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水牛

山地水牛

山地水牛(學名:Bubalus quarlesi):是水牛中體形最小的種類,也稱倭水牛。體長150厘米,肩高70厘米,尾長24厘米;體重150-290千克,全身為棕黑色。山地水牛雌雄都有角,圓錐形的角向後彎曲。角長15-20厘米,表面光滑,沒有棱紋。

生活在高海拔的寧靜山林中。除了生育季節外,山地水牛喜歡獨居或成對生活,而不結群。但在繁殖期會集群活動。最活躍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性喜水,喜歡到泥潭打滾,藉以散熱和防止昆蟲的叮咬。主要食物是草、葉子和水生植物。其他時間則花費在休息和反芻上。

最活躍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性喜水,喜歡到泥潭打滾,藉以散熱和防止昆蟲的叮咬。在早上和傍晚進食,主要食物是草、葉子和水生植物。其他時間則花費在休息和反芻上。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山地水牛是水牛中體形最小的種類,也稱倭水牛。體長150厘米,肩高70厘米,尾長24厘米;體重150-290千克,全身為棕黑色。山地水牛雌雄都有角,圓錐形的角向後彎曲。角長15-20厘米,表面光滑,沒有棱紋。即使發育成熟,倭水牛的肩高一般也不會超過一米。
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於奔跑;門牙和犬齒均退化,但下門牙保留,下犬齒門齒化,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於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後表面形成複雜的齒紋,適於吃草;胃4室,反芻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額骨的突起衍生出來形成的對稱骨枝,不分叉,內部空心,外被可脫落的角質套(角鞘),套在骨質的角心上(骨心),並且隨著骨心的生長而擴大;角上無神經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後,不能再生長;一般長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長,且不更換角鞘。

生活習性

山地水牛生活在高海拔的寧靜山林中。除了生育季節外,山地水牛喜歡獨居或成對生活,而不結群。但在繁殖期會集群活動。最活躍的時間是早晨和傍晚,性喜水,喜歡到泥潭打滾,藉以散熱和防止昆蟲的叮咬。在早上和傍晚進食,主要食物是草、葉子和水生植物。其他時間則花費在休息和反芻上。
感官敏銳、嗅覺發達,有人認為嗅覺在馴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皮厚,被毛短而稀疏。汗腺不發達,約僅為黃牛的1/6,因而熱的調節機能差。山地水牛沒有確定的生育季節,懷孕期為275-315天,每胎產1崽,6-9個月斷奶。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

保護級別

該物種受印尼法律嚴格保護,嚴禁狩獵,預防的重點場所棲息地喪失,完整的基因研究,以更好地確定這一物種的分類,以及確定剩餘種群的狀態。採用執法與教育相結合,以減少捕獵壓力。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