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

《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堪稱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川之美
  • 作品別名:《答謝中書書》
  • 創作年代:南朝南齊南梁
  • 作品出處:《全上古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 文學體裁:駢文
  • 作者:陶弘景
標題,原文,譯文,全文翻譯,單句翻譯,注釋,作者介紹,寫作背景,閱讀賞析,試題答案,手法,

標題

題目為編者所加。
謝中書:指謝征,作者的友人。中書:官職名。後一個"書"指書信,這段文字是原信的一部分。選自《全上古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
山川之美

原文

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全文翻譯

山川的美麗,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共同欣賞讚嘆的啊!山峰聳入雲端,溪流清澈見底。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薄霧將要消散,猿猴、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置身於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單句翻譯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山水的美麗,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共同讚嘆的話題。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清澈的河流歷歷見底。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兩岸邊的石壁,被太陽照得反射出各種顏色互相輝映。
青林翠竹,四時俱備。——青色的樹林和翠綠的竹林,四個季節都具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晨曦的霧將要消散,猿猴鳥雀不斷地鳴叫,聲音此起彼伏。
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傍晚的夕陽即將要落下,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著從水中躍起。
實是欲界之仙都。——這實在是人間的仙境。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康樂公以來,不再有能欣賞這美麗山川奇妙景色中的人了。

注釋

  1. 本文節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原文題為《答謝中書書》。本文為節選,題目為編者所加。謝中書:指謝征,作者的友人。中書:官職名。這段文字是原信的一部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南朝齊、梁時期思想家、書畫家,醫學家,丹陽秣陵(現江蘇南京)人,人稱山中宰相。有《華陽陶隱居集》。
2.交輝:交相輝映。
3.四時:四季。
4.歇:消散。
5.頹:墜落。
6.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7.欲界:佛家語。即指人世間。
8.曉:清晨
9.仙都:神仙生活於其中的美好世界。
10.康樂:南朝宋代詩人謝靈運,封康樂公,山水詩派創始人。因世襲康樂公,世稱康樂。
11.與(yù):參與,這裡指欣賞。
12.俱:全,都。
13.躍:跳躍。
14.競:爭相
15復:再。
古今異義①四時俱備(時 古義:季節 今義:時間)
②曉霧將歇(歇 古義:消散 今義:休息)
夕日欲頹(頹 古義:墜落 今義:消沉,委靡)
④古來共談(談:古義:稱讚 今義:談論)
一詞多義夕日頹(將要)  實是界之仙都(欲界,指人間)
詞類活用五色交輝 (輝,名詞用作動詞,輝映 交 :交相)

作者介紹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卒謚貞白先生。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也是著名的醫學家、思想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生於南朝宋孝武帝建三年(公元456年),死於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活了八十一歲,經歷了南朝的宋、齊、梁三個朝代。曾任仕齊拜左衛殿中將軍。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志養生。十五歲著《尋山志》。不足二十,作諸王侍讀。雖在公門,不善交際,專心讀書。三十六歲辭官隱居。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後拜左衛殿中將軍。三十六歲梁代齊而立,隱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早年便與陶弘景認識,稱帝之後,想讓其出山為官,輔佐朝政。陶於是畫了一張畫,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一見,便知其意,雖不為官,但書信不斷,人稱“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另著有《真誥》、《真靈位業圖》、《陶氏效驗方》、《補闕肘後百一方》、《陶隱居本草》、《藥總訣》等。
作者陶弘景作者陶弘景

寫作背景

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做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接下來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淨,用筆洗鍊,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餘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這十句作者擇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組合,使讀者對山川景物產生完整、統一的印象。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實欲界之仙都”,這裡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王國維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即自然萬物的勃勃生機,通過高低、遠近、動靜的變化,視覺、聽覺的立體感受,來傳達自己與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悅,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文章開頭寫道“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愉悅,“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如下三方面。優美的意境。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再現它,激起讀者審美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本文作者從如下幾方面濡墨染彩、熔裁營構,使文章清幽雋雅,像詩一般優美動人。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有山無水則無趣,有水無山又乏味。山水相伴相映,則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裡是“高峰入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入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山青水綠固然清幽雅靜,但色調單一卻使人感到冷寂。這裡“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還有“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其三,晨昏變化之美。前面寫了四時俱備的常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作者觀察極細,筆致極纖,把握了事物特徵,描摹山水情態,使人目隨筆轉,情偕意遷,晨景熱烈歡躍,暮象清靜幽寂,給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其四,動靜相襯之美。客觀景物不會單調劃一,散文寫法也切忌呆板凝滯。作者很注意動與靜的變幻與配搭。一是形體的動與靜:高峰為靜,流水為動;二是光色的動與靜: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三是聲響的動與靜: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以上各種景物,交相作用,互為影響,構成了一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軸。縝密的結構。本文雖屬小品,可是作者仍精心結撰,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共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 “曉”與“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結構得如此經緯分明,脈絡貫通,十分難得。凝練的語言。這篇小品語言極富特色,言簡意賅,無一句之虛,無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給人以印象,再以“入雲”給人以具象。同樣,先以“清流”使人初感,“見底”則給人以實感。“五色交輝”“猿鳥亂鳴”“沉鱗競躍”,“交”“亂”“競”幾個副詞的運用,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本文以四言句為主,很是整飭,最後以長句收束,猶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答謝中書書》反映了作者陶弘景娛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時,因政局動盪,矛盾尖銳,不少文人往往遁跡山林,從自然美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因而他們在書信中常常描山畫水,表明自己所好,並作為對友人的安慰,如吳均的《與顧章書》《與朱元思書》,都屬此類。這類作品雖沒有表現積極進步的政治觀點,但卻以其高超的藝術筆力,創作了具有相當美學價值的精品,具有較高的鑑賞意義。
答謝中書書答謝中書書

閱讀賞析

這篇《山川之美》是南朝陶弘景晚年在幽棲山林時寫給中書的一書短札。它以動襯靜。原題的《答謝中書書》全文只有68個字,他用了簡潔的語言,以山川之昏曉、四時之變化,描摹出南方水木之華,文辭清新雋永,語言精煉生動,寫景寄情,神氣飛越,音調鏗鏘,節奏鮮明,既有詩的冥想,又有畫的的色彩和音樂的節奏,宛如一幅清麗的山水畫卷。
文章開始,作者用人們對山水的態度寫到“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接著“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這一句是概括描寫,作者緊緊地抓住江南景物的特點:高山、流雲、溪水、青林、翠竹……用白描的手法,稍加點染,便組成一幅江南山川的秀美圖。
清晨,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更突出了清晨時的靜。使得猿鳥的鳴叫更顯嘹亮。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清晨,曉霧將歇,猿鳥亂鳴更突出了清晨時的靜。使得猿鳥的鳴叫更顯嘹亮。作者選擇了連個極具畫面感的鏡頭:曉霧、夕日,來描摹、渲染。
黃昏、夕陽,又是另一幅山水佳景。落日餘暉撲救大地、淙淙的溪流碧波蕩漾;光和影巧妙地柔和在一起,分不清哪是光下的水,哪是水中的光;調皮的錦鱗不時地在水底覓食、嬉戲。它們時而跳出水面,攪動陣陣漣漪,圈圈蕩漾在遠遠地岸邊。獨處如此,美景之中,自覺不自覺的融入了美麗的大自然。享受美的同時,我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一個疑問:傳說中的人間仙境莫非在此?不然的話,為何這般清幽、脫俗,不帶一絲的人間煙火。語言鮮明、質樸、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
整篇文章,有山水竹林、曉霧夕陽、猿鳥錦磷……有比喻,有誇張、擬人,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反面描寫,說不完的情趣、道不完生機盎然。本文讀來凡心皆無,身在物外,心清神明!最後一句寫出對作者的淒涼心而感嘆。
相關連結:
①本文節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粱文》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83年版。原文題為《答謝中書書》。本文為節選,題目為編者所加。謝中書,指謝征,作者的友人。中書,官職名。後一個“書”指書信,這段文字是原信的一部分。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齊梁時道思想家、醫學家,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有《華陽陶隱居集》

試題答案

一、解釋下列詞語: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 歇:消散。 亂:此起彼伏。
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欲:將要。 頹:墜落。沉鱗:潛游水中的魚。
競躍:競相跳躍。 鱗:魚。
3、實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人世間。
4、未復有能與奇者 與:參與,這裡指欣賞。
5、古來共談 談:欣賞,談論,讚賞
6、五色交輝交輝:交相輝映。
二、翻譯句子:
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
(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奇者。
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置身於到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三、關鍵問題:
1、中心思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本文通過對山河美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也表達了歸隱林泉的志趣。
2、首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在全文中起到什麼作用?
總領全文
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奇者” 一句的作用、言外之意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用:使文章的語言在整齊之中有疏散之美。
言外之意:自從康樂公謝靈運以來,只有我才能欣賞到這種奇景。這句話既表達了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自己能欣賞到美景的得意之情。
4、用文中的語言回答問題:
(1)、表現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2)、表現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3)、表現了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手法

這首詩主要是寫春山夜靜。花落、月出,都是動景,鳥鳴則寫出了聲音,詩人用以動襯靜、以聲寫靜的手法,更突出了山的幽靜。也有借景抒情的味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