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鑼鼓

山西鑼鼓

山西鑼鼓是一種傳統鼓樂。古老的黃河文化,鑄就了動人心魄的民間藝術,它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樸、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因而被譽為“中國第一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鑼鼓
  • 外文名:無
  • 歷史記載:《山海經·大荒東經》
  • 特點:種類繁多,內容豐富
  • 種類:《花敲敲》、《威風鑼鼓》
  • 藝術家:王秦安、王全惠、王紹曾、王平華
簡介,種類,威風鑼鼓,黃河鑼鼓,太原鑼鼓,花敲敲,山西鑼鼓藝術家,

簡介

絳州鼓樂據史籍記載可追溯至初唐。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從龍門渡黃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討伐劉武周。新絳縣還遺存著李世民屯兵柏壁時用的擂鼓台。據說當時的人們為慶祝秦王在各個戰役中取得的勝利,創作了一部表現李世民部隊的車輪聲、馬蹄聲、人喊馬叫聲,並具有氣壯山河氣勢的樂曲 《秦王破陣樂》。1988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龍年音樂周”中,新絳縣農民業餘鼓樂隊上京演出,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一致稱讚。絳州鼓樂素有“地動山搖”、“聞聲十里”之譽。絳州是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此誕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裡升華。2012龍年春晚,絳州鼓樂團有幸參演,以《鼓韻龍騰》擂響龍年,氣勢磅礴恢宏。

以霍州、洪洞等五縣市組成的臨汾威風鑼鼓隊,曾赴京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太原鋼鐵公司鑼鼓隊曾出訪海外,並參加了柯受良飛黃和香港回歸的文藝表演。當那些赤裸上身,頭系黃巾,身掛彩帶的演奏者們排開方陣,眾臂齊揮,隨著一聲震天般的吶喊,進場擂鼓時,那動人心魄的鼓聲,如波瀾衝擊九霄,似雷霆滾過天宇,以其雄渾壯闊的氣勢和撼天拔地的偉力,一展中華民族的陽剛之氣,擂出了中華民族激昂奮發,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偉大精神。這正是威風鑼鼓一鳴驚人、享譽海內外的根本原因。
山西鑼鼓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山西的鑼鼓文化有著悠久的淵源。《山海經·大荒東經》和《太平御覽》 582 卷引《帝王世紀》都記載了這樣一則上古神話:黃帝與蚩尤作戰時,蚩尤非常厲害,“銅頭啖石,飛空走險”,長著一副銅頭,把石頭當飯吃,可以飛空走險。後來,黃帝得到了一種奇特的野獸,其名曰夔,“以其皮為鼓,撅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後通過“聲震三千八百里”的鼓聲,使蚩尤為之震懾,終於將其降服。這裡,夔並非實有的動物,而是像龍、鳳、麟一樣虛擬的動物。人們認為,夔這種動物神奇無比,用它的皮製作的鼓,其響聲具有震懾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災趨利。這體現了古老的動物崇拜。
山西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種原始崇拜意識也必然成為鑼鼓文化的深層核心。在山西屯留縣,傳說當地“瞪眼傢伙”這種鑼鼓藝術,最早用於敬神祭祀活動,或天旱求雨,鑼鼓手擂鼓時赤著身體,以示虔誠。在霍州一帶,傳說堯王時代當地便有以鼓樂祭神的習俗。在臨汾、洪洞一帶,有關於堯王把兩個女兒嫁給舜後,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女兒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當地百姓都組織龐大的鑼鼓隊迎送,並相互競賽,於是“威風鑼鼓”應運而生。由此可見,山西鑼鼓文化里積澱著豐富的神話、傳說及圖騰、巫術等古代宗教意識。它既富有新時代的風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山西鑼鼓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總體風格以節奏強烈明快、場面壯闊見長。

種類

《威風鑼鼓》、《花敲敲》、《瞪眼傢伙》、《牙鼓》、《花鼓》、《轉身鼓》、《扇鼓》、《黃河鑼鼓》、《五虎爬山》、《太原鑼鼓》等,達18種之多,各具特色。尤其是《威風鑼鼓》、《黃河鑼鼓》、《太原鑼鼓》、《花敲敲》更為突出。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主要流行在晉南的洪洞、霍州、臨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最早表演人數一般為30人,分工是四人挎扁鼓,三人拍鐃,四人擊鈸,一人敲小斗鑼,18人敲鑼鼓,表演時可原地、可行進,姿勢變換靈活。後來人們逐漸擴大陣容,由30人發展為百餘人,重大節日還專門組織幾百人的大型表演。參加人員除青壯年外,還有老年和少年,近年還出現了不少“巾幗女子威風鑼鼓隊”。表演時演奏者身著民族服裝,或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鏡,跨開雙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氣勢磅礴,威武雄壯,擂出了黃河的“威風”。其曲牌也根據需要不斷變換翻新,有以花草命名的,如《刺帶花》、《亂插花》等;有模擬自然音響的,如《風攪雪》、《七虎下山》、《獅子滾繡球》等;有以鼓點和曲牌順序取名的,如《一點子》、《五點子》、《七點子》、《七排》、《十三排》等;還有借歷史故事命名的,如《單刀赴會》、《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唐王點兵》、《金沙灘》等。濃郁的地方氣息,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的時代風韻有機融合,觀賞後令人激動萬分。

黃河鑼鼓

晉南平陸縣的《黃河鑼鼓》,在秦、晉、豫黃河三角地帶頗有名氣。它源於春秋時虞國的宮廷鑼鼓,迄今約有2000餘年的歷史,演奏隊由120人組成,以黃河渡船形式出現,表演的內容有黃河春潮、黃河濤聲、八面來潮、砥柱鳴瀾等,用鑼鼓鈸鐃模擬黃河的聲響,惟妙惟肖,創造了完美的藝術境界。如表演黃河濤聲,先是各種樂器輪番奏鳴,接著鼓點逐漸密集、激烈,敲到高潮,猛打猛收,演奏者的身體也前顛後撲,左搖右晃,表現了黃河波濤洶湧,帆船顛簸的情景,也表現了“弄潮兒”力挽狂瀾、搏擊風浪的英雄膽略。

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陣容整齊.大氣磅礴,所用樂器有大鼓、大鐃、大鈸,要求拍鐃、擊鈸的兩組人數對等,表演的曲目有“單一二五”、“雙一二五”、“農村一二五”等。指揮者手中的紅藍旗仿佛象鑼鼓隊的眼睛,隨著指揮的動作,隊員們有節奏地表演著,其表演招數令人眼花繚亂。奏至高潮如江河大潮,濁浪排空,似陣陣春雷,震撼大地。女隊與男隊擺開陣勢,競賽高低,大有不獲全勝不罷休的氣概,博得了觀眾的喝彩。近年來,太原禁炮,每逢商家開業慶典,總要請上一兩家鑼鼓隊助興,總能引來路人圍觀叫好。

花敲敲

《花敲敲》,又稱花慶鼓,流行於新絳縣一帶,演奏時以竹、木樂器為主,整個鑼鼓隊由30餘人組成。有鼓24面,代表21個節令。中間四個主要演奏者,傳說分別代表牛、虎、獅子、麒麟,以鎮邪惡。代表曲目是《秦王點兵》。表現歷史上秦王屯兵絳州.軍民一片歡騰的熱烈場面。

山西鑼鼓藝術家

山西鑼鼓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樸、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因而被譽為“中國第一鼓”。
30年來,山西籍的鑼鼓藝術家們繼承傳統、不斷創新,把鑼鼓事業敲到了世界的許多角落。
王秦安、王全惠、王紹曾、王平華、王治太、馮連寶、李建平、李春生、邢明軒、張曉鳴、寇玉鎖、韓繼生、裴光明、潘獻英、樊貴鎖榮獲“山西鑼鼓藝術家”稱號。
常峰、李京利等15人榮獲“山西鑼鼓藝術傑出人物”稱號。於秀偉等39人榮獲“山西省鑼鼓協會先進會員”稱號。
對山西鑼鼓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國家一級演奏員淮海榮獲“山西鑼鼓藝術大師”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