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2007年1月23日,山東省人民政府以魯政發〔2007〕8號印發《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該《方案》分山東基本情況,工作基礎,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保障措施5部分。

主要任務是:加快構建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著力降低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抓好節水、節地、節約原材料、節約礦產資源工作;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紮實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突破循環經濟關鍵連結技術。

工作重點是: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型城市、園區和企業;研究探索十個重點行業的循環經濟模式;實施循環經濟十大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
  • 文號:魯政發〔2007〕8號
  • 印發時間:2007年1月23日
通知,實施方案,

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魯政發〔2007〕8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為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全面完成我省循環經濟試點任務,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省市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方案評估意見的復函》(發改辦環資〔2006〕2929號)精神,現將《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進入全省循環經濟“123”工程名單的10個城市、20個園區、300家企業要抓緊研究制定循環經濟工作實施方案,帶頭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省經貿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和專家,對10個城市、20個園區的循環經濟實施方案進行評審論證,各設區市負責對300家企業的循環經濟實施方案進行評審論證,確保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評審論證工作。其他城市、園區、企業也要結合各自實際,學習借鑑省內外先進經驗,制定與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循環經濟工作實施方案,做到有目標、有重點、有配套政策措施,共同推動全省循環經濟發展。有關工作進展情況和遇到的具體問題請及時報省經貿委。
山東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實施方案

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為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國發〔2005〕22號)和《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的具體要求,結合山東省實際,制定本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第一部分 山東基本情況
一、自然地理狀況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地處黃河下游,介於東經114o36′-122o43′,北緯34o25′-38o23′之間。全省土地總面積15.7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1.6%。山東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1-14℃,年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境內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平原、盆地占全省總面積的64%,山地、丘陵占34.9%,河流、湖泊占1.1%。全省森林覆蓋率為24%,林木蓄積量8800萬立方米。山東半島伸入渤海與黃海之間,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全省海岸全長3024公里,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擁有較好的建港條件。
二、國民經濟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較快發展。2005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18516.9億元,比2004年增長15.2%,“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3.1%。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963.5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0628.6億元,增長17.9%,其中工業增加值9568.6億元,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5924.7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比例為10.6:57.4:3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453美元。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4.1%,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1073.1億元,增長29.6%。2005年末全省總人口為9248萬人,人口城鎮化率45%,比2000年提高7個百分點。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4.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30.6元。
三、資源環境狀況
(一)資源狀況。
能源資源。我省是全國重要石油產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居全國第2位,剩餘可采儲量居全國第3位。境內蘊藏的石油可采出儲量2.45億噸。我省煤炭資源比較豐富,保有資源儲量占全國的2.23%,居全國第11位。但由於高硫煤、地下水文地質條件複雜及地上建築物壓礦等問題,實際可以采出的煤炭只有45億噸左右。
水資源。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305.8億立方米,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9%,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44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7%(小於1/6),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1/25),位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倒數第四位。
礦產資源。全省已發現礦產資源158種,查明資源儲量的有88種,其中石油、天然氣、煤、地熱等能源礦產7種,金、鐵、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24種,石墨、石膏、滑石、金剛石、藍寶石等非金屬礦產47種,地下水、礦泉水等水氣礦產3種。在探明儲量的礦產中,列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58種,列前5位的有32種,以非金屬礦產居多,其中,自然硫、石膏、花崗岩、輝長岩、陶瓷土等8種儲量居全國第1位,金、金剛石、水泥用灰岩等8種居全國第2位,石油、鈷、石墨等5種居全國第3位。
(二)能源、水資源的消費情況。
能源消費。2005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23609.8萬噸標準煤,居全國首位,也是全國唯一的能耗超過2億噸標準煤的省份,占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10.6%。分產業看,第一產業能源消費占2.7%,第二產業消費占81.8%(工業能源消費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79.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占76.4%),第三產業占10.1%,居民生活消費占5.4%。能源消費以煤炭、油品為主,其中煤炭占77.4%,油品占20.4%。全省萬元GDP能耗為1.28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9%;萬元GDP電耗1032.4千瓦時,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4%;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2.15噸標煤,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7%。
水資源消費。2005年,全省總用水量2113億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占10.3%,農田灌溉用水占67.1%,林牧漁畜用水占9.6%。全省萬元GDP取水量112.95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水量28.12立方米,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65%;萬元農業增加值取水量787.59立方米,節水灌溉率62.3%。
(三)資源綜合利用和廢物排放處置情況。
資源綜合利用情況。2005年,全省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共實現銷售收入239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實現利潤20.3億元,增長11.9%。全省資源綜合利用企業共利用工業固體廢物3465.3萬噸,其中,利用粉煤灰860.4萬噸,增長5.2%,煤矸石1619.6萬噸,增長13.5%,化工廢渣138.8萬噸,下降8.7%,爐渣392.2萬噸,增長17.8%,煤泥152.5萬噸,增長25.4%。另外,利用次小薪材及三剩物183.3萬噸,利用河渠道泥沙23.4萬噸,增長21%,利用焦爐煤氣、高爐煤氣46.8億立方米,增長56.8%。全省推廣農村戶用沼氣累計達到52.2萬戶,建設大中小型沼氣工程700多處,年產沼氣近3億立方米。全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量4000多萬噸,利用率達到60%以上。
廢物排放處置情況。2005年,省政府做出了實施“兩湖一河”碧水行動計畫的決定,組織實施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生態恢復和保護三大類工程。關停淘汰了微山湖和東平湖流域28家、小清河流域41家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麥草漿、廢紙漿、酒精、澱粉生產線。全省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87座,日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72萬立方米,年污水處理量11.2億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0%,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實施了《火力發電廠(熱電廠)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實施方案(2004-2010)》,推動火力電廠通過安裝脫硫設施減少二氧化硫排放,到2005年底已完成31個脫硫項目,關停了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火電機組77台。加大了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新型乾法水泥生產能力提高到40%,關閉淘汰或改造普通立窯和小機立窯企業167家、立窯生產線309條,水泥工業粉塵排放量下降到31.7萬噸。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44個,年處理量609.6萬噸,無害化處理率58.3%。
環境質量狀況。2005年,全省省控50條河流116個斷面中,符合或優於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標準斷面17個,占監測斷面的14.7%;符合Ⅳ類水質斷面31個,占26.7%;符合Ⅴ類水質斷面15個,占12.9%;劣於Ⅴ類水質斷面53個,占45.7%(其中COD小於100毫克/升的斷面31個,占劣於V類水質斷面的58.5%)。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35.3%。水體中主要污染物是有機耗氧物質、氨氮和石油類。17個設區城市中,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聊城、濱州15個城市符合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中的二級標準,濟南、菏澤符合三級標準;全省酸雨檢出率與上年持平,無酸雨城市。全省城市環境空氣中主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占污染負荷的43%;其次為二氧化硫,占39%。全省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為93.9%,比上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17城市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範圍在71.8%~100%之間。其中,日照、威海、東營3個城市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達到100%;煙臺、泰安、濰坊、青島、聊城、濟寧、臨沂、萊蕪、濱州、德州、棗莊11個城市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達到90%以上;菏澤城市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為85.8%,淄博城市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為84.1%,濟南城市空氣品質日報良好率為71.8%。全省重點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8821.1萬噸,比上年增加899萬噸,增長11.3%,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2484.8萬噸,占28.2%。
四、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資源利用率低,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還沒有得到根本轉變。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特徵的循環經濟理念還沒有真正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資源利用率依然不高。從主要資源消耗看,與國內外先進水平相比,我省資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2005年我省萬元GDP能耗1.28噸標準煤,與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四個經濟發達省市比,萬元GDP能耗分別高0.49、0.36、0.4、0.38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06噸標準煤。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2.15噸標準煤,比浙江、江蘇高0.66和0.48噸,相當於廣東的兩倍。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65%,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5-25個百分點。在資源開發中,一些地方沒有系統、科學的長遠規劃;一些礦山企業開發水平不高,過度開採現象嚴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鐵礦開採回採率僅60.7%,石膏礦實際開採回採率不到30-35%,煤礦礦井開採回採率多數在60%到80%。另外,不顧後果、粗放生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新技術產業份額和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依然不高,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和專利匱乏。
二是人均資源嚴重不足,後備資源極度匱乏。由於人口眾多,我省資源人均占有水平很低。水人均僅有344立方米,不足全國的六分之一。耕地人均僅有1.15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值的49%。到2010年,全省45種主要礦產將有33種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煤炭資源現有可采儲量也只能保證礦山生產30年左右,屆時將有108對礦井因資源枯竭而報廢。金礦區幾乎都已建礦,77%的礦山保有儲量不用5年即可采完。目前,煤炭可采儲量約45億噸,石油可采儲量2.45億噸,2005年生產原煤14029.8萬噸,比上年下降2.3%,生產天然原油2694.5萬噸,僅增長0.8%,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已由全國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煤炭由淨調出省在“十五”中期成為淨調入省。按照省“十一五”發展規劃,2010年山東GDP將達到3萬億元,萬元GDP能耗目標1噸標準煤,全省總能耗將達到3億噸標準煤,在省內煤炭、石油產量難有增加情況下,能源保障缺口巨大。這種資源現狀,遠遠不能適應我省實現“兩個提前”的奮鬥目標、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需求。
三是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不夠合理,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度依然較大。在三次產業比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高,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在全省電力結構中,火電裝機占絕對優勢,新能源發電比例不足1%,火力發電的煤炭消耗量占到全省能源總消耗量的31.9%。另外,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比重較高,主要支柱產業中,煤炭、建材、發電、化工、冶金等都是高能源、資源消耗的產業,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大,改變資源消耗型經濟結構的任務十分艱巨。
四是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排污總量大與環境容量小的矛盾比較突出。2005年,我省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煙塵、工業粉塵、工業固廢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居全國的第1、6、7、10、25位。加之水資源短缺,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了環境容量。距完成國家治污目標差距較大,目前,全省仍有75.9%的河流斷面不能達到水環境功能區的要求,省轄淮河流域有75%的斷面未達到國家規劃目標。企業超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流域水質的改善。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新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呈現出結構型、壓縮型、複合型特點。主要是湖泊富營養化嚴重;固體廢物處置率低,電池、廢舊電器等污染加重;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過大,農業面源污染比較突出;城市機動車增長迅速,尾氣污染和光化學煙霧污染不容忽視;室內污染危害加大;輻射和電磁安全亟待加強。
第二部分 工作基礎
我省發展循環經濟起步較早,已經具有比較紮實的工作基礎,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
一、政府推動力不斷加大
省委、省政府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前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出發,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高度重視,將其列入了重要議事日程。三年間召開四次全省大會貫徹中央部署,明確任務,落實措施,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親自到會講話,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突破口,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機遇,作為檢驗執政能力的重要標誌,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為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綜合協調,省政府建立了建設節約型社會聯席會議制度,省經貿委為牽頭部門,環保、財稅等34個部門為成員單位,每季度召開1次例會,通報情況,分析形勢,部署工作,研究解決重大問題;2006年省政府專門設立了節約能源辦公室,具體負責組織全省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各市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任務都進行了部署,出台了相關檔案,多數市成立了領導小組,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使這項工作擺上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各級、各部門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深入研究具體措施,進一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實現廢物零排放。省經貿委、環保局、科技廳、財政廳、地稅局等單位分別根據本部門的職能,制定了發展循環經濟的工作措施。
二、注重法規標準建設和政策制定
省人大先後頒布實施了《山東省節約能源條例》、《山東省資源綜合利用條例》等法規。省政府常務會議多次聽取匯報,研究循環經濟和資源節約工作,制定並下發了《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關於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的意見》、《關於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意見》、《山東省節能監察辦法》、《山東省新型牆體材料發展套用與建築節能管理規定》、《“十一五”節水規劃》、《關於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科技支撐體系的意見》、《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山東省禁止限制供地項目目錄》和《山東省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控制標準實施工作的通知》等規章檔案。在總結我省過去經驗、參照國內外先進標準的基礎上,省經貿委等有關部門制定了《山東省重點產品基本能耗定額和能耗限額》、《山東省電力、造紙、冶金、化工、紡織(絲綢)行業產品用水定額》、《山東省城市生活用水量標準》、《山東省農業灌溉用水定額》等6個方面的節約標準。通過法規、標準和政策的落實,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工業節能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一是突出抓了千戶重點企業節能降耗工作。自2002年起,省經貿委建立了重點用能企業統計制度,對千戶重點企業資源消耗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和督促檢查。並制定了加強千戶企業節能工作的措施,指導企業節能降耗,提高效益。二是建立了節約型社會主要指標公報制度。自2006年上半年開始,將萬元GDP能耗等七項指標作為考核經濟發展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半年公報1次。三是組織開展契約能源管理。我省承擔的全國第一個節能自願協定試點成效明顯,濟鋼、萊鋼2個試點企業能耗指標顯著降低,每年節能22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4000噸、二氧化碳13萬噸。現正向全省推廣這一節能新機制。四是層層落實節能責任制。將“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降低22%的目標進行層層分解和落實,省政府與各市以及省千戶重點用能企業簽訂了節能目標責任書。
四、工農業節水成效明顯
工業方面,全省各地根據區域水資源條件,調整產業結構和用水結構。“十五”期間,對污染重、耗水高的3500個工業企業進行重點治理整頓,工業節水水平顯著提高。加強了企業用水管理,全省累計完成企業水平衡測試1500個,據此編制產品用水定額,下達用水計畫。全省所有工業企業採取了“三級計量”措施,企業取水計量率達到100%。通過合理配置水源,實現了經濟發展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雙贏。農業方面,“十五”期間,全省新增各類節水灌溉面積600多萬畝,農業節水面積達到5000萬畝。其中,高標準、高技術含量的農田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000多萬畝。建立了青島、煙臺、威海、淄博、濰坊、德州6個國家級節水示範市,曲阜、滕州等36個國家及省級節水增產重點縣,650個高標準節水增效示範項目區。重點對40處大中型灌區實施了以節水為中心的續建配套改造,襯砌骨幹渠道500公里,全省萬畝以上灌區渠道襯砌總長度已達4萬公里。通過節水工程建設,全省農田灌溉用水量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166億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135億立方米,農業灌溉水利用係數由0.5提高到0.55,水分生產率由1公斤提高到1.5公斤。
五、穩步推進建設行業“四節”工作
一是推進建築節能工作。全省圍繞牆體屋面保溫隔熱、採暖系統節能、可再生能源套用等方面,扶持開發了上百項新技術、新產品。組織了建築節能試點示範工程(小區)項目建設,建築面積970多萬平方米。2006年6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了《山東省居住建築節能65%設計標準》、《山東省公共建築節能50%設計標準》。組織開展了建築節能設計專項檢查。舉辦了建築節能高峰論壇與技術博覽會。二是推進牆材革新工作。制定並組織落實“禁實”方案,加大工程實施階段監督和執法檢查力度。目前,48個設市城市規劃區已基本實現“禁實”目標,全省累計新上新型牆材生產線720多條,新增生產能力220多億標塊,基本滿足了我省城鎮建設需要。三是推進城市節水工作。加強用水計畫管理,2005年全省城市和縣城計畫用水率達80%。全省投運的79座污水處理廠有21座實現了再生水利用,2005年全省再生水利用量為7243萬立方米。積極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活動。目前,全省共有4個城市獲“國家節水型城市”稱號,8個城市被評為省級節水型城市。四是推進建築節材工作。積極推廣鋼結構等新型建築結構體系和新型建築材料。進一步完善了建設新技術推廣和產品備案制度,新型建材生產套用體系基本形成。
六、資源綜合利用和資源再生利用進一步強化
認真落實國家關於加強資源綜合利用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企業大力開展共伴生礦產、殘礦、尾礦及低品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加大工業“三廢”(工業固體廢物、放散氣、廢水廢液)綜合利用力度,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快速發展,煤矸石、粉煤灰、冶煉廢渣、化工廢渣等大宗工業廢渣得到普遍利用。制定並出台了關於推進垃圾處理設施產業化發展、確立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的一系列政策規定,積極推進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重點加強了報廢汽車、廢舊電子產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工作。有關部門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報廢汽車回收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加強對報廢汽車回收拆解管理的同時,支持重點企業搞好發動機再製造,探索機電產品再生利用的新路子。全省19家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公司有序經營,2005年回收報廢汽車9.9萬輛。臨沂再生產業園、煙臺再生產業園和以海爾集團為依託的廢舊家電回收拆解中心也在籌建中,煙臺等市進行的城市廢舊物資回收網路建設取得初步效果。
七、清潔生產推行力度不斷加大
認真貫徹《清潔生產促進法》,省政府出台了《關於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的意見》,指導企業從源頭治理污染,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省經貿委與省環保局聯合發布了《山東省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積極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目前已有造紙、紡織印染、石油化工、釀造、澱粉、氯鹼、冶金、電子、機械製造、化工、製藥等10餘個行業的400多家企業完成了規範的清潔生產審核,總結宣傳了30家清潔生產示範企業經驗做法,推廣了濟鋼等企業創建清潔生產工廠的經驗。據對310家推行清潔生產企業的統計,萬元產值廢物排放量普遍減少20%-30%。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控制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熱點行業盲目投資,加快淘汰落後生產工藝。“十五”期間,全省關停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331條,關閉了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草漿造紙生產線69條、所有5000噸以下的酒精生產線。
八、研究開發並推廣套用了一批關鍵技術
圍繞循環經濟的發展,我省組織實施了一批科技攻關項目,在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潔生產等相關領域取得了突破。在節能方面,循環流化床鍋爐設備、鍋爐煤量測量記錄儀、高效G48Sh型循環水泵、高壓變頻器節電、頂燃熱風爐等一批先進節能技術(產品)取得突破。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開發的天力乾燥設備(以天然氣為燃料)技術性能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部分設備已出口美國、印尼、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在節水方面,壓濾水循環利用、同向流白水回收、鹼法草漿廢液無害化處理、礦井水綜合利用等一批節水類技術(產品)得到了套用。華泰集團的同向流白水回收技術節水率98%,年節水量1050萬m3,實現了水的綜合利用。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利用磷石膏廢渣制硫酸聯產水泥、煤矸石、煤泥綜合利用、煉鋼廢渣的綜合利用、轉爐煤氣回收、雙級真空硬塑制磚技術及成套設備、麥草漿鹼回收等一批技術(產品)被廣泛採用。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質熱轉換與利用、芙蓉地溫供暖、高效海水源熱泵中央空調、煤炭地下氣化、水煤漿流化懸浮潔淨燃燒等技術(新產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芙蓉地溫供暖技術的套用,每年節約運行費138萬元,減少二氧化硫大氣排放26.6噸。
九、企業、行業、區域相關聯的“點、線、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已初步形成
在工業方面。通過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措施,減少生產過程資源、能源消耗,實現企業內部的循環。濟南鋼鐵、新汶礦業、萊蕪鋼鐵、魯北化工、煙臺萬華、復強動力等企業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走在山東乃至全國的前列,有力地帶動了全省循環經濟的發展。濟鋼集團實施乾法熄焦、廢氣循環發電、熱軋改造等項目,實現了閉路循環用水和污水零排放,“九五”以來,年產鋼增長5倍多,耗新水僅增長8.8%,噸鋼能耗達到670千克標準煤,與1995年相比下降44%,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0年累計節約標準煤1800多萬噸,不僅使企業走上了高效、低耗、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而且為全省乃至全國鋼鐵工業企業樹立了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企業的樣板,得到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國務院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新礦集團積極同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與國內6所知名大學和23個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合作關係,組織本企業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外聘專家共同研發,解決了一大批阻礙企業發展的重大循環經濟技術難題,如:利用企業自身生產的地下煤氣化裝備產出的煤氣發電和用煤氣燒制陶瓷、用礦區水泥廠的旋窯餘熱發電、硬塑成型制磚機成套技術等,在煤炭行業具有巨大的推廣套用價值。萊鋼堅持開源與節約並舉的發展思路,不斷降低資源消耗,實施廢水“零排放”工程,使噸鋼耗水降至3.51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魯北化工多年來十分重視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創造出磷銨副產磷石膏制硫酸聯產水泥、海水“一水多用”、鹽鹼電聯產三條高相關度的工業生態產業鏈,成為世界上獨有的生態工業循環模式。濟南復強動力公司是全國首家廢舊發動機再製造企業,在國家再製造重點實驗室和多名院士指導下,進行的退役發動機再製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過去只能報廢處理的退役發動機獲得了新生,價值利用係數由3-5%提高到80%以上,與新品相比,能源節約50%,勞動力節約34%,原材料節約85%,成本僅為新機的40%,資源再生循環利用效果顯著。萬華集團“十五”以來異氰酸酯的產量從2萬噸增長到10萬噸,翻了兩番多,但用水總量不僅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14%。
在農業方面。我省的傳統農業已開始向工業型農業發展,資源耗費型農業已開始向資源循環型農業轉化,單一開發“生食食物鏈”的單線型農業已開始向“生食食物鏈”與“腐屑食物鏈”對等開發的綜合循環型農業轉化。如棲霞市的“糧油-畜牧-果菜-食用菌”,沂源縣的“畜、沼、果”、“畜、沼、菜”,禹城市的“養殖、沼氣、種植”,利津縣的“上農下漁”等循環經濟模式。在加快發展這些農業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同時,全省積極推廣秸稈、畜禽糞便綜合利用技術。2005年,全省旱作農業面積達到3000多萬畝,秸稈利用量4000多萬噸,規模化養殖場建設糞污綜合利用示範工程28處,新建沼氣池4萬戶,新增大中型沼氣工程20個。
在園區層面。依據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園企業的連結關係,合理規劃園區內的資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園區各種要素,建立園區產業代謝和共生關係,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實現區內物質、能量和信息集成,把上游企業產生的廢物轉化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實現園區的廢物“零排放”,初步建立起一批起點較高、具有較完整生態工業產業鏈(網)和擁有園區資源一體化經營與生態化管理體系的產業園區。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等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初步探索了路子。2005年,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萬元GDP水耗11.7噸,是生態市標準的7.7%,萬元GDP能耗0.65噸標準煤,是生態市標準的43.3%,萬元GDP的COD排放量1.73千克,是生態市標準的43.3%,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列為中國工業園區環境管理試點區域。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每年用於生態工業的投入都在3.5億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上下游產品、關聯產品接續成鏈、資源封閉循環利用為特色的生態網際網路和生態工業體系,形成了溴系列、純鹼系列、苦鹵化工系列、精細化工系列四大產業鏈,創造了海水“一水五用”的奇蹟,實現了廢物在區域內的基本閉路循環和再生資源化。2005年,開發區新增利稅中“三廢”綜合利用所創造的利稅已達20%以上。
在區域層面。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在建設循環經濟型企業和園區的基礎上,建立有效的廢舊物資再生利用體系,構建城市循環經濟體系,實現更大範圍內物質和能量的循環。以城市為單元的循環經濟工作正在起步。日照市以建設循環型企業為重點,以“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的建設思路,逐步構築一、二、三產業間的物質和能量流動體系。華遠造紙集團、潔晶集團等10家企業先後通過了清潔生產審計或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開始向清潔生態型企業轉化。日照經濟開發區和日照高科技工業園通過開展循環經濟建設,逐步形成了產品鏈、廢物加工鏈和信息共享體系。日照市啟動了16個生態示範鄉鎮和31個生態示範村的試點,建成了一批生態示範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全省城市節水3.15億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52%,再生水利用率達到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58%。城市節能建築面積占新建居住建築面積的45%。但總體上,在城市這樣大的區域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剛剛起步。
第三部分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法制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宣傳教育,形成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將發展循環經濟與產業結構調整、企業技術進步、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加強企業管理相結合,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環利用和可持續利用,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的協調發展。
(二)堅持依靠科技、最佳化結構。依靠技術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切實提高技術進步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建設節約型、循環型的國民經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資源約束問題。
(三)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在產品生產和服務過程中儘可能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污染物的產生,並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促進廢物多級資源化和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實現資源投入最小化和廢棄物的最小排放。
(四)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突出近期工作重點,優先抓好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循環經濟的發展,通過企業、園區、城市三個層面的互動發展、協調推進,使循環經濟建設逐步深入並取得明顯成效。注重發揮典型案例的示範效應,加大典型宣傳力度,引導面上工作開展。
(五)堅持政策引導、市場調節和公眾參與相結合。充分發揮法規、規劃和產業政策的引導作用,推動各企業、各產業、各區域向循環型發展的方向轉變。推行市場化運作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氛圍。
三、發展目標
通過實施循環經濟試點省工作,大力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爭取到2010年,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2%左右,達到1噸標準煤,萬元GDP耗水降低30%,達到80立方米;基本建立起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標準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建立起運轉有效的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體系;資源開採、消耗類和加工類企業基本建成循環經濟型和資源節約型企業,工業園區和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循環經濟體系;農業節水、節藥、節肥、節能、節地和廢棄物綜合利用工作取得大的突破;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公眾的資源節約意識進一步增強,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主要目標見下表。
序號指標單位2005年2008年2010年
1萬元GDP綜合能耗噸標準煤1.281.11
2萬元GDP取水量立方米112. 959580
3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657175
4農業灌溉用水利用係數 0.550.580.6
5每公頃建設用地產出GDP萬元141.3170180
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90.19395
7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506065
8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率%607580
9城市再生水利用率%61520
1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586265
11適宜農戶沼氣普及率%51323
第四部分 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
一、主要任務
我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任務是,緊緊圍繞資源利用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突出抓好產業轉型、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資源再生利用、清潔生產等工作。
(一)加快構建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按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要求,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產業體系。
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節水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推行標準化生產,做好農業殘留物綜合利用。同時,調整種植業結構,推廣抗旱、耐旱作物品種。
調整工業結構,加快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新型工業。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及製藥、新材料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和節能環保、新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等相關產業,用高新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升電子信息及家電、機械設備、化工、食品、服裝紡織、材料六大支柱產業,突出發展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紡織七個產業鏈,重點壯大100個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產品,推進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產業盲目發展,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堅決制止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複建設,對能耗大、污染重、治理無望的企業堅決予以淘汰。最佳化產品設計,積極採用可再生材料和零部件。發展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車。按照循環經濟的理念建設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打造製造業強省。
調整建築材料結構,加快建築業循環經濟發展。推進建築節能、節材、節地,積極推廣鋼結構等可循環利用的新型建築體系,推廣套用新型牆體材料、化學建材等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環利用的建築材料,所有設區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建設工程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
調整第三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與資源節約綜合利用相關的第三產業。積極發展物流業、金融保險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等占用資源少、污染少、附加值大、吸收就業多、有利於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現代服務業,壯大發展旅遊會展業、文化傳媒業、房地產業、信息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
(二)著力降低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一是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造紙等十大行業是我省的傳統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50%,耗能量占到88%。要通過改造提升、關閉淘汰、控制新上三項措施並舉,推進我省重點行業節能降耗。冶金行業:堅決淘汰落後的生產設備、生產工藝,嚴格控制低端產品的產量和出口,採用節能環保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換代,加快發展薄板、大型H型鋼等新型優質鋼材,提高質量,增加品種。水泥行業:大力發展新型乾法旋窯水泥,儘快淘汰落後立窯水泥生產能力。電力行業:新上電廠必須採用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下決心淘汰裝機能力小的常規燃煤機組;改變平均分配發電量的發電調度規則,安排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機組多發電,高能耗的機組少發電或者不發電;推進電力需求側管理,提高終端用電效率。化工行業:發揮資源優勢,以大型化、集約化、精細化為方向,重點發展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煤化工,發展長效緩釋肥、生物肥、有機肥和土壤改良劑。突出抓好千戶重點用能企業,加大節能技術改造投入力度,促進生產工藝的最佳化和產品結構的升級,實現技術節能和結構節能。
進一步最佳化我省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構築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供應體系。大力開發和推廣潔淨煤、煤氣化,發展煤炭深加工,降低原煤直接進入終端消費。控制煤炭生產量,嚴格禁止新建5萬噸以下煤礦。積極發展核電和抽水蓄能電站,規範發展熱電和資源綜合利用電廠,嚴禁發展純凝小火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醇醚燃料等清潔能源,對沼氣、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展制定具體發展意見,抓好沼氣發電、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秸稈發電項目的實施。
二是全面推進建築節能。嚴格執行節能設計標準,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築,積極推動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推廣套用新型節能牆體屋面保溫、節能門窗、節能供熱採暖系統、節能空調製冷、綠色照明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建築節能技術和產品。實施建築節能技術與產品認定製度,達不到建築節能強制性標準的工程,不予辦理竣工驗收備案手續,不得作為合格工程交付使用。開展建築能耗性能評級和綠色建築性能評定分級試點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供熱體制和供熱管理方式的改革,逐步推行採暖按戶計量收費制度。建立節約型城市化發展模式,重點發展“緊湊型、組團式”的城市群,提高資源的規模效益和效率,發展節地、節能、節材、節水的城市基礎設施。
(三)抓好節水、節地、節約原材料、節約礦產資源工作。節水方面,突出抓好重點用水企業的節水工作;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加快城市供水管網和居民“一戶一表”改造步伐,努力降低供水管網漏失率,逐步實施階梯式水價;健全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施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大力發展海水淡化利用,沿海地區的發電、化工等企業以及城市公共用水逐步實現用淡化水替代淡水;健全節水器具、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嚴格保護水源地,加快污染治理。節地方面,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集約用地,鼓勵發展多層、小高層住宅和多層廠房,同時停止一般性加工項目進入開發區,提高單位建設用地面積的投入產出水平;深入推進牆體材料革新,嚴禁毀田燒磚;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加快灘涂荒地煤礦塌陷地的復墾和開發利用;進一步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範圍,大力推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掛牌、拍賣出讓制度。節材方面,抓好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強木材節約代用和綜合利用,禁止生產和限制使用一次性筷子,鼓勵利用林業三剩物、次小薪材、農作物秸稈生產密度板等產品;抑制過度包裝,加快推廣散裝水泥。節礦方面,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嚴厲打擊破壞浪費資源的違法、違規行為;認真組織開展鐵礦、金礦、石膏、建材等礦種的開採回採率專項檢查工作,對達不到標準要求,整改不合格的,依法予以關停;嚴把採礦權立項審查關,認真抓好資源的整合工作,提高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四)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工作。積極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技術的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礦業的最佳化與升級;開發並完善適合我省礦產資源特點的采、選、冶工藝,提高回採率和綜合回收率,降低採礦貧化率,延長礦山壽命。加強尾礦回用,推進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加強對冶金、電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紙、釀造、印染、皮革等廢棄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重點行業的管理,引導企業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余壓餘熱等進行回收利用,推動不同行業的企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充分發揮建材、冶金、電力等行業對廢棄物的消化功能,實現廢棄物的最大資源化,實現“三廢”綜合利用產業化。加強工業和建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重點抓好粉煤灰和煤矸石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以及建築渣土和建築工程廢棄物的管理和綜合利用,推進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綜合利用為重點的工業廢物綜合利用。
(五)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塑膠、廢舊家電、包裝廢棄物、報廢機動車船、廢棄農地膜、廢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拆解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系統。突出抓好汽車零部件再製造試點省工作,以及青島市廢舊家電回收處理全國試點工作。在濟南、淄博、煙臺、臨沂、兗州5市推進資源回收再生利用試點,建立完善社區回收為基礎的新型回收網路,開辦各類廢舊物資交易市場,吸納和組織包括個體經營戶在內的從業人員進入交易市場開展合法經營,形成廢舊物資產生、回收、利用良性聯動發展的產業鏈。全面推進生活垃圾的分類收集和分類處置。倡導綠色消費,鼓勵節約使用生活用品,少用一次性物品。推進建立回收、交投、分揀和加工利用的廢品回收利用網路,推進生活垃圾生物轉化、能源轉化利用,提升無害化水平。依法加強對報廢汽車回收拆解行業的管理,切實解決報廢汽車拆解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和《清潔生產審核辦法》,加強煤炭、建材、電力、輕工、化工、冶金等高資源消耗行業清潔生產實施的監督,做好清潔生產的示範推廣,對使用有毒、有害原料進行生產或者在生產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對重點污染企業實行社會公示制度。建立清潔生產信息系統和技術諮詢服務體系,在全省培育100家清潔生產示範企業。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倡導綠色消費,率先實施政府機關綠色辦公和綠色採購。在全省工業企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產,落實清潔生產審核制度和公開監督制度。建立全省清潔生產審核網路,對清潔生產審核實施驗收發證和獎懲制度。積極開展ISO14001認證。篩選、開發和推廣一批清潔生產工藝技術。通過大力推行清潔生產,進行源頭控制,科學調整原料結構,積極利用再生資源,加大技術創新,達到資源和能源的最佳利用,充分展示清潔生產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
(七)紮實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工作。徹底轉變傳統的、落後的、資源消耗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按照“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經濟理念,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合理布局農業生產,調整最佳化農林牧漁業結構,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循環型農業、綠色農業和標準化農業,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資源,提高利用效率,努力建設節約型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把農業結構調整與水資源利用方式轉變結合起來,堅持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並重,因地、因作物制宜地推廣多種形式的旱作節水技術和配套措施,改革耕作制度,推廣耐旱作物品種、旱作栽培,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以節水、節藥(農藥、獸藥)、節肥、節種、節能、節飼料為重點,大力開展節本增效活動,努力提高農業生產資料利用效率。加大以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為重點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力度。擴大秸稈傳統利用渠道,引進開發秸稈利用新技術,多渠道加快利用步伐,提高利用效益。改進秸稈直接還田技術,降低還田成本,大幅度增加還田面積。加快調整畜禽養殖結構,擴大食草動物養殖,增加秸稈過腹還田利用量。提高秸稈養殖食用菌的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擴大食用菌養殖規模。大力推廣秸稈生產有機肥、秸稈“生物反應堆”、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新技術。採取激勵措施,鼓勵農民積極回收農地膜,提高回收利用率。以農村沼氣為重點,加大農村可再生能源建設力度。加快實施農村戶用沼氣建設,以沂蒙山區等適宜地區為重點,建設一批“一池三改”(即建設一個沼氣池,同時配套改廚、改圈、改廁)示範縣,帶動和擴大全省農村戶用沼氣。採取優惠政策,鼓勵大中型養殖場、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採用沼氣技術,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開展糞便、污水無害化、資源化利用,開發新能源,發展循環型農業。
(八)加快發展環保產業,突破循環經濟關鍵連結技術。一是抓好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中的關鍵連結技術研究。研究重點是:作物秸桿生物質的綜合利用技術,農業廢資源的氣化與發電技術,農業循環經濟節點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農林牧漁加工廢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技術研究與示範,有機食品管理體系研究與示範。
二是抓好工業循環經濟模式中的關鍵連結技術研究。研究重點是:煤、煤化工的資源利用技術和煤轉化為氣、油的技術,石油化工業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研究,礦產與冶金業中清潔選洗和加工技術研究,植葦(林)-造紙-廢水治理-再植葦(林)的循環經濟模式關鍵節點技術研究,清潔燃煤技術、電廠脫硫、電力“三廢”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究,醫藥行業尤其是生物製藥的清潔生產技術與工藝研究,機械與裝備製造業清潔生產技術與工藝研究,無尾礦及少尾礦的循環與綜合利用研究,化工生產工業廢渣循環與綜合利用研究,各行業間循環產業連結的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
三是抓好服務業循環經濟模式中的關鍵連結技術研究。研究重點是:現代物流循環技術研究與開發,餐飲娛樂業廢物資源化技術研究與開發,包裝生命周期清潔工藝的技術開發與研究,產品消費後最終無害化、資源化技術研究與開發,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模式研究與示範,山東服務業特色循環經濟模式研究與示範,服務業循環經濟模式構建的節點技術研究。
二、工作重點
(一)培育一批循環經濟型城市、園區和企業。爭取用3年時間,培育10個循環經濟型城市、20個循環經濟型園區、300家循環經濟型企業(名單附後)。
通過培育循環經濟型城市,提出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和完善再生資源回收網路,明確回收處理技術路線,提出再生資源循環利用模式;探索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管理體系、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
通過培育循環經濟型園區,充分發揮園區內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圍繞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發展相關產業,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探索在充分考慮資源條件、產業布局、市場需求以及經濟和環境成本的前提下,提出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產業園區的思路,並對進入園區的企業提出土地、能源、水等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綜合控制要求,探索園區集約用地、集中供熱和廢物集中處理方式。
在冶金、有色金屬、煤炭、電力、化工、建材、輕工、黃金等重點行業和再生資源領域,培育循環經濟型企業。通過這些企業的工作,提出重點行業和再生資源領域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關鍵技術領域、重點投資領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提出各行業與相關產業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連結模式,研究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的政策措施。企業的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單位產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單位面積土地產出率和廢物循環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廢物產生和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逐步建立起企業自覺發展循環經濟的長效機制。
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型城市、園區、企業要抓緊工作,先行一步,制定和實施好發展循環經濟工作方案,力爭成為循環經濟工作樣板。其他城市、園區、企業也要積極學習借鑑省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實際,儘快制定與自身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發展循環經濟工作方案,做到有目標、有重點、有配套政策措施,認真做好組織實施。省有關部門要落實並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推動全省循環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
(二)研究探索十個重點行業的循環經濟模式。1.鋼鐵:以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的“鋼鐵廢物資源化管理、閉路循環利用”,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廢水零排放”,青島鋼鐵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高爐煤氣、工業用水、固廢和餘熱四個閉路循環”等企業為試點,開展鋼鐵行業節能、節水、廢物回收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研發,探索構建鋼鐵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電力:以山東黃島發電廠的“清潔生產、脫硫除塵、變廢為寶”和“廢水對外零排放、粉煤灰綜合利用率100%”,山東里能集團有限公司的“煤電聯營、資源循環利用”,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的“綠色技術回收粉煤灰”等企業為試點,開展電力行業資源綜合利用工程、脫硫除塵等污染防治工程的建設,探索構建電力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3.化工:以山東海化集團有限公司的“‘一水六用’的綠色生態產業集群”,山東魯北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的“磷氨硫酸水泥聯產、海水‘一水多用’和鹽鹼電聯產三條產業鏈有機整合的生態工業共生體系”,煙臺萬華合成革集團有限公司的“內部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與外部參與大循環相結合”,山東東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綠色製冷劑開發”,以及山東濱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化集團青島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為試點,實施化工行業的生態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探索構建化工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4.煤炭:以新汶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煤炭生產為主,煤、電、化、建四位一體大產業集群”,兗礦集團有限公司的“煤化工”,以及棗莊礦業集團、淄博礦業集團、肥城礦業集團、龍口礦業集團等企業為試點,探索構建煤炭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5.造紙:以山東泉林紙業有限公司的“林漿紙一體化和水資源回收利用”,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廢物零排放”,以及華泰集團有限公司、山東貴和紙業有限公司、山東亞太森博漿紙有限公司、山東晨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照東方紙業集團有限公司、棗莊華潤紙業有限公司等企業為試點,建設造紙行業廢水零排放技術創新基地,切實解決造紙廢水的環境污染問題,探索構建造紙行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6.黃金:以山東國大黃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複雜含金礦中提取金、銀、硫、銅、砷、鐵紅等物質”,山東黃金礦業股份公司新城金礦的“工業、生活污水零排放”,蓬萊市黃金(集團)總公司的“氰化尾渣回收利用”等企業為試點,探索構建黃金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7.釀造:以青島啤酒集團各家子公司發展循環經濟,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副產品全部回收資源化利用為示範,以及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趵突泉釀酒有限公司、山東景芝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為試點,探索構建釀造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8.建材:以山東山水水泥集團有限公司、泰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沂州水泥集團總公司、德州晶華集團有限公司、章丘華明水泥有限公司、山東榴園新型水泥發展有限公司、山東寶山生態建材有限公司、菏澤魯宏水泥有限公司、山東藍星玻璃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為試點,探索構建建材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9.有色金屬:以山東鋁業公司的“利用赤泥提煉稀有金屬鎵和生產多種新型建材以及廢催化劑綜合治理”,山東信發鋁電集團“熱電聯產、鋁電聯營、綜合開發、可持續發展”等企業為試點,引導有色金屬行業延伸產業鏈,增加產業附加值,探索構建有色金屬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10.輕工:以山東鳳祥集團的“副產品深加工”,山東西王集團有限公司的“以原料、產品、水資源和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四大循環系統促進玉米深加工”,山東金沂蒙集團有限公司、菱花集團股份公司等企業為試點,探索構建輕工行業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三)實施循環經濟十大工程。在全省範圍內,圍繞實施十大循環經濟工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一批循環經濟重點建設項目,把循環經濟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1.節能工程。以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紡織等高耗能行業為重點,運用節電、節煤、節油、能量系統最佳化、餘熱余能回收利用等技術實施一批節能技術改造項目。
2.節水工程。以電力、造紙、冶金、化工、紡織(絲綢)等高耗水行業為重點,實施一批工業節水技術改造項目。積極開展城市中水利用和節水型器具推廣套用工程,加快節水增效示範區和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工程建設。
3.資源綜合利用工程。以綜合利用共生、伴生礦產資源、工業“三廢”、城鎮生活垃圾、廢舊再生資源、農林水產廢棄物為重點,實施一批重大資源綜合利用項目。
4.清潔生產工程。實施重點流域和重點工業污染企業的清潔生產審核,在全省實施一批示範項目,公布一批示範企業,推進清潔生產開展。
5.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地熱資源開發利用、沿海地區風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項目。
6.生態農業建設工程。主要包括生態農業縣建設項目,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項目,生物農藥、高產肥料等無公害投入開發及示範項目,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項目。
7.農村能源建設工程。開展以秸稈氣化、秸稈發電、沼氣、太陽能為重點的農村能源建設工程。
8.節約型小區建設。推廣節能建築設計、雙線供水管網設計、節能建築材料、節水器具、太陽能利用器具,建設城市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集雨工程。
9.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再製造。充分發揮復強動力等企業再製造的技術優勢,抓住國家確定我省為再製造試點省的機遇,研究建立我省機電產品再製造的循環產業鏈,並爭取國家政策上的突破。
10.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在居民集中地區建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系統和廢舊金屬、廢塑膠、廢舊家電、廢舊電子產品、廢紙等回收系統,形成分散回收、集中處理利用的再生資源網路體系。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
二、加快建立起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體系和規劃標準體系
…………。
三、加大政府政策推動力度
…………。
 四、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力度
…………。
 五、搞好宣傳培訓,增強全社會發展循環經濟的自覺性
…………。
附屬檔案:重點培育的循環經濟型城市、園區和企業名單(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