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王墓地

山王墓地

2007年12月,淄博市臨淄區文物局考古人員發掘山王村兵馬俑坑遺址,共清理了5座漢代墓葬,發現1座兵馬俑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王墓地
  • 出土地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王村
  • 所屬年代:西漢
現狀,文物價值,文物保護,

現狀

2007年山東臨淄東漢山王墓地出土了一批藝術、科技價值極高的陶質彩繪文物,為研究東漢的歷史、社會、科技等提供了大量珍貴實物資料,現藏於山東臨淄齊國古城遺址博物館。由於時間久遠、埋藏環境影響及其他因素導致了這批文物遭受著多種病害侵蝕,2010年受該館委託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進行保護修複方案編制,並聯合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保護修復工程。2010年4月得到國家文物局審批立項,保護修復工程由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負責實施,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負責修復指導及技術支持。

2011年7月份保護修復工程正式啟動,受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領導委派,三位科研人員於7月25日至8月5日赴山東臨淄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進行保護修復指導與業務培訓。在基地科研人員的積極參與和協助下,逐步建立完善起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室、文物修復檔案室、照相繪圖室等文物保護修復專業場地,並對現有修復人員進行專業的陶質彩繪文物保護技術培訓。針對目前修復人員的技能水平,基地科研人員圍繞著《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檔案》、《陶質彩繪文物病害的科學認知》、《陶質彩繪文物修復實踐》等三個主題,通過專題講座、示範操作、答疑交流等形式闡述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並對保護修複流程進行詳細講解與示範,與修復人員就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互動交流。

通過兩周的培訓與示範,基地科研人員按照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規範流程,指導完成首批典型文物的保護修復,使修復人員的工作技能得到了顯著提高,受到了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的高度認可。同時在魯期間該院科研人員與當地文博同行進行了深入交流,推廣了文物保護技術,增進了友誼,擴大了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全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影響力。

文物價值

對於臨淄區山王村兵馬俑坑的整體價值,王守功告訴記者,這個俑坑的發現,是省內近兩年考古發掘的重大成果。從俑坑的規模、院落的布局、陶俑和車馬的整體組合以及器物特徵看,俑坑的年代大約在西漢早中期。這個俑坑地處漢代齊國都城臨淄附近,出土的陶闕為二出闕,隨葬的車馬達11輛之多,按照漢制,陪葬坑的主人具有比較高的地位,可能屬於齊國王侯年俸或二千石以上的達官顯貴。
王守功說,我國現在共發掘了8座車馬俑坑,除去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外,陝西漢景帝漢陽陵俑坑、陝西楊家灣周勃和周亞夫父子墓兵馬俑坑、陝西劉邦長陵陪葬俑坑和江蘇徐州獅子山兵馬俑坑等,都出土了為數不少的各類陶俑,但是發現的多是兵馬出行的戰爭場面,而像這樣顯示一隊兵馬從家族院落出行場景的較少,陶樓、陶闕也很少同時發現。值得注意的是,陶樓、陶闕大都是在東漢陪葬中出現,這是首次在西漢陪葬坑內發現,所以這至少是山東地區發現的最早的此類模型明器。漢代的模型明器已經比較成型,但只有身份很高的人或大家族的墓主人才可能有此類東西陪葬,所以也證明此陪葬俑坑的主人身份肯定非常高。
王守功還將其與2002年發掘的章丘危山漢墓陪葬俑坑進行了比較。危山漢墓一號陪葬俑坑為車馬俑坑,也出土了不少車馬兵俑,但整體不如山王村兵馬俑坑規模大。一號車馬俑坑內擺放的車馬兵俑自南向北排列,也是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佇列的形式,包括170多個陶俑、50餘匹陶馬、4輛陶馬車,俑的數量也少。但危山一號車馬俑坑內容比較單一,不像山王村兵馬俑坑把車馬出行與貴族家庭生活場景放在一起,表現當時社會、生活、官制及軍事等方面的內涵那么豐富和獨特。當時認為,危山漢墓陪葬俑坑的規模、結構和意義僅次於秦始皇兵馬俑和陝西鹹陽楊家窪兵馬俑,堪稱全國第三大兵馬俑。現在看,山王村兵馬俑坑的規模比其大,內容也更豐富,價值自然也應高於危山漢墓陪葬俑坑。
既然墓主人身份非常高,那么俑坑的主人是否是當時的王侯呢?王守功認為,應該是西漢早期到中期的一個王或侯,為什麼定為這個時期呢?因為陶樓、陶闕等明器陪葬在王莽時期之後整個漢代都比較盛行,像這樣軍隊、車馬、人物和多種牲畜集中在一個俑坑中的則非常少見。一開始發掘時大家都不能斷定年代,後來經過對陶俑和明器進行了初步研究後才確定為西漢早期到中期。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戲俑、鼓樂俑、庖廚等陶俑則屬於較少發現的漢俑。所以從中也可了解到當時社會生活、風俗情況,在考古及歷史研究中有較大作用。
最讓王守功感到振奮的是俑坑中的車馬俑。他告訴記者,這次發掘出土的車馬有單轅車、雙轅車,這是山東境內第二次發現漢代陶車馬俑,其價值在這批陶器中是最高的,就是在全國類似發現中也屬於高級別的。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全國現已發掘的俑坑出土的陶馬車不多,而那個時期的車馬究竟是什麼樣的,都苦於少有實物資料。因為那個時期的車馬陪葬實物基本都腐爛了,一些俑坑中的木製車馬模型也都是腐壞的,所以那個時期的車馬的形制一直不很清楚。而且以當時的條件,陶車馬製作起來並不容易。此次出土的陶車馬有的部件保存得很好,這樣我們就可以了解當時的真實車馬的樣子,對研究當時的馬車製作工藝和禮制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而且,齊國是漢代早期最大的諸侯國,而西漢時期最大的事件就是“七國之亂”,當時很多諸侯國君都想僭越,而這次出土的車馬俑顯示出的級別非常高,應是王侯級的,這與當時的僭越之風有沒有聯繫雖然還需要深入研究,但所反映出的情景幾乎就是那個特定時期風氣的再現,這對研究西漢早期到中期齊國的葬俗和禮制有巨大價值。

文物保護

一張1938年侵華日軍拍攝的航空照片顯示,這一帶在靠近膠濟鐵路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出有1座圓形土堆,大概就是墓葬的封土,俑坑應是主墓的陪葬坑。但因為客觀原因,現在無法也不能對主墓室進行考古發掘,但有關文物部門密切關注這個區域,一旦具備條件,立即進行考古發掘。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蔡有振參與了俑坑的後期發掘,主要負責出土俑的修復和取運。他告訴記者,俑坑中大多數俑塑造得都比較精細,而且有彩繪,以紅色為主,間或白色和黃色,多集中在俑身的衣服上,這是這些陶俑最珍貴的地方之一。因這樣的彩繪在土中埋藏了上千年,出土後極易被氧化,加之空氣乾燥處理不好,彩繪很容易脫落,所以第一項工作就是彩繪加固。要把俑身上的彩繪用特殊材料進行封護,然後再取出運走。
蔡有振說,陶俑的彩繪保護和修復工作非常繁雜與瑣碎。陶俑需要清理去土、彩繪加固、封護、拼對和粘接。很多俑歷經千年已經破碎成許多塊,修復一件陶俑,至少要幾天或幾十天的時間。所以直到現在,大多數陶俑仍沒有修復。
那俑坑中出土的各類俑現在哪裡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王守功說,其中大部分整體取出後已運回濟南,另一部分則留在了淄博的齊國歷史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