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陽觀

岱陽觀,俗稱護魯山口廟,又名泰山行宮,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大石橋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岱陽觀
  • 俗稱:護魯山口廟
  • 又名:泰山行宮
  • 位於: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大石橋村
概述,地理位置,建築,歷史,

概述

據考此觀始建於唐,興盛於明清,毀於“文革”,原有廟產面積2000多畝,道眾40多人,建築面積6.5畝,現存建築面積1.8畝,建築格式為城堡式三進三出,為省內獨有。
肥城岱陽觀肥城岱陽觀

地理位置

岱陽觀,又名“泰山行宮”,民間俗稱“碧霞元君祠”、“奶奶廟”,位於孫伯鎮大石橋村西約300米的護魯山口處。護魯山泰山行宮依山勢而建,坐北朝南,北高南低,分前、中、後三院,占地3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所有建築除碧霞元君祠、送子娘娘殿為磚石土木結構外,其餘均為石質結構。
岱陽觀因坐落於泰山之南,汶水之北而得名,實為泰山行宮,選址極為講究,座落於群山環抱之中,蒼松翠柏、古榆、唐槐層層環繞,給人以神秘、隱蔽、幽雅、靜謐之感,前面是泰東路故道,此道是泰山西南古御道,東至泰山,西至東平、梁山、開封、洛陽,是唐宋以前皇帝登封泰山的必經之路,泰山行宮是皇帝東行登泰山封禪臨時駐蹕之所,行宮前有龍井,東有著名的大石橋,過橋東行至安駕莊,整個行宮呈六角梅花型,外形錯落有致,城堡式建築風格,院雖不大,但布局科學嚴謹,氣勢宏大。

建築

行宮門樓為兩層,下層三間,中間有門洞。上層一間,位於中間,兩側為鐘、鼓二樓。門樓南牆中間鑲有一方石刻,上刻“岱陽觀”三字,落款為“康熙十二年”。前院有東西配房,均為五開間雙層式建築,硬山灰瓦頂,俗稱“轉樓”。東為“天羅樓”,西為“孝堂樓”。向北拾級而上為送子娘娘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前有檐廊,通面闊12米,通進深8米。祠東為東跨院,東院門口南牆外為文昌閣,院內北為道房、總務房各三間,東為磨房、碾房、伙房、餐廳共四間,南為作坊、織房各兩間。祠西為王母樓遺址。祠後為後院,後院牆有後門,門東為書院房。門西為講道堂、藏書閣遺蹟。各殿屋脊飛檐走獸,雕龍畫棟,屋脊飛龍首尾由蓮花相連,飛檐脊獸等級較高,僅次於岱廟,廟宇廊柱雕刻有金、篆文字;岱陽觀內藏碑刻、文物較多,秦、漢、唐、宋、明、清、民國年間均有,後門直通藥王樓,供奉藥王孫思邈和“三皇”,後山修有玉皇廟。泰山行宮前有條古道,舊稱官道,是宋朝皇帝出東京,走曹州、過梁山,經州城,到泰山封神進香的必經之道,出行宮前行有座古橋,俗稱“大石橋”,碑記建於康熙五年。

歷史

清康熙三十年四月,孫伯雷氏因祠內“世奉無給”,而捐地數畝“以為朝夕香火之資”。嘉慶八年六月地方主持廣招能工巧匠,耗費巨資歷經兩年時間對祠加以重修和擴建。
泰山行宮附近有古車道、拴馬石、大石橋等景點,遊客置身其中,觀古道悠悠,撫滄桑拴馬石,重走皇族曾經駕臨的御道,一股厚重的歷史感在腳下延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