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

2004年12月1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04〕108號印發《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該《綱要》分製造業現狀;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基本構架和發展重點;主要措施4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04〕108號
  • 印發時間:2004年12月1日
通知,發展綱要,附屬檔案,附屬檔案1,附屬檔案2,附屬檔案3,

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的通知
魯政發〔2004〕108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已經省委、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二月一日

發展綱要

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的戰略部署。為此,特制訂本發展綱要。
一、製造業現狀
製造業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其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誌。經過多年努力,山東製造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具備了建設製造業強省的基礎和條件。一是製造業總量得到提升。截止2003年底,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有1.5萬戶,資產合計1.1萬億元,從業人數497萬人。2003年製造業完成增加值3711億元,同比增長2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79%,占全省GDP的30%,占全國製造業的10%;實現銷售收入12660億元、利稅1140億元、利潤624億元,分別增長38%、43%和56%,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5%、71%和68%。二是製造業基礎比較完善。山東製造業門類齊全,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傳統產業是工業的主體。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2960億元,占全省製造業的80%,除冶金外,其他行業實力均居全國前四位。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製藥、新材料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主體。2003年共完成增加值550億元,占全省製造業增加值的15%。三是大企業支撐帶動作用明顯。全省136戶重點工業企業中有製造業企業127戶,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4603億元,占全省工業的31%,其中銷售收入過百億的企業有9家,實現銷售收入1980億元,占全省工業的13%。四是“山東製造“初顯成效。全省現有中國名牌產品40個,中國馳名商標33件,總量分別居全國第三位和第二位。在2003年度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品牌評比中,“海爾“品牌居第95位,成為全國第一品牌。山東多種產品在全國占重要地位,家用電冰櫃、冷凍箱、機製紙及紙板、化肥、輪胎、水泥、農機、食用植物油、布等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位。
但是,山東製造業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層次較低;裝備製造業規模小,產品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弱,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少;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比較短。全省上下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製造業強省的重要性,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加快製造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著力推進制造業強省建設,提高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山東製造業率先走向世界。
二、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圍繞一個目標,堅持六項原則,突出三個重點,強化八項措施,著力培育一批支柱產業、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一批知名品牌,不斷增強制造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做出貢獻。
(二)目標。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年均增長15%,占全省工業的比重提高到90%,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40%,實現利稅4000億元,年均增長1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35%,裝備製造業占製造業的比重提高到40%,主要行業65%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其中3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點培育100戶營業收入50億元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世界500強有200家以上落戶山東。製造業出口突破1000億美元,年均增長20%以上,其中機電產品出口300億美元,年均增長25%,製造業產品的國際標準認證水平明顯提高。爭取中國名牌產品達到150個,培育20戶知名品牌企業,其中10戶企業創世界知名品牌。
(三)原則。
1.信息化帶動原則。實施製造業信息化工程,加快發展信息產業,以信息化帶動製造業提升,以製造業發展促進信息化進程,實現製造業跨越式發展。
2.技術進步原則。建立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發展裝備製造業,培育企業自主創新機制,全面推進制造業技術進步。
3.集聚發展原則。加快優勢產業區域性集中,提高製造業的協作配套水平,實現產業集群化、經濟板塊化發展,提高經濟整體質量和效益。
4.國際化原則。面向全國,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和資本轉移,加強與大型跨國企業的戰略合作,引進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鼓勵企業“走出去“,提高製造業國際競爭力。
5.統籌發展原則。把發展製造業與推進城市化進程、促進就業、解決“三農“問題和加快流通業發展結合起來,形成東西聯動、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製造業新局面。
6.可持續發展原則。堅持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大力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興產業,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設備,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基本構架和發展重點
追蹤現代製造業發展趨勢,承接國際製造業轉移,突出產業體系、區域布局、企業組織三個重點,打造強勢產業,培育產業集聚區,壯大龍頭企業,構築山東製造業新構架。
(一)產業體系構架。落實好《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2003-2005年山東省工業產品結構調整意見的通知》(魯政發〔2003〕23號),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製藥、新材料三大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傳統行業,突出抓好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紡織七個產業鏈,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優勢產業為骨幹、信息技術為支撐的產業體系。到2010年,七個產業鏈銷售收入達到2.2萬億元,年均增長18%。
1.電子信息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長16%。微機達到300萬台,伺服器100萬台,程控交換機2000萬線,手機2500萬部,新型電子元器件1000億隻,軟體及系統集成銷售額達到1500億元,主要產品達到國際同期先進水平。加快引進、消化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提高自主開發水平,增強電子信息產業對製造業發展的支撐能力,使其成為帶動製造業升級換代的主導產業。重點發展高性能計算機及外圍設備、網路與通信產品、汽車電子產品、新型元器件與電子新材料、軟體等五大系列產品。
2.汽車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3600億元,年均增長18%。整車生產能力達到170萬輛,其中重型車25萬輛、輕型車100萬輛、轎車45萬輛,改裝車15萬輛,低速載重車(農用車)300萬輛。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汽車工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03〕79號),以龍頭骨幹企業為載體,以先進制造技術為支撐,積極參與世界汽車產業分工,儘快形成整車與原材料同步推進、整車與零部件協調配套、龍頭企業與一般企業共同發展的現代汽車工業體系,使汽車工業成為山東經濟的支柱產業。重點依託中國重汽集團、上海通用東嶽汽車有限公司、一汽青島汽車廠“三大平台“,發展重型車、轎車、輕型車、特種車、低速載重車以及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
3.船舶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22%。造船能力達到600萬載重噸,產品技術性能和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船舶工業發展的意見》(魯政發〔2002〕71號),完善造船基礎設施,提高建造大型船舶能力,增強技術開發和產業協作配套,發展現代化總裝造船,提高產業集中度,擴大規模效益。以青島和日照、煙臺和威海、濟寧為主建設三大船舶製造中心,構筑北海船舶重工、煙臺萊佛士、威海造船、黃海造船、日照造船、濟寧造船六大平台,形成一批特色主導產品。重點發展貨櫃船、海洋工程船、散貨船、特種船、遊艇及其配套設備和原材料。
4.石化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2200億元,年均增長22%。煉油能力達到5000萬噸、乙烯200萬噸、合成樹脂350萬噸、合成橡膠40萬噸。以大型化、集約化、精細化為方向,積極發展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拉長石化產業鏈。重點提升煉油能力和水平,發展高指標環保型清潔汽油、柴油;大力發展石油裂解及後續深加工產品,提高合成材料、有機材料生產能力和水平,為開發精細化工產品提供原料來源。
5.家電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1100億元,年均增長16%。電冰櫃產量達到1100萬台,電冰櫃700萬台,洗衣機900萬台,空調器1400萬台,實現由家電大省向家電強省的跨越。鞏固、提升白色家電,積極開發數字視聽新產品,提高產業配套能力,打造家電發展新優勢。重點是採用數字、環保、節能新技術改造提升冰櫃、冰櫃、洗衣機、空調器等傳統產品;加快開發數位電視機、多媒體一體機、數字音響、數碼攝像機和數位照相機;大力發展小家電、家電配套產品和原材料。
6.食品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5000億元,年均增長16%。糧食、油料、水產品加工率達到70%以上,果品、蔬菜加工率達到30%以上,鞏固全國第一的行業地位。加快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推廣套用,提升加工層次,搞好農副產品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食品產業競爭能力。按照安全、營養、方便、多樣的要求,重點發展以農副產品、油料、畜禽、水產為主的食品加工業,以乳品、調味品和食品添加劑為主的食品製造業,以啤酒、葡萄酒、多種營養成分飲料為主的飲料製造業。
7.服裝紡織產業鏈。到2010年,產業銷售收入達到4500億元,年均增長16%。服裝產量達到16億件。突出服裝、面料和原料三個環節,提高服裝設計和製作水平,打造知名品牌。重點發展西服、襯衫、牛仔服、時裝、職業裝、針織內衣、針織時裝、休閒運動裝八大系列服裝,開發生態紡織服裝產品,促進服裝紡織產業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
(二)區域布局構架。打造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膠濟沿線製造業隆起帶,培植六大產業集聚區,培育一批製造業特色縣,形成產業集聚、配套協調、布局合理的製造業新格局。
1.打造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建設的意見》(魯政發〔2003〕61號),以青島、煙臺、威海為主體,加快與國際接軌,積極承接日韓、歐美等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把膠東半島建設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輻射和帶動全省製造業跨越式發展。重點發展交通運輸設備、電子信息及家電、化工醫藥、服裝紡織、食品工業五大產業群。到2010年,三市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1.8萬億元,年均增長18%以上,占全省製造業的47%。
2.建設膠濟沿線製造業隆起帶。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為載體,充分發揮膠濟鐵路作用,整合現有資源,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建設膠濟沿線製造業隆起帶,帶動西部,促進全省製造業共同發展。重點發展交通運輸設備、電子信息及家電、新材料、鋼鐵、化工醫藥、服裝紡織、食品等產業。到2010年,山東半島城市群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8萬億元,年均增長17%,占全省製造業的75%。
3.培植六大產業集聚區。突出區域特色,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整合區域資源,依託現有骨幹企業,輻射帶動周邊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形成鋼鐵、裝備製造、醫藥、鹽化工、煤化工、新型建材六大產業集聚區。到2010年,六大產業集聚區銷售收入達到1萬億元,年均增長25%。
鋼鐵產業集聚區。以濟南、青島和萊蕪為中心,採用節能降耗環保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加快發展薄板、寬厚板、塗層板、大型H型鋼、中寬頻鋼、不鏽鋼板帶材、合金鋼材等新型優質鋼材,提高質量,增加品種,適當擴大規模,帶動周邊中小企業發展冶金新材料和機械加工。到2010年,鋼產量達到3800萬噸,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5%。
——裝備製造業集聚區。以濟南、青島、濰坊、濟寧為中心,以信息化大型成套裝備為重點,集中發展精密數控工具機、加工中心、發動機、鍋爐等通用裝備,農機、工程機、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現代物流、發電及輸變電等專用裝備,汽車、船舶、機車等交通運輸裝備,計算機、網路及通信設備、軟體及系統集成、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電子信息裝備,使數控工具機、發電及輸變電設備、載重汽車、乾熄焦裝備、柴油機、工程機械等一批重大裝備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導產品。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25%。
——醫藥產業集聚區。以青島、煙臺、淄博、濟寧為中心,重點發展化學合成藥、抗生素類藥物、海洋藥物、生物製藥、中成藥以及醫療設備和器械。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400億元,年均增長20%。
——鹽化工產業集聚區。以濰坊、青島、東營、濱州為中心,重點發展低鹽重質純鹼、離子膜燒鹼、鈣鹽、鎂鹽及其深加工產品,擴大氯鹼規模和品種,加快發展有機氯產品、溴及溴系產品、海洋生物化工產品。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20%。
——煤化工產業集聚區。以濟寧、泰安、棗莊、菏澤為中心,發揮煤炭資源優勢,依靠現代化工技術,加大技術開發投入,重點發展煤電化一體、甲醇、醋酸、醋酐、低碳烯烴系列聯產的煤化工聯合裝置和深加工配套裝置,積極發展合成氣和甲醇制烯烴、合成氣和煤液化制汽油、水煤漿等產業。到2010年,銷售收入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35%。
——新型建材產業集聚區。以淄博、泰安、棗莊、臨沂為中心,加快產業改造升級步伐,重點發展新型乾法旋窯水泥、無鹼玻璃纖維及製品、紙面石膏板、高檔浮法玻璃、建築陶瓷、新型牆體材料等高檔新型建材。到2010年,形成新型乾法旋窯水泥4000萬噸、無鹼玻璃纖維及製品60萬噸、紙面石膏板8億平方米、高檔浮法玻璃3200萬重箱、建築陶瓷10億平方米的生產能力,銷售收入達到800億元,年均增長30%。
4.培育一批製造業特色縣。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魯發〔2003〕25號),以30個經濟強縣為載體,以發展地方優勢產業和配套企業為重點,通過招商引資、壯大民營經濟、發展工業園區,大力培植製造業增長點,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製造業特色縣。食品,把萊陽、榮成、諸城建成全國重要的加工基地;造紙,把壽光、廣饒、兗州培育成國內重要的生產基地;抽紗製品,把文登培育成全國最大的出口基地;服裝紡織,鞏固諸城、即墨、膠南中國服裝紡織產業名城地位,把鄒平、周村培育成為中國服裝紡織產業名城;黃金加工,把招遠、蓬萊、萊州建成中國著名的黃金精深加工基地;輪胎,把榮成建成國內知名的產業集聚區;裝備類產品,把諸城、文登、青州建成成套設備及配套產品特色縣;煤化工,把滕州建成煤炭深加工特色縣。其它縣(市)要壯大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規模,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推動製造業升級,建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強縣。到2010年,30個經濟強縣製造業銷售收入達到1.5萬億元,年均增長18%,有20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已經進入全國百強的縣(市)爭取位次前移。
(三)企業組織構架。發展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壯大一批專業配套企業,新增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形成分工明確、協作配套、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企業組織體系。
1.發展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實施品牌戰略,加快資產重組,依靠技術進步,培植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到2010年,營業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100戶,其中過500億元的9戶,100?D500億元的66戶。按產業鏈分,電子信息及家電7戶,汽車14戶,船舶1戶,石化13戶,食品10戶,服裝紡織7戶,其他48戶。以上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萬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的53%以上。海爾集團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進入世界500強。這些企業要普遍建立起省級以上技術中心,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導產品,加強與國際大公司的戰略合作,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
2.壯大一批專業配套企業。圍繞七個產業鏈和大企業集團產品配套要求,找準產業定位,實施專業化、標準化、系列化生產,加快零部件和原材料生產企業的發展。到2010年,圍繞汽車、工程機械、船舶、電子信息及家電等產業,重點發展16類零部件產品,培植80戶零部件骨幹企業;圍繞電子信息及家電、汽車及船舶、石油化工、服裝紡織、食品等產業,重點發展26類新材料產品,培植100戶新材料骨幹企業。
3.新增一批規模以上企業。放寬民間資本和外商投資的準入行業和領域,減少準入障礙,鼓勵民間資本和外商投資興辦企業,形成以產業鏈為紐帶,分工協作、經營靈活的企業集群,不斷壯大建設製造業強省的骨幹隊伍。到2010年,力爭新增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1.5萬戶,全省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達到3萬戶。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快製造業發展必須把加大投入放在重要位置。到2010年,全省製造業投入達到2萬億元以上。
1.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圍繞六大產業集聚區和七個產業鏈,篩選好招商引資項目,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引導外資投向規劃建設的重點區域和重點行業。抓住國際資本、產業轉移機遇,發揮區位優勢,加強對日本、韓國的招商引資。高度重視與世界500強企業的戰略合作,積極吸引大型跨國公司來我省投資。到2010年,製造業實際利用外資500億美元,年均增長35%。
2.擴大社會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製造業強省建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優先推薦重點製造業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已上市的優先推薦配股和增發新股,並確保籌措資金用於製造業建設。到2010年,力爭社會融資達到1000億元以上。
3.加大金融機構支持力度。抓住金融業對外開放和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有利時機,爭取更多的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到山東設立分支機構。大力發展地方融資體系,加快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機構要加大貸款力度,支持製造業企業搞好結構調整。到2010年,爭取金融機構用於製造業發展的貸款達到5000億元。
4.引導企業加大資金投入。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制定的鼓勵企業技術開發費列支、加速固定資產折舊、技改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部分抵免企業所得稅等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製造業結構調整。各級財政對製造業的項目和發展要給予支持,省里設立製造業強省專項資金,各市財政也要積極支持製造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加快製造業發展。到2010年,企業投入要達到1萬億元。
(二)加快製造業技術創新步伐。技術創新是製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必須加快企業技術創新步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層次,形成製造業自主創新的新機制。
1.加快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制定《山東省工業企業智慧財產權工作行動計畫》,構建符合企業特點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鼓勵製造業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或博士後工作站。圍繞七個產業鏈和六大產業集聚區,加快建立行業共性與關鍵技術中心。各級財政對企業的重點技術研發要給予支持,省里設立技術中心建設專項資金,各市財政也要支持製造業技術創新工作。到2010年,全省行業技術中心達到15家,國家級技術中心企業達到45家,省級技術中心企業350家。
2.加快技術引進和創新步伐。加強與國外大企業的合作交流,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搞好二次開發。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主導產品和核心技術。積極吸引跨國公司來山東建立研發機構,提升製造業技術創新能力。到2010年,爭取20家跨國公司來山東建立研發中心。
3.推進產學研聯合進程。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推進科技、人才、信息等資源與重點行業和企業有機結合。大力組織產學研聯合技術攻關、新產品開發以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到2010年,重點企業產學研聯合項目經費支出占全部技術開發經費支出的40%以上。
(三)培育大企業集團。大力推進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國際化、管理信息化,培育能夠提升製造業產業層次的大企業集團,形成強有力的製造業組織體系。
1.加快企業制度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加快企業體制創新,把國有企業改制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公司制企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推進企業管理信息化,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推出山東工業百強企業,做大做響山東大企業品牌。力爭用3年左右的時間,實現省屬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
2.實施名牌推進戰略。企業要制定自創名牌、合作創名牌等戰略,扎紮實實地培育名牌,形成品牌效應。開展學海爾創名牌活動,引導更多的企業特別是大企業通過品牌經營,增強產品競爭力。積極推動七個產業鏈的名牌產品建設,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或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企業,給予表彰或獎勵。
3.實施國際化戰略。要充分利用兩種資源,積極開拓兩個市場,加強與國際大公司的戰略合作,精心組織策劃類似沃爾沃、卡特彼勒等大公司來山東參與國企改組改制。大力發展加工貿易,提高加工製造業能力和對外貿易水平。鼓勵具備實力的大企業集團到國外建廠,拓展市場發展空間。同時,按照國際通行標準規範生產經營管理,在重點企業中大力推進ISO系列國際標準認證、3C認證等,逐步取得國際市場的“通行證“。
(四)促進產業空間聚集。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產業發展配套環境,推動產業集群式發展。
1.加快城鎮建設。城鎮具有較強的積聚功能、輻射效應和經濟帶動能力,是建設製造業強省的重要載體。要把建設製造業強省與加快城鎮建設結合起來,著力培育一批支柱產業和骨幹企業,提升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產業結構。對規模大、特色鮮明的產業基地,要給予“名城“、“基地“等命名稱號。要把建設製造業強省與城鎮體制改革結合起來,按照我省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逐步消除城市戶口與農村戶口的政策性差別,引導好農村剩餘勞動力向製造業轉移,為建設製造業強省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2.整合現有園區。要充分發揮製造業產業集聚的優勢,集中力量整合提升各類工業園區,提高園區的投資密度和產出水平。按照適當集中、形成規模、體現特色的要求,重點建設100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主業突出、產業配套、管理規範、環境優美的工業園區和開發區。通過高起點、高標準統籌規劃,打破區域、行業界限,重點建設若干個大型集聚新區,成為承接國內外大企業投資的新平台。
3.加快民營經濟聚集發展。進一步放寬政策,積極發展民營經濟,提升產業層次和集約化程度。要下大力氣培植一批規模大、效益好、有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促進民營企業向園區和小城鎮轉移,提高產業集中度。
(五)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按照建設生態省的要求,努力培育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製造業發展新機制。
1.推行清潔生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指導企業開展清潔生產活動。要以提高資源有效利用、減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為重點,研究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與審核標準,組織開展創建清潔生產先進企業活動,對取得優異成績的要給予表彰或獎勵,在全省樹立一批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環境清潔優美、經濟效益顯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清潔生產先進企業。
2.大力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依靠科技進步推進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推廣節能降耗新技術、新工藝,降低對資源的依賴度,按照資源消耗減量化、無害化的要求,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系統,儘快形成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的產業鏈條。研究廢物回收再利用技術,探索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合理分擔處理費用的責任制度。落實好國家有關政策,鼓勵企業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提高經濟效益。
3.建立資源環境評價體系。要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複建設,加速淘汰落後生產工藝和設備,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要研究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辦法,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係。
(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要把製造業與服務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相互提高、統一發展新格局。
1.完善基礎設施。按照現代物流的要求,進一步增強鐵路、公路、港口、航空的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降低製造業物流成本。鐵路,重點建設膠州經臨沂至新沂鐵路、煙大鐵路輪渡、大萊龍鐵路等,加快膠濟鐵路電氣化改造;公路,進一步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網路規劃,加密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高速公路,完善山東西部高速公路網路,重點建設濟南-萊蕪-青島高速公路、德州-商丘高速公路、青州-魯蘇交界高速公路、新河-濱州高速公路、濰坊-日照高速公路,加快國省道改造和農村公路建設,構築互聯互通的公路運輸網路;港口,加快青島北方航運中心建設,加強貨櫃、礦石、糧食、煤炭等專業化深水碼頭建設,重點加快青島前灣港、煙臺港三期工程和日照、威海、龍口深水港等項目建設,改善港口集疏運條件,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民航,改造和擴建濟南、青島等機場,增闢國內外航線。
2.建設物流配送中心。根據企業實際,合理確定企業內部配送中心的建設規模和水平,逐步實現倉庫立體化、裝卸搬運機械化、拆零商品配貨電子化、物流功能條碼化、配送過程無紙化,並建立自動補貨系統,為企業提供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配送體系。
3.建設專業化、社會化的物流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和專業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物流資源,特別是與批發企業和儲運企業改組、改造相結合,打破行業界限和地區封鎖,有計畫、有步驟地完善和發展社會化物流企業,滿足中小企業發展的需要。積極吸引外資向物流產業投資,參與物流企業的重組和改造,提高物流現代化水平。
(七)建立與完善科技教育體系。創造為製造業發展的科技教育、人才智力配套體系,使製造業在人才聚集中得以快速發展。
1.完善科技體系。改革科技管理體制,加快建設以高等院校和重點科研機構為主體的知識創新體系,以各類科技中介服務組織為主體的科技成果推廣套用體系,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我省科技自主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為建設製造業強省提供有力支撐。
2.大力發展教育。繼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整合現有教育資源,擴大學校自主權,提高工科院校和高級技工學校辦學水平,發展一批與製造業相關的高等職業院校和特色學科。鼓勵企業與省內外高等院校聯合辦學,大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採取有效措施扶持民辦教育。
3.壯大人才隊伍。實施“泰山學者“建設系列工程,加快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體。著力培育一支素質高、善經營、懂管理、適應國際競爭需要的企業家隊伍,大力引進和培養一批適應製造業發展需要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和造就一大批中高級技工和熟練工人。建立起一批面向產業群的職業培訓示範基地、博士後流動工作站,增強發展的後勁。到2010年,爭取高級、中級、初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重分別達到20%、60%和20%,形成以初級為基礎、中級為主體、高級和技師為骨幹的技術工人隊伍。
(八)加強組織領導。建設製造業強省必須有堅強的組織領導和政策保障,各級、各部門要把加快製造業發展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抓緊抓好。省政府成立建設製造業強省領導小組,負責制定並組織實施建設規劃,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措施。各市也要成立相應領導機構和工作班子,按照本綱要的要求,結合實際制定相應實施意見和規劃方案,把製造業強省建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的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省經貿委要有專門機構,負責組織日常管理工作。省發展改革委、外經貿廳、科技廳、信息產業廳等有關部門要把加快製造業強省建設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務求實效。要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因素,在全社會形成建設製造業強省的共識和合力。要深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範行政權利,嚴格行政責任,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巨觀調控。各級、各部門要用科學發展觀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導工作,努力實現建設製造業強省的目標任務。
附屬檔案:1.關於加快發展重點零部件產品的說明
2.關於加快發展新材料產品的說明
3.關於加快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的說明

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1

關於加快發展重點零部件產品的說明
根據《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的要求,圍繞汽車、工程機械、船舶、電子信息及家電等產業,確定到2010年,我省重點發展16類零部件產品,培育80戶零部件骨幹企業,形成為製造業服務的零部件供應支撐體系。具體情況說明如下。
一、汽車零部件。重點發展發動機、底盤系統、車身系統、汽車電子4類零部件產品,培育3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00億元,年均增長18%。各類載貨汽車省內綜合配套率達到90%以上,轎車零部件達到50%。
發動機,依託濟南華沃、濰柴、山東大宇發動機、華源萊動、重點發展達到歐Ⅲ和歐Ⅳ排放標準的重、輕型發動機和轎車發動機;依託濟南汽配、渤海活塞、天潤曲軸、龍口油泵油嘴、山東康達等,加快發展為發動機配套的氣門、活塞、曲軸、油泵油嘴、新型噴油泵、噴油器等零部件。
底盤系統,依託重汽車橋廠、青島特種車、一汽山東汽車改裝廠、諸城義和車橋等,發展重、輕型車車橋;依託山東隆基、山東匯金、山東金麒麟、信義集團,發展剎車盤、剎車鼓、剎車片;依託威海萬豐奧威、渤海活塞、泰安華泰鋁輪轂、山東通力車輪、濟寧車輪廠,發展鋁輪轂、車輪等。
車身系統,依託山東旭日汽車飾件、山東只楚民營科技園、煙臺華潤內飾件、濟南魯得貝車燈等,重點發展汽車外飾件、高檔內飾件、汽車燈具、座椅總成等。
汽車電子產品,依託海爾、浪潮、煙臺首鋼東星、煙臺矢崎、濰坊華光、諸城龍光電力、曲阜天博、青島晶星汽車電子等,重點發展自動導航、車載通訊、汽車空調、電動座椅總成、電線束、儀表、數碼信息標識系統和汽車音響等。
二、工程機械零部件。重點發展發動機及液壓傳動系統、行走裝置、工作裝置、電氣控制系統4類零部件,培育1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程機械零部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年均增長20%。各種零部件省內配套率達到80%以上,關鍵零部件產品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發動機及液壓傳動系統,依託濰坊柴油機、淄博柴油機,重點發展低速大功率大扭矩發動機;依託山工機械、山東潤光液壓、濟寧伊頓液壓件、泰安東嶽油缸等,重點發展液力變矩器、液壓齒輪、泵、閥、馬達、油缸等液壓傳動系統。
行走裝置,依託山推機械、臨工橋箱、煙臺富野機械、山東汽車齒輪、臨沂汽車齒輪、濟寧車輪廠等,重點發展履帶總成、變速箱、四輪總成、輪轂、車橋、鏈軌等行走裝置。
工作裝置,依託山推機械、臨工機械,發展高質量鏟刀、鏟斗、台車、動臂、斗桿等工作裝置。
電氣控制系統,依託濟寧蓄電池、淄博蓄電池、臨沂電子儀表等,重點發展蓄電池、電子儀器儀表、電線束等電氣控制系統。
三、船舶配套設備。重點發展動力裝置、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信導航及自動化系統等4類配套設備,培育1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船舶配套設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年均增長18%。船用關鍵配套設備省內配套率達到40%以上,關鍵配套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動力裝置,依託濰坊柴油機、淄博柴油機,重點發展大馬力中低速柴油機等。
甲板機械,依託北海船舶重工、青島錨鏈、淄博錨鏈、膠州閥門等,加快發展錨泊機械、裝卸機械、舵機、拖曳機械、船用閥門、救生艇等。
艙室設備,依託歐堡鍋爐、青島船用鍋爐、青島風機等,重點發展風機、空壓機、船用鍋爐、船用環保設備、海水淡化裝置、熱交換機、空調裝置及冷藏設備、空氣瓶、消防滅火裝置等。
通信導航及自動化系統,依託海爾、海信、浪潮等,加快開發生產無線電通訊裝置、導航儀器、普航儀器、自動操舵裝置、監測報警系統、綜合船橋系統等。
四、電子信息及家電配套產品。重點發展新型電子元器件、電子材料、光電子產品、家電配件等4類產品,培育3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及家電配套產品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00億元,年均增長18%。省內綜合配套率達到45%以上,主要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新型電子元器件,依託濟南固鎝、魯穎電子、山東沂光、淄博美林、山東電波、山東晨鴻電工、山東博航、青島三瑩等,重點發展積體電路、高亮度二極體、片式電感、電容元件及微型片式元器件、晶片、石英晶體器件、半導體分立器件、陶瓷覆銅板(DCB)、氧化鋁陶瓷基片、陶瓷電容、陶瓷諧振器、鋁電解電容等。
電子材料,依託招遠金絲、山東金寶、煙臺正海、青鳥華光、菏澤天宇等,重點發展積體電路用金絲、高檔電解銅箔、覆銅板、釹鐵硼磁性材料、納米電子塗層材料、導電玻璃、光導纖維、鋰離子二次電池電極材料、電極鋁箔等。
光電子產品,依託山東華光光電子、山東英克萊、東營科英電子,重點發展雷射器件、晶片、光通信模組、雷射頭、高亮度和藍光半導體發光器件外延片等。
家電配件,依託章丘海爾電機、萊州維特機電、青島大星電子、煙臺正海網板、煙臺宇成電子、德州三和電子、煙臺大同電器等,重點發展電機、壓縮機、顯像管蔭罩、電子調諧器、行輸出變壓器、偏轉線圈等。
為了加快重點零部件產品發展步伐,今後要在五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調整產品結構,引導企業向專業化、模組化、總成化發展,做專做精做強主導產品,促進一批專業配套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壯大企業實力。二是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零部件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鼓勵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技術合作與交流,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在消化吸收的技術上搞好二次開發。三是建立符合國際化標準的產品質量認證體系,提高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爭取更多的企業進入跨國公司產品供應鏈,逐步成為世界重要零部件生產基地。四是推進零部件企業聯合重組,做強做大,提高生產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零部件企業集團,增強產業競爭力。五是積極引進和培育零部件產業人力資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群體,為零部件工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附屬檔案2

關於加快發展新材料產品的說明
根據《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的要求,圍繞電子信息及家電、汽車及船舶、石油化工、服裝紡織、食品加工及其它特色新材料產業領域,確定到2010年,我省重點發展26類新材料產品,培育100戶新材料骨幹企業,形成為製造業服務的新材料供應支撐體系。具體情況說明如下。
一、電子信息及家電新材料。重點發展人工晶體、顯示器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型電路用材料、電子能源材料5類新材料產品,培育15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及家電新材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0億元,年均增長30%。
人工晶體,發揮山東大學晶體材料所優勢,發展大直徑矽單晶、砷化鎵與磷化鎵單晶、金剛石、壓電石英等人工晶體材料。
顯示器材料,以青島石墨、黑鯉公司為依託,開發生產特細拉絲石墨乳、超平純平顯像管石墨乳等產品;依託煙臺多納勒,研發ITO透明、觸控螢幕、電致變色鏡導電玻璃;依託煙臺萬潤化工,開發生產高檔混合液晶材料。
磁性材料,以萊蕪磁性材料、棗莊磁性材料為依託,研究開發高導高頻新材料;以煙臺磁王集團、煙臺正海磁性材料為依託,採用低氧工藝技術和超細晶體技術,研究開發燒結釹鐵硼永磁新材料;以臨淄有色金屬和省冶金研究院為依託,研究開發納米雙相釹鐵硼磁粉。
新型電路材料,依託山東金寶,開發耐高溫、超薄(12um)、無針孔、延展性好的電解銅箔和平整度好、沖孔性能好、電性能高的覆銅箔板;依託招遠金絲廠,開發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積體電路用合金金絲。
電子能源材料,依託青鳥華光,開發生產鋰電池負極改性石墨材料、正極鋰鈷氧材料,鋰錳氧、鋰鎳氧等正極材料和新型負極材料;依託菏澤天宇,研究開發通迅電池用連續拉網式泡沫鎳新材料。
二、汽車及船舶新材料。重點發展金屬材料、新型複合材料、車用玻璃、橡塑助劑及輔料、塗料5類新材料產品,培育2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汽車及船舶新材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年均增長20%。
金屬材料,依託濟鋼、萊鋼、威海萬豐鎂業等,重點發展汽車用鋼、船用耐腐蝕鋼板、鋼鐵粉末材料、汽車及船用新型鋁合金等。
新型複合材料,依託山東天泰,生產長壽命剎車片、離合器片用碳纖維複合材料;依託兵器部五三所、濟南大學複合材料所,建設武城、煙臺、威海樹脂基複合材料產業化基地,發展高檔轎車用聚氨酯頂棚等。
車用玻璃,依託山東玻璃、藍星玻璃、威海煙華等,加快高檔汽車玻璃原片及深加工生產線的建設,開發生產鋼化、擋風夾膠等汽車玻璃。
橡塑助劑及輔料,依託聖奧化工、寧陽飛達等企業,開發硫化促進劑、耐磨填加劑和抗老化劑等橡膠助劑;依託三角集團、榮成橡膠、青島橡膠、招遠玲瓏等,發展鋼絲簾線、纖維簾線等新型橡膠用新材料。
塗料,依託青島海建、青島海鼎等,發展汽車專用塗料和船舶用陰極電泳漆、水性漆、水溶性面漆等環保型塗料。
三、石油化工新材料。重點發展合成材料、精細化工新材料、膜材料3類新材料產品,培育15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石油化工新材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年均增長25%。
合成材料,依託煙臺萬華合成革,開發MDI聚氨酯及其系列深加工產品;依託濰坊亞星,引進國外先進的懸浮法生產技術和設備,開發氯化聚乙烯和氯化聚氯乙烯新材料。
精細化工新材料,依託齊魯石化、齊魯增塑劑、山東東嶽高分子等,發展高效催化劑、聚苯硫醚及聚四氟乙烯等新材料;依託兗礦集團,開發聚甲醛;依託海化集團、亞星集團開發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氣相法白炭黑;依託山東大學,發展聚碳酸酯等;依託勝利油田、萊蕪振華等,生產乳化劑和新型水溶性引發劑,開發三次採油用大分子量高性能聚丙烯醯胺。
膜材料,依託招遠膜天集團,研究開發液體脫氣膜和聚乙烯中空纖維微孔濾膜;依託省海洋化工研究院,生產均相陽膜、均相陰膜。
四、服裝紡織新材料。重點發展特種纖維、新型纖維、生態纖維、天然纖維4類新材料產品,培育1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服裝紡織新材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00億元,年均增長15%。
特種纖維,依託煙臺氨綸等企業,重點發展耐氯、易染、超細旦、高伸長、複合功能性氨綸纖維和芳綸纖維等新產品。
新型纖維,依託濟南滌綸、淄博腈綸、濰坊粘膠、煙臺化纖等企業,重點發展化纖仿真纖維。
生態纖維,依託濱州印染、德棉集團、安丘天昊、青島即發、濰坊粘膠等,開發生產玉米纖維、大豆纖維、甲殼素纖維等。
天然纖維,依託省農科院,發展高性能彩色棉,形成菏澤、濱州、德州、聊城、東營天然棉種植基地。
五、食品加工新材料。重點發展基礎原料、輔料、食品添加劑3類產品,培育20戶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食品新材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年均增長26%。
基礎原料,依託濟南、青島白櫻花、青島豐夏、兗州雪花、諸城澱粉等企業,發展各類專用粉和谷元粉、變性澱粉、膳食纖維等產品。
輔料,依託渤海油脂、青島嘉里、萊陽魯花等企業,發展各類專業油脂和玉米胚油、葵花籽油等功能性油脂,以及大豆(花生)脫脂蛋白粉、功能性蛋白、活性肽、異黃酮等產品;依託山東西王、禹城保齡寶企業,發展結晶葡萄糖、異麥芽低聚糖、低聚木糖等。
食品添加劑,依託濟寧菱花、茌平味素、濟南德馨齋、山東玉兔、煙臺欣和等,發展新型調味料;依託淄博中軒、諸城外貿、安丘檸檬酸等,發展黃原膠、天然色素、有機酸等產品。
六、其它特色新材料。重點發展玻璃纖維、結構陶瓷、功能陶瓷、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納米材料6類新材料產品,培育20戶其他特色新材料骨幹企業。到2010年,全省規模以上其它特色新材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年均增長20%。
玻璃纖維,依託泰山玻纖、中材金晶玻纖,研究線上短切工藝,開發電子基玻纖等精深加工產品,建成國內最先進的無鹼玻璃纖維生產基地。
結構陶瓷,依託省工陶院、省矽研院、山東大學、博航、中博等單位,重點發展氧化鋁陶瓷基片、熔融石英陶瓷、碳化矽陶瓷材料和造紙機用耐磨陶瓷脫水板、陶瓷軸承(球)、刃具、活塞及內襯鋼管等。
功能陶瓷,促進淄博工陶與日本旭硝子的合作,研究開發紅外隱身、熱敏、壓電、蜂窩陶瓷汽車尾氣淨化材料及陶瓷質電容式壓力感測器等。
耐火材料,依託青耐、淄博旭硝子,開發生產鋼鐵企業用X型水口、薄板坯連鑄用水口、電熔鋯剛玉系列等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材,發揮省科學院新材料所天虹公司技術優勢,研究開發高檔全瓷拋光弧面板;依託紅日化工、華玉集團,發展石膏深加工高附加值α-高純度石膏粉、纖維石膏板、麥草石膏板等;依託新汶礦業、煙臺渤海、博興聖源水泥等,重點發展全煤矸石燒結磚、粉煤灰砌塊、多孔磚等新型牆體材料;依託勝利股份、青島宏達、山東魯宏等,開發生產聚乙烯輸氣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鋁塑複合管等化學建材。
納米材料,依託青島科大、淄博廣通、煙臺佳隆等,開發生產納米鈀一氧化碳助燃劑、鈣法二氧化鋯等材料和達到TCO-99環保標準的貴金屬納米塗層材料。
為了加快相關新材料產業發展步伐,今後要在六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快新材料產品技術研發,以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為基礎,建立新材料行業技術中心。鼓勵新材料生產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開發共性、關鍵和前瞻性技術。二是加強產學研聯合,鼓勵專業相近的科研機構整建制地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共建經濟實體、研究開發機構。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新材料產品優先納入省財政專項資金扶持計畫,連續兩年享受省財政政策性資金扶持。四是鼓勵企業走出去,與世界500強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提高國際化合作水平。五是加強新材料企業國際標準認證,提高新材料產品質量。六是搞好新材料產業戰略研究,成立山東省新材料產業專家諮詢委員會,為政府和企業決策提供服務。

附屬檔案3

關於加快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的說明
根據《山東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製造業強省發展綱要》的要求,現就加快培育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說明如下。
一、加快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
到2010年,營業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集團達到100戶,營業收入由2003年的5900億元提高到2萬億元,占全省製造業的比重由47%提高到53%。其中過500億元的9戶,100-500億元的66戶,海爾集團營業收入達到1500億元,進入世界500強。100戶企業集團要確立與國際大公司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對接的目標,加強與國際大公司的戰略合作,提升大型企業集團的國際競爭力(見附表1)。
二、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到2010年,爭取中國名牌產品達到150個,培育20戶知名品牌企業,其中10戶企業創世界知名品牌。20戶知名品牌企業分別是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中國重汽、濰柴、浪潮、張裕、魏橋、晨鳴、濟鋼、兗礦、海化、魯能、時風、如意、華泰紙業、山工機械、文登曲軸、金鑼。這些企業要在企業規模、經濟效益、市場占有率、技術創新能力等方面居國內同行業前列(見附表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