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

陶弘景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時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號華陽隱居(自號華陽隱居)。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經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集》等。

基本介紹

  • 本名:陶弘景
  • 別稱:華陽隱居、山中宰相
  • 字號:字 通明
  • 所處時代:南北朝(南朝齊梁時期)
  • 出生地: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
  • 出生時間:公元456年
  • 去世時間:公元536年
  • 主要成就:編著成《本草經集注》《本際經(道性品) 》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臨床套用,化學方面,煉丹方面,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後世影響,

人物簡介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卒後溢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鎮江一帶)人。陶氏生活於南朝,歷經宋、齊、梁三朝,是當時一個有相當有影響的人物,博物學家,對本草學貢獻尤大。
陶弘景的一生,跨宋、齊、梁三代,經歷可謂複雜。雖然梁武帝對其恩遇有加,《南史》也有“山中宰相”之譽。但在南梁時期,舉國崇佛的大環境下,陶弘景作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迫於壓力出走遠遊。最後以道教上清派宗師的身份,前往鄮縣禮阿育王塔,自誓受戒,佛道兼修。正是如此才避免了如寇謙之的新天師道一世而亡的下場。
後人皆將此事視作齊梁佛道交融的例證來宣講,卻從未分析陶弘景禮佛的真實原因。陶弘景此舉,實非出於自願,而是為維護茅山道眾的生存不得已而為之陶弘景有悼好友沈約詩云:“我有數行淚,不落十餘年,今日為君盡,並灑秋風前。”
陶弘景被迫受戒後,假借悼念沈約之實,訴說自己痛苦之心境。蘇東坡所感慨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實古今皆然,博大如陶弘景者也概莫能外。陶弘景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共載藥物730種,並首創沿用至今的藥物分類方法,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實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原書已佚,現在敦煌發現殘本)其內容為歷代本草書籍收載,得以流傳。

主要經歷

史稱陶弘景幼有異操,年四五歲乃好書,“恆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九歲開始讀《禮記》、《尚書》、《周易》、《春秋》、《孝經》、《毛詩》、《論語》等儒家經典,頗以屬文為意。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生之志”。及長,“神儀明秀,朗眉疏目”,“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十五歲作《尋山志》,傾慕隱逸生活。十七歲以才學聞名,與江斅、褚炫、劉俁合稱升明四友。
宋升明元年(477年)二十二歲時,領軍將軍蕭道成(即齊高帝)發動兵變,除宋後廢帝劉昱,控制朝政,後二年代宋稱帝,建南齊王朝。齊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在位時(477—493),陶弘景曾先後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的書記職務。由於官場的傾軋,仕途不利,三十六歲時,仍任六品文官“奉朝請”,心甚怏怏。
遂於齊永明十年(492),上表辭官,掛朝服於神武門,退隱江蘇句容句曲山(茅山),不與世交。梁武帝蕭衍即位(502)後,屢請不出。但念其舊功,“恩禮愈篤,書問不絕”。天監三年(504),遣人送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物,以供煉丹之用。天監十三年,敕於茅山為之建朱陽館以居之。天監十五年又為其建太清玄壇,“以均明法教”。且“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之山中宰相”。隱居茅山達四十五年之久,享年八十一歲。梁武帝詔贈中散大夫,謚貞白先生。
據記載,陶弘景於永明(483—493年)初,曾師事孫游岳。
永明十年(492年)正式歸隱茅山後,便著手整理弘揚上清經法,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歷算、地理方物、醫藥養生、金丹冶煉諸方面也都有所著述,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如此看來,

著作

據統計,全部作品達七八十種。惜多亡佚。至今尚存者有《真誥》、《太玄真一本際經·道性品》、《真靈位業圖》、《登真隱訣》、《肘後百一方》、《本草經集注》、《陶隱居本草》、《藥總訣》、《導引養生圖》、《養性延命錄》、《合丹藥諸法節度》、《集金丹黃白方》、《太清諸丹集要》;以及《天文星算》、《帝代年曆》、《華陽陶隱居集》等;他還編訂了道教的神仙譜系。
陶弘景編訂的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

學術內容

陶弘景在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學、文學藝術、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而以對於藥物學的貢獻為最大,這道家又與煉丹有關。

臨床套用

化學方面

陶弘景對化學的貢獻之一是記載了硝酸鉀的火焰分析法:“先時有人得一種物,其色理與朴硝大同小異,朏朏如握雪不冰。強燒之,紫青煙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雲是真消石也。”所謂“紫青煙起”是鉀鹽所特有的性質。陶弘景這一記載,是世界化學史上鉀鹽鑑定的最早記錄。

煉丹方面

陶弘景曾長期從事煉丹實驗。梁武帝送給他黃金、硃砂、曾青、雄黃等原料,讓他煉丹。他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許多化學知識,例如﹕汞可與某些金屬形成汞齊,汞齊可以鍍物。指出水銀“能消化金、銀成泥,人以鍍物是也”。胡粉(鹼式碳酸鉛)和黃丹(四氧化三鉛)不是天然產物,而是由鉛製得。指出﹕胡粉是“化鉛所作”﹔黃丹是“熬鉛所作”。
據《太平府志》載,陶弘景“上表辭歸,築館句曲,號華陽隱居,營別室於橫山(今安徽省當塗縣新市鎮境內),作讀書處”。梁武帝蕭衍即位後,屢請不出,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往以諮詢,人稱“山中宰相”。他撰寫了大量重要的道教著作,並對天文地理、養生、煉丹等諸方面也有所著述。作品七八十種,尚有《真誥》、《本草經集注》、《導引養生圖》、《天文星算》、《華陽陶隱居集》等著作及部分詩文存世。
道教另外的一個修煉方法是外丹術,外丹術就是用爐鼎燒煉礦物類藥物,企圖煉製出令人長生不死之仙丹的一種實驗活動,屬早期道教中影響最大的、用以追求成仙的方法。較早的煉丹活動是企圖得到黃金之類的性質穩定、不易朽壞之物,並希望通過服食之而達長生不朽。後來道教認為,“道”生萬物有著特定的程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人們只要能夠在丹爐中濃縮地再現這個過程,依“道”之造化規律來運用“火候”燒煉藥物,令這些藥物逆宇宙生成之程式而返回它們從“道”生來時的狀態,然後服食之,便可令人長生不死,是即所謂“奪天地造化之功,盜四時生成之物”。
道家在探索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性質不穩而比較容易發生變化的物質(如水銀和鉛粉等),卻不能真正認識這些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所呈現的化學反應,而是以為一種物質在特定條件下變化為另一種物質,象徵著它從宇宙生化程式的一個階段返回了另一個階段,並以為其經過多次“還煉”之後即可回復至“道”的狀態,而人若服用了這種經過還煉的丹藥(如“九轉還丹”)之後,即可隨之回復至“道”的境界,永存不滅。
六朝時期,道教多以為服食外丹乃是成仙的唯一途徑,如晉代葛洪說:“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藥及修小術者,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唐末五代以後,外丹術由於所成丹藥多具有毒性而常常令服用者中毒身亡,故開始逐漸衰落而終被內丹術取代。

軼事典故

辭官歸隱
弘景博學多識,讀書逾萬卷,於六經諸子史傳無所不通。17歲時便與江學文、褚炫、劉俊等為宋朝外明四友。齊高祖作相時,引為諸王侍讀,除奉朝請,朝儀大事多取決於他。然他雖身在朱門,卻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閱(讀書)為務,晝夜研讀繕寫符圖經集,於養生服食諸道,漸至通幽探微。如此積年累月,漸覺徹悟,遂萌隱居修行之志。於齊永明十年壬申決意出行歸隱。起初他並未上表齊武帝辭行,不告而別,掛朝服於神武門鹿市,徑出東亭而行。而後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乃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深知其志,對他說:“皇上治事甚嚴,不準許臣屬作離奇之事,你這樣不辭而別,恐有忤旨,若皇上怪罪下來,反而達不到你的目的。”
弘景默思良久,答曰:“我本意欲遂夙願而已,非為名利,你所說的確有道理,應向皇上直言為是。”於是弘景上表陳誠,以表自己解官歸隱之意。表中大意是,我聽說無論堯帝之時,還是漢朝都有養生的風氣。我為官已久,哪能留戀榮華富貴,所學也不是為了利祿。因此常想回歸大自然,過田園生活,領略自然之美。我這就要離開宮庭了,臨行之際,不勝眷戀,只好上表以明我心。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准了弘景的要求,而且給予賞賜,賜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敕: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對他的養生修道之事給予大力支持。
於是弘景出行入山,臨行公卿相送於徵虜亭,供帳甚盛,車馬克道,人們都說是宋齊以來所未有之盛事,朝野均榮。弘景一行來到勾容的勾曲山停了下來,便於山中建館。弘景說此山是金壇洞容,周圍百五十里,名華陽之天,漢時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弘景於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隱居。故人稱他為陶隱居。自此,弘景開始了他的長達四十餘年的隱居修行生活。弘景歸隱之後,有沈約為當時的東陽郡守,因為敬佩他的志向與節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他都婉言謝絕。
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後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並賜以鹿皮巾,後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並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諮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人物評價

陶氏為世醫出身,祖父及父親皆習醫術,且有武功。他自幼聰慧,約十歲時即讀葛洪《神仙傳》,深受影響,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並遍歷諸有名大山,訪求仙藥。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則他時梁武帝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時人對他有“山中宰相”的稱號。
就醫學而言,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餘家之多,但無統一標準,特別古本草由失效年代欠遠,內容散亂,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臨床運用頗為不便,他擔負起“苞綜諸經,研括煩省”的重任,將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並進而把兩者合而為一,加上個人在這方面的心得體會,著成《本草經集注》,共收藥物730種。成為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該書的主要特點是開創了使我國本草學成為一門包羅萬象的博物學。他還創立了一些具有獨創性的發明,例如創立按藥物治療性質分類的“諸病通用藥”分類法,在體例上,又開創本草著作分總論、分論敘述的先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他又套用朱書、墨書的方法來區別《本經》和《別錄》的原文的方法等。他在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陶弘景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在當時的條件下,他敢於提出新的本草分類法,而不囿於原來那種三品分類法。他本人原來是個道教徒,但他卻能從實際出發,打破三品分類法,足以證明他在科學道路上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有著“一事不知,深以為恥”的探索精神,這又是他在科學上得以有所成就的動力。如他多次親驗細腰蜂(即嬴)的蜂窠,終於得出正確的結論,認為《詩經》的說法“斯為謬矣,選詩者未審,而夫子何為因其僻也?聖人有缺,多皆類此。”直率地批評古聖人的謬誤。

後世影響

陶弘景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推崇葛洪的著作,其經歷也和葛洪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草經集注》在中國醫藥學發展過程中寫下了重要的一頁,諸多創新與發展是勤勞聰敏、博學廣識的先賢在中醫藥學方面的重大貢獻,也成了我們學習、借鑑和研究的珍貴資料。他就用“黑”字寫,有的就用“紅”字寫。所以,後人有“本草赤字”。
“本草黑字”之稱。陶弘景一生愛松,尤其喜歡聽松濤。他聞松濤聲如聞仙樂,有時僅一人進深山,專去山野谷壑聽松濤,人們因而稱他為“仙人”。陶弘景繼承老莊哲理和葛洪的仙學思想,揉合進儒家、佛教觀念,主張道、儒、釋三教合流,並進一步整理道教經書,對道教頗有貢獻。
陶弘景一生執迷道教的“神仙之術”,固不足取,然而陶弘景知識淵博,精通天文曆法、山川地理、醫術藥物、棋琴書畫乃至陰陽五行,在藥物、治煉、天文、地理、生物、數學等古代科技多個方面都有一定貢獻。
陶弘景為尋仙訪藥,常漫遊於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靜的美景之處,陶弘景便坐臥其間,吟詩作賦,作有許多優美詩文。南朝時,散文有了長足的發展,內容上出現了敘事、言情或寄情山水的文章,形式上則出現追求對偶、排比、用典,講究辭藻華麗和聲律求工的駢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