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四平戲

屏南四平戲

屏南四平戲是福建省寧德市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屏南位於福建東北部,隸屬寧德市。屏南四平戲,又稱為“庶民戲”、“閩北四平戲”,現存於該縣的龍潭村。由當地陳姓家族自明末開始世代傳承,譜系可考。其淵源於明代“稍變七陽”的四平腔,戲曲界稱其為“中國四平戲活化石”和“明代四平腔的遺響”。四平戲自明後時傳入屏南以來,至今已傳 15 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屏南四平戲
  • 特徵:用土官話演唱
  • 時間:農曆二月初九
  • 別稱:庶民戲
戲曲簡介,藝術特色,歷史沿革,戲曲由來,唱腔特點,關於政和四平戲,由來,唱腔特點,

戲曲簡介

藝術特色

屏南四平戲一直保持唱白皆用“土官話”的傳統,前自乾唱,後白領幫腔的高腔傳統,唱腔結構形式屬曲牌體,常聯綴演唱,旋律高亢激越,樸實流暢,間以滾唱、滾白、曲詞通俗、行腔自由,發聲以本嗓為主,假嗓交替,一唱眾和。同時還保持著大量宋元雜劇的表演體制。

歷史沿革

屏南四平戲保存原始的弋陽高腔特色,古樸傳統的南戲表演風格,文本與表演的雅俗組合特徵以及與宗教民俗關係密切之等顯著特徵。以前我國戲劇界專家均認為四平腔已在我國絕種消失,並被寫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想不到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卻意外在屏南縣被發現,一時轟動全國戲劇界,被視為四平腔的活文物。尤其是至今仍保存大批宋代南戲與明清傳奇劇目的清代手抄古本。此外四平戲由於“錯用鄉語”以及隨意性、即興式“插科打諢”表演保存了大量民間口頭文學與科諢動作以及研究古音韻發聲、古聲腔唱法以及武打套路等都是極為難得活資料。

戲曲由來

楊源是福建省政和縣的一個偏遠山村。每到農曆二月初九這天,村里總要在祭祖之後,上演三天的四平戲。這戲雖說在全國談不上獨一無二,但在其他地方確為罕見。
四平戲是由明代中葉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嘉靖年間盛行於徽州(即現今的安徽歙縣)一帶。明末清初,四平戲隨商人、官員等傳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長樂、漳州、南靖等地。清中葉後,四平腔為徽調、婺劇等所吸收,成為常用腔調之一。而作為一個曾經獨立的劇種,四平戲漸漸消失了,戲曲史的專家們也都認為它不復存在了。然而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人們卻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處,聽到了四平戲的那高昂粗獷、詼諧風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戲台上,年復一年地上演著代代相傳的劇目,甚是驚喜,把它稱之為"中國戲曲的活文物"。
四平戲是如何傳入政和的,老人也記不清祖上是怎么說的了。只知道這裡上演四平戲與他們的祖先張瑾有關,只知道他們的師傅是一位早歿的12歲少年張香國。張瑾排行第八,村民們都尊稱他為"張八公"。張八公曾是唐末年間朝廷的一位武將,在平定黃巢起義中戰死,被賜封"英節侯",葬於政和縣的鐵山鄉。正月初九是隨張八公一同戰死的一位郭姓副將的生日,八月初六是張八公的生日。每到此的前一天,楊源的村民要派人先到鐵山祭掃張八公,從墳上采來青枝,掛在英節廟內戲台的左柱上,再於次日舉行隆重的祭祖巡遊儀式,唱上三天的四平戲,以祭奠和緬懷祖先。也只有在這時,才能看到四平戲的真正演出。

唱腔特點

村上的人說,四平戲曲調活潑,早年村里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幾段,下田農作的村姑或是上山砍柴的小伙,都愛邊勞作邊唱,加上句末有幫腔的特點,經常出現一人高唱眾人應和的情景,那歡樂而富有情趣的場面可以讓人回味許久。如今時代變了,年輕人都時髦其他東西了,會唱的人少了,愛看的人也少了,演得自然就少。一位年已七旬的老者對我說起這事,感慨中透著幾分無奈。為此我們擔心四平戲會就此消失,可村裡的人都說不會。幾位酷愛四平戲的老藝人認為,只要有些經費,重新買些戲服,四平戲就會演得更好,愛看的人就會更多,四平戲就會有人繼承和光大。他們盼望著有關部門給予一些扶持,使這個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光彩。

關於政和四平戲

由來

楊源是福建省政和縣的一個偏遠山村。每到農曆二月初九這天,村里總要在祭祖之後,上演三天的四平戲。這戲雖說在全國談不上獨一無二,但在其他地方確為罕見。
四平戲是由明代中葉時期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嘉靖年間盛行於徽州(即現今的安徽歙縣)一帶。明末清初,四平戲隨商人、官員等傳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長樂、漳州、南靖等地。清中葉後,四平腔為徽調、婺劇等所吸收,成為常用腔調之一。而作為一個曾經獨立的劇種,四平戲漸漸消失了,戲曲史的專家們也都認為它不復存在了。然而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人們卻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處,聽到了四平戲的那高昂粗獷、詼諧風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戲台上,年復一年地上演著代代相傳的劇目,甚是驚喜,把它稱之為“中國戲曲的活文物”。
四平戲是如何傳入政和的,老人也記不清祖上是怎么說的了。只知道這裡上演四平戲與他們的祖先張瑾有關,只知道他們的師傅是一位早歿的12歲少年張香國。張瑾排行第八,村民們都尊稱他為“張八公”。張八公曾是唐末年間朝廷的一位武將,在平定黃巢起義中戰死,被賜封“英節侯”,葬於政和縣的鐵山鄉。正月初九是隨張八公一同戰死的一位郭姓副將的生日,八月初六是張八公的生日。每到此的前一天,楊源的村民要派人先到鐵山祭掃張八公,從墳上采來青枝,掛在英節廟內戲台的左柱上,再於次日舉行隆重的祭祖巡遊儀式,唱上三天的四平戲,以祭奠和緬懷祖先。也只有在這時,才能看到四平戲的真正演出。

唱腔特點

村上的人說,四平戲曲調活潑,早年村里幾乎人人都會哼上幾段,下田農作的村姑或是上山砍柴的小伙,都愛邊勞作邊唱,加上句末有幫腔的特點,經常出現一人高唱眾人應和的情景,那歡樂而富有情趣的場面可以讓人回味許久。如今時代變了,年輕人都時髦其他東西了,會唱的人少了,愛看的人也少了,演得自然就少。一位年已七旬的老者對我說起這事,感慨中透著幾分無奈。為此我們擔心四平戲會就此消失,可村裡的人都說不會。幾位酷愛四平戲的老藝人認為,只要有些經費,重新買些戲服,四平戲就會演得更好,愛看的人就會更多,四平戲就會有人繼承和光大。他們盼望著有關部門給予一些扶持,使這個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