西南的峨眉山,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唐代學者李善在其所著的《昭明文選注》中記載:“峨山多藥草,茶尤好,異於天下。今黑水寺後絕頂產茶,味佳而二年白一年綠,間出有常。不知地氣所鐘,何以互更”。

峨眉有機茶

“峨眉山有機茶”人用愛心呵護著每一片茶園,嚴格按國際有機茶葉標準進行有機茶葉的培育和生茶加工,完全不使用化肥、農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保障了以原生態茶葉為主體,固氮植物、驅蟲植物、害蟲天地等多種生物和諧共存的良性循環生態體系;同時,每年限量採摘一季,打破了普通茶園一年采三級茶葉(即春茶、夏茶、秋茶)的慣例,雖然產量不足普通茶園的四分之一,卻保護了峨眉山自然生態,讓茶樹有充分的修養生息和營養物質積累的時間,確保了“峨眉山有機茶”非凡的品質。
“峨眉山有機茶”的每一片茶園,都享受出生地管理,建立了嚴格的可追溯系統。茶葉從種植、萌芽、採摘到成品的每一個細節,都備受精心呵護,確保了“峨眉山有機茶”始終如一的純正。
“峨眉山有機茶”的每一款茶品都浸潤著山魂,水靈、佛念和人情,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精華。凡品嘗峨眉山有機茶者,不僅能品味到大自然的饋贈,茶香馥郁,嫩綠明亮,亦能暢想峨眉山的有機茶之豐沃營養,頤養身心,天然健康,更能感悟到人類尊重生命,感恩大自然,保護生態的神聖使命與責任,一飲盡享,澄心歸真;天人合一,方得人生開悟!

簡介

自古峨眉產香茗,峨眉山茶史3000餘年,彌香久遠,茶葉品質優秀譽貫古今。峨眉山茶的特點,一是自然條件優越,二是歷史悠久,三是茶葉資源豐富,四是茶文化濃厚悠遠。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峨眉雪芽、竹葉青、仙芝竹尖等多個品牌茶葉獲獎,2009年,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目錄。
唐代以後,峨眉山僧眾農禪並重,此中農事即為茶事。在黑水寺、意月峰、白岩峰、天池峰、寶掌峰一帶的中山區,各寺皆有自己的大片茶園,採摘、炒制有自己的技術,形成了獨特的禪茶文化。
明神宗萬曆年間,由於明神宗朱翊鈞與其母慈聖皇太后獨尊峨眉山,明神宗曾御賜茶園數畝予萬年寺,寺中僧眾在當家主持的引領下,在寺側開地建茶園近十畝,精心管理,每年采焙雪茗進貢。神宗之賞賜之物不為他物而獨為茶園,峨眉山茶事之盛可見一斑。該茶園至今仍歸萬年寺所有,仍年年產茶。
峨眉山是普賢道場,與普洱茶亦有著殊勝的因緣。在普洱茶區,茶民中世代相傳的一個傳說。相傳7世紀左右,古代南詔國所轄的思茅與西雙版納一帶發生了大型瘟疫,一時間哀鴻遍野。普賢菩薩為解救蒼生而化身老家,摘取綠葉供百姓煮沸飲用,瘟疫竟不藥而愈。當地居民為感謝菩薩恩德,從此廣種大葉種茶,並因茶葉狀似普賢之耳而將其命名為“普耳”;又因佛教中水代表慈悲、二者合併而稱“普洱”。此一說,充分表明了當地人民視茶為菩薩恩賜的感激、崇拜之情。
佛教史考察,禪茶文化的發端可追溯至唐代。茶文化與禪文化同時興起於唐代,禪茶文化興起之時,正是中國唐密隆盛之期。唐王朝以茶供佛真身舍利,以茶齋僧。唐代茶道與佛教食法相關,僧修禪定,過午不食,但許飲茶助修;在陝西法門寺地宮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皇室系列茶具,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成套茶具。禪茶文化是一個容量很大、範圍很廣、內容豐富的大文化圈,並不局限於佛教文化。但其主流確是中國佛教的茶道。它由佛而興起,繼由禪而成熟,終因禪而成就。中國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國本有的茶文化,使禪、茶融為一體而成為中國的禪茶文化。禪茶文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
在茶道發源地的中國,有著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國茶道,卻於唐朝之後逐漸湮沒。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復興中國茶道文化的呼聲愈來愈高,身為中國茶禪學會會長的吳立民先生,把破譯法門寺地宮唐密曼陀羅,挖掘、整理出的《藥師茶供會儀軌》,做為中國茶道之法本,它既可為禪門清修供施之儀,又可為中國茶道表演之用,讓人們看到了中國茶道復興的希望,使得禪茶一體的茶道文化重放光輝。
1998年末,吳老鄭重的將唐密茶道儀軌傳授給謝美霞女士,並囑其弘揚、傳播“唐密茶道”,讓中國和世界人民對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茶道文化有所了解和認識:唐密茶道《藥師茶供會儀軌》不但是一部教人生活做人之大法,也是教人即生即身認識人身人生,而改造人身人生之大法。
唐密茶道傳承是按中國傳統的師帶徒方式授受、灌頂修學。唐密茶道,集供茶、施茶、飲茶於一體,可觀、可參、可修、可飲。
峨眉山的茶文化與佛教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繫,二者經過一千多年來相互潤浸、交流、融合,茶文化已經成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永壽大和尚,在觀看了謝美霞居士展示的唐密茶道後,感悟中國茶道的式微,立志弘揚禪茶文化,尋根溯源,著力於人間佛教觸處全是佛法大用的理念,納茶用的藥、飲、藝於道,為此特邀請“唐密茶道”傳人謝美霞女士,在大佛禪院舉辦首屆“唐密茶道”研修班,以收領略佛法之精微、步入茶道之堂奧之功,希望有志之士積極參加。
峨眉竹葉青屬於綠茶類。產於四川省峨眉山。歷代文人都讚美峨眉之秀麗,唐代詩人元稹有“錦江滑膩峨眉秀”,南宋詩人范成大有“三峨之秀甲天下”的詩句。峨眉山產茶歷史悠久,唐代就有白芽茶被列為貢品。宋代詩人陸游有詩曰:“雪芽近自峨眉得,不減紅囊顧渚春。”明代峨眉山白水寺(今萬年寺)種茶萬株,採制入貢。現代峨眉竹葉青是20世紀60年代創製的名茶,其茶名是陳毅元帥所取。
就目前而言,峨眉山的正規竹葉青企業主要有兩家:一是獲得“竹葉青”命名的“竹葉青公司”另外一個則是源於大詩人陸游名句中“雪芽”命名的峨眉雪芽公司,從口感和做工來講,並無差異,而從價格來講,竹葉青每年的廣告費遠高於雪芽公司,加之其本身的商標優勢,所以價格自然也遠遠高於雪芽!

自然環境

氣候多樣
峨眉山自然氣候奇特,素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徵。全山氣候帶垂直分布明顯,從低攀高計有亞熱帶氣候、暖溫帶氣候、中溫帶氣候、亞寒帶氣候。區域範圍內擁有的豐富氣候要素,為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各種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空間,為大量的野生古茶群落和人工茶園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最具特徵的是從峨眉山西向小涼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存在被世界氣象界著稱的“華西雨屏”氣象物候自然現象,它由峨眉霧淞、雨淞、雪霽、山靄等奇特自然氣候組成,為山中的高山古茶和人工叢林茶園提供了天籟般的生態環境。
土壤肥沃
峨眉山地質構造複雜,區內土壤豐富,主要存在六大類型的土壤:黃壤、紫色土、石灰土、黃棕壤、暗棕壤。全山海拔600米至1500米之間的土壤,由於受降水充沛、植被豐富、野生動物眾多等影響,土壤淋溶作用較強,土壤鹽基高度不飽和,致使這一大範圍的土壤均呈酸性、弱酸性反應,非常有利各類植物生長,更宜發展茶園。
在峨眉山海拔800米至1500米之間的山地土壤,可謂沃土,大量的植物落葉及動物殘骸、排泄物入土為泥,層層堆積厚覆,土壤可耕層豐厚,內含天然有機營養肥料豐富,有益礦物群元素眾多,為發展優質有機茶園提供了優越而得天獨厚的條件。
降水充沛
峨眉山降水充沛,常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左右,境內空氣濕潤,植物生長茂盛。全年無乾旱現象,森林儲水量均保持在40%以上。湯泉山溪全山密布,豐富的水資源與充沛的降水及森林優良的儲水功能,自然調節了全山的氣候,5000餘種植物競天崢嶸,“峨眉雪芽”有機茶園的發展更得此得天獨厚的條件。

茶文化宗教茶文化

1、 宗教茶文化概述
峨眉山茶史始於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區先民的農耕文化,始於公元前西周時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的中國遠古原創道教創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國隱士陸通。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時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當有了名氣,漢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
到了隋唐,道、佛兩門經前一千多年聚修和納為課業的茶事(採摘、加工、焙制、貯存;茶儀、儀贈、上貢朝廷)活動已成禮序章制。隨著之前數百年上至朝廷、各地官衙、達官顯貴、寺廟供養施主、一般香客及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峨眉山。作為寺廟禮儀之序的茶飲習尚已成山中道、佛兩門必不可少的儀事活動。接客、引客、看茶、泡茶、品飲、論道等道茶、佛茶之茶藝內涵漸漸形成;山風、林濤、水起風生皆成仙山茶韻。道觀、寺院的茶僧對茶的論說自有心得,代代嫡傳。
道、釋、儒相滲相融的人文內涵漸長漸豐,大大地豐富了峨眉山茶史發展中的茶文化內涵。由此而產生了不少以吟頌和讚美峨眉山茶的茶詩和文章:
“風推松林吼,茶烹千古雪”
“青花捧盞,叩問峨眉鬼谷寶掌山樵千壽何物滋養歲同日月;五千草本,庇佑仙山嘉木仰承上蒼恩澤盡納瑤草芬芳焙成雪芽”
“清明春寄草堂前,峨眉山翠一囊香”
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門所焙制的茶,從不作為商貿交易,施主香客品飲,道觀、寺廟從不收取茶資。皆被道、佛兩門視為儀品,有雲遊僧參學他山或有海內外大德高僧前來參拜普賢,佛門都會將寺中上品雪芽作為儀贈禮品。
2、峨眉山佛茶
峨眉山佛茶在峨眉山茶史和峨眉山茶文化的發展演繹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歷史長達1900多年。
峨眉山佛茶的形式,一是從事茶事生產的寺廟眾多,所屬茶園的規模大,年產量占全山茶葉產量的90%以上;二是各寺廟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生產中,因水土、海拔高度、植被狀況的差異,茶葉的品質形成不同的特色,在湯、色、味、型上均有細微差別,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三是在茶葉加工工藝上,形成了各自的方法;四是通過雲遊參學,引進了其它地方焙茶的技術。
明代,黑水寺茶僧因地制宜,焙製成功“峨眉白芽”。由於黑水寺岩上茶株受小區域氣候的影響,所產茶葉形成“二年白一年綠”的品相特徵,故取名為“峨眉白芽”。與此同時,對“峨眉雪芽”綠茶因茶園不同,所處的地域不同,佛茶中亦流行有“五峰雪芽”之別,如:“天池峰雪芽”、“競月峰雪芽”、“白岩峰雪芽”、“黑水峰雪芽”、“寶掌峰雪芽”。其間以“黑水峰雪芽”與“寶掌峰雪芽”尤顯珍貴。
峨眉山佛茶在發展中,從對茶的精神理念到具體的茶事活動,皆形成獨特的文化歸屬。在佛門看來,峨眉山茶是佛之所賜,是隨普賢菩薩駐錫峨眉山並以之作為弘法道場的法意,是降福於眾佛弟子之饋贈。它具有卻百疾、驅穢氣、延年益壽療效的同時,還具備了清心明目、智慧善根、禪悟一切人生的精神意向與菩提心向。“玉手纖纖,禪心淨淨,虔誠頌誦,采供佛前”。
3、佛門茶事章制
一、山中佛門的茶事活動瀰漫禪意精神,每年春茶開摘之際,茶僧皆要沐浴潔身,在採茶和制茶過程要默頌彌陀,以示敬佛虔誠。每年的第一道新茶必須先敬諸佛與普賢。
二、佛茶茶藝皆成禮序儀式。寺院品飲有所區別,茶藝所場十分講究。
一般香客品飲,由寺廟中負責接待的知客僧引至客堂看茶,由茶僧敬奉。
接待顯貴香客,或著名文人墨客、寺廟供養人、達官顯貴,則引入方丈室或主持室內,用上等茶葉與名貴茶具敬奉。接待人數眾多的朝拜團體,寺中要行茶藝禮序,以佛茶迎客,具體的儀式是,主事茶僧要置以茶器、茶案,銅盆淨手,泉水潤茶,頭開茶敬佛,二開茶奉客。禮儀起始,兩側寺僧禪坐蒲團,口頌彌陀,輔以寺中木魚等法器,梵音湯湯,禪意瀰漫。顯客置於下案,靜觀茶僧禮儀禪茶,抑或與眾茶僧口頌經文。主事茶僧沏好茶,則由兩邊輔佐的茶僧將茶盞,一一敬奉到顯客案前供之聞香品飲,凡是種種,約半個時辰。
峨眉山佛茶以“峨眉雪芽”為上品,從唐代始至晚清,都作貢品,每年進貢朝廷,從不間斷。尤其在明朝長達267年中,進貢的數量最大。

民間茶文化

峨眉山茶史發展中,從茶園的生產種植管理到茶葉採摘到加工生產等茶事活動,在晚清以前,一直由山中道、佛弟子所為。如果人手不夠,各寺廟亦請周圍的農民幫助管理茶園或採摘鮮葉,茶事生產中的一些技術由此流向民間。明代末年,萬年寺茶園由於種種原因,曾佃租給當地鄉紳經營,每年按契約收取一定數量的茶葉抵作佃金,直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才由康熙帝下諭詔,由地方政府鬻回,重新歸屬寺廟。
各寺廟的茶園顧請附近的山民進行管理後,茶事生產與生產技術流向民間。高橋鄉、峨山鄉、淨水鄉、天景鄉(後稱黃灣鄉)、悅連鄉(後稱普興鄉)、雙福鄉等地的山區農民與鄉紳開始小規模種植茶葉。茶葉加工的品類有炒青、烘青、曬青三種;加工工具為柴火鐵鍋;加工程式為鮮葉攤晾、殺青、揉捻、鐵鍋高溫乾燥提香或曬青乾燥。
明代末年,峨眉山茶事活動擴展到周遭山區民間後,茶飲之習進入百姓人家。峨眉山區的民間茶事活動的形成,融入了鄉俗文化,高橋鄉、悅連鄉的茶農在長期的茶事生產活動中誕生了以茶事活動為內容的採茶山歌和採茶情歌。例如:
“三月裡來好春光,
么妹山上採茶忙,
採茶要摘心尖尖喲,
嫁人要嫁勤快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