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門軍鎮

屯門軍鎮

屯門軍鎮是中國唐朝政府於現時香港西部及深圳西部一帶所設的軍鎮,也是屯門的名稱由來,1899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廢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屯門軍鎮
  • 屬性:軍鎮
  • 地址香港西部及深圳西部
  • 時間唐朝
背景,沿革,

背景

唐朝開始,中國與外地的海上貿易日漸發達,對象包括波斯、阿剌伯、印度中南半島南洋群島等地,獲譽為海上絲綢之路。而屯門地區扼珠江口外交通要衝,外地船隻會先經屯門地區,然後北上廣州進行貿易。船隻一般會在每年5月至8月乘西南季候風抵達屯門地區,等候通知後方可進入廣州;交易完成後則在屯門地區等待10月之後的東北季候風才離開。
由於當時屯門地區的著名,“屯門”一詞也可見於當時的文學作品。《新唐書》曾引用唐朝地理學賈耽撰《古今郡縣道四夷述》之‘廣州通海夷道’條:‘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韓愈在《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六中寫道:‘屯門雲雖高,亦映波濤沒’。劉禹錫在《踏浪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回飆,滄波不歸成踏潮’。目前尚未有史料證實韓、劉兩位到過屯門。屯門的景色出現在他們的詩作中已說明由於海上交通便利,該地在唐朝已經聞名。

沿革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屯門軍鎮設立,隸屬嶺南道-廣州府,轄管地域為南海郡寶安縣至德二年(757年)起改名為東莞縣),即包括今東莞、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帶,指揮部位於今深圳南頭城。屯門一名乃有“屯兵之門”之意。軍鎮內除了有設施外,還駐有2,000名士兵,以保護海上貿易。天寶二年(743年),浙江海賊吳令光溫州作亂,當時南海郡守劉巨麟便從屯門軍鎮調兵平亂。
及至五代十國時期,屯門一帶為南漢政權的領土,改屯門軍鎮為“靖海都巡”,並增建軍寨。宋朝時該地則設“屯門砦”,仍設定營壘派兵駐守;元朝則於該區設定“屯門巡檢司”;明朝再改置為“東莞守御千戶所”,該地則稱為“屯門海澳”,正德十六年(1521年)曾與佛朗機爆發屯門海戰。到了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置“屯門墩台”,二十一年(1682年)改設“屯門寨”,乾隆年間則改為“屯門”,直至1899年新界租借予英國後廢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