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話

岳陽話

岳陽方言有湘語贛語、西南官話三種,岳陽主城區和臨湘路北、雲溪區以及華容縣緊靠長江洞庭的地帶為第一區,具有西南官話、湘語、贛語等多重特徵;岳陽縣和臨湘路南為第二區,是湘語、贛語的交叉地帶;平江縣大部分地區和汨羅市東北部為贛語區,保留了很強的古語特點;汨羅、湘陰則是典型的新湘語區,與益陽、長沙話相似。岳陽方言內部差異較大,五里不同音,其中東部地區,與鄂東南山區方言相仿,同湖北赤壁、通城、崇陽(湘贛方言區)等地方言十分接近。岳陽方言的特點在於字字鏗鏘,升調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岳陽話
  • 外文名:yueyang dialect
  • 所屬地區:湖南嶽陽
  • 所屬語系:漢藏語系
  • 方言區:湘語、新湘語、贛語等
  • 屬性:方言
細分,歷史,特點,

細分

轄區內方言的內部差異,可以將其分成四區。
岳陽地區分布岳陽地區分布
第一區:岳陽城區和臨湘路北(京廣鐵路為北,包括今雲溪區)、華容縣(緊靠長江洞庭的地帶)具有西南官話湘語贛語等多重特徵。其主要聲調分為陰平,陰上,陽上,陽平,去聲,陽入。其代表字有“撕四時事濕死,夫富扶護福虎,驅去渠住出處,蠍泄斜謝血寫。”
第二區:今岳陽縣和臨湘南部(京廣鐵路以南),這一區從交通地理的角度看,屬於新牆河流域,其南部與湘語形成交流,東北部則受到鄂東贛語的影響,是湘語、贛語的交叉地帶,屬於湘語還是贛語難以定論。
第三區:包括平江縣大部分地區和汨羅市東北部,這一區屬汨羅江流域,為大面積山區,由於其東南北三面為贛區環繞,具有明顯的贛語特徵。”
第四區湘陰汨羅大部分地區,這一帶屬於新湘語

歷史

老岳陽話原是城陵磯話。以岳陽城區為例,今天老城區的語音就與過去不同。過去,受交通條件的制約,城區人與湖北人依靠水運交往較多,受湖北西南官話的影響也多,語音特徵就多西南官話特色。20世紀60年代中期後,岳陽成為地級行政區,公路鐵路交通更加便利,與省會長沙的交流進一步增多,受湘語的影響也就增多。因此,城區的語音也就出現了明顯的差異。過去城區的語音與城陵磯的基本相近,就是隨著與長沙以南人口交流增多而引起的變化有了一定的差異,。
洞庭湖邊的岳陽城洞庭湖邊的岳陽城
老城區市民講的是正宗的岳陽話,即俗稱的“巴陵話或巴陵腔”,其語音特點與聲調與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等六個聲調。其中首尾兩個字發音較高,且單元音韻母多重疊;城郊菜農講的方言,語音介於城區人與東鄉人之間;城陵磯人講的方言,因其靠近湖北,市民多為湖北人,故其發音多帶湖北腔,聲調及語音與城區基本一致;鐵路工人講的是另一種話語,其語言特點受行業影響,以國語為主,但因受所在地域影響,這種國語又有所變調,形成岳陽地區鐵路工人所特有的話語,岳陽人稱之為“塑膠國語”;東鄉農民進城後,仍保持其濃郁的鄉土方言,且鄉俗俚語較多,一聽就知道是岳陽東鄉人;其他外地移民講的則是其原籍方言,如平江人、華容人、臨湘人、湘陰人、長沙人、邵陽人等,講的都是其地方方言,有的人雖來岳陽幾十年,但卻仍“鄉音無改鬢毛衰“,而他們的下一輩,倒是滿口的岳陽方言。
岳陽話絲毫也不幽默,倒是比較直截了當,不藏不掖。只是一些話語或字詞受方言影響,在字典中是查找不到的,只能用同音字詞或諧音來代替。

特點

特色1: 水鄉情結
岳陽是個名符其實的水城,也許見慣了洞庭湖的波浪,岳陽人有些話後面總愛帶個“啵”字,如說“買東西啵!”“吃飯啵!”“玩去啵!”等等,這個“啵”字相當於國語里的“嗎”字。 形容人吃飯狼吞虎咽一掃而光,城陵磯人則說是“烏龍攪尾吸(吃)得一乾二淨”。這句話源於傳說,七里山有條烏龍用尾巴將洞庭湖的水攪得一乾二淨,這本是當年城陵磯漁民的說法,後來當地人也常用這句話來形容那些飯量大的人。 如“吃飯”、“喝茶”、“抽菸”,岳陽乃至湖南各地都喜歡說“呷”,如“呷飯吧?”“呷茶吧?”“呷煙吧?”而這種“呷”,原本是動物吃食時發出的音響,後專用作動物吃食時的動詞。但湖南人卻將這個“呷”字用在了人身上,顯然也是受了鴨子這種近水動物的影響。
特色2 :硬打叮嘣
形容說話粗門大嗓,快嘴利齒,不講時間地點,不注意場所人物,不問別人能否接受,一鼓腦兒地狠錘猛砸,容不得別人插嘴的人,岳陽人形容他們說話為“一砣砣的掉”。這個“掉”字本應讀第四聲,因國語中找不出與其諧音的字,故只能用“掉”字代替。“掉”本是扔掉的意思,在這裡又和“釘”字意相同音相近,是指刻薄的、損人的話,形容一股腦兒地“扔”、“釘”或“砸”在別人身上。這種“一砣砣的掉”也有兩種意思:一是有些人歷來心直口快,平時說話就快嘴快舌,但絕無傷害別人的意思;二是有些人對某人有意見或成見,說話時故意帶有情緒地傷人損人。 如夸某人有本事,了不起,或出類拔萃。岳陽人則喜歡說“好敖呵!”“好狠呵!”。往往在敖、狠的前面,還喜歡加上個副詞,如好、最等。受方言影響,還有一些習慣用語,如國語中的“凍得發抖”、“嚇得發抖”,岳陽話則說成是“凍得團團抻”、“嚇得團團抻”,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特色3 :移民方言
如國語中的“我”或“我們”,岳陽人習慣稱為“我伲”。如“這是我伲妹妹”,“我伲屋裡冒得你伲屋裡好過啦”等。這個“伲”其實是江西人的一種語氣助詞。因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江西填湖廣”,大批移民來岳陽,也將種這“伲”稱帶來。久之,這些移民成了地道的岳陽人,這種“伲”稱也就成了岳陽人的習慣用語。 岳陽人包括湖南人習慣稱作的“解手”,古時稱為“出恭”,在新社會叫“拉屎屙尿”或“大便小便”。而“解手”一詞也是江西人叫出來的。當年“江西填湖廣”時,大批江西人不願離開故土,統治者便用武力強行押送。為防路上有人逃跑,繩綁索捆,連成串。一路上,因要拉屎屙尿,不斷有人向押運軍士反映,要求解開手上繩索方便。一人帶頭,其他人也跟著學樣。後來,只要有人要求,軍士便替其解開手上的繩索。久之,“解手”便成了拉屎屙尿的代名詞,並相沿至今。後來,一些文人又用溲字代替手字,也稱解溲。
特色4 :熱情奔放
現代岳陽人性格外向,熱情奔放,朋友熟人之間見面時,常要親熱地打招呼,時不時嘣出一些友好的“罡罵”。如“哈性”、“啥寶”、“戇寶”、“醒砣”之類的稱呼,即傻瓜的意思。“哈性伢崽”,即傻小子的意思,但這些稱呼卻沒有過份貶損的意思。而要貶損別人,或瞧人不起,則喜歡說:“哈臠、蠢砣”,就是呆滯、白痴的意思。 岳陽話中還有不少指人指物的代詞,如指人的“嗯”、“嗯伲”、“嗯老人噶”,相當於第二人稱的“你”或“你們”、“你老人家”。雖說同在一座城市裡,但在有些方位代詞的表述上卻有不同的語音。如城裡人說“這裡”,東鄉人則說成“咯里”或“移里”,臨湘人則說成“果里”,湘陰人說成“移頭”。如說“那裡”、“哪裡”,東鄉人則說成“即里”、“邊里”或“念里”,湘陰人則說成“易頭”。這些不同的說法,都與不同的風俗習慣或地域分布有關。又如國語中的“乾什麼?”,岳陽人則說成“搞么里?” 岳陽話還喜歡用倒裝語句,如問別人“嗯(你)呷飯嗎啦?”回答的人則說:“呷噠嗯(你)啦噶”。如問“嗯(你)伲屋裡過年殺豬了嗎啦?”回答的人則說:“殺噠嗯(你)啦噶”。外地人不知道岳陽人這種語言習慣的,初聽還以為要將問話的人呷掉或殺掉,或以為是雙方在開玩笑式的互問互答,殊不知這是雙方之間的客套話。
特色5 :土裡土氣
岳陽人稱餛飩為(包面),意即包肉的麵皮。1966年秋,筆者去北京“串連”,在東單一家飲食店指著餛飩對服務員大媽說:“來碗包面”。大媽操著京腔說:“什麼包面?這是餛飩。”看來一個地方的習慣用語或稱謂,到其他地方就是不同,到京城就更顯得土氣了。 岳陽人還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話語,如老人們在嗔責小輩們做事不老成,不細心時,常說:“崽也!嗯俄里搞的啦?”反過來,有時老人們做事或說話有不周到的地方,小輩們也會說:“崽也!嗯啦噶是俄里搞的啦!”這個“崽也”在老人口裡是對小輩的伲稱,含有關愛的意思。在小輩口裡,則是一種驚詫的意思。都是一種習慣用語,或是一種口頭禪。但這種習慣用語,常招致外地人笑話岳陽人長幼不分。 此外,岳陽話在語句的使用上,也藉助了許多的詞語倒裝、代詞及語氣助詞、副詞,來襯托渲染,以表達某種意思。而這樣的話語,往往受當地自然環境及風俗習慣的影響,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地方方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顯得土氣。但必竟入鄉隨俗,什麼地方的人講什麼地方的話,這是任何力量也無法改變的。否則,還有什麼民族與地方的特色呢?還有什麼令人倍感親切,難以忘懷的鄉音、鄉情、鄉誼、鄉韻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