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賦注

屈原賦注

本書為戴震詮釋屈賦著作的彙編標點排印本。其中除七卷《屈原賦注》外,尚收有通釋兩卷,音義三卷,及《屈原賦注初稿》一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屈原賦注
  • 創作年代:戰國末期楚國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屈原
屈原賦注,作品原文,屈原簡介,

屈原賦注

屈原賦注》及《楚辭通釋》也以字句訓詁、名物考釋見長。如《離騷》“恐皇輿之敗績”,舊訓“績”為功績,戴氏則引《禮記·檀弓》“馬驚敗績”及《春秋左氏傳》“敗績厭覆是懼”,證明“車覆曰敗績”,雖汪瑗已有類似之說,但戴氏能徵引先秦文獻證成其說,更進了一步。又《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 □怒”,其中“□怒”二字,舊解紛如聚訟,戴氏說“□,讀如天之方□之□ ”(按《詩經·大雅·板》傳雲:“□,怒也”),比舊說更優。又《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王逸釋“拍”為搏壁,後人多不知“拍”為何物,戴震引《釋名》“搏壁,以席搏著壁”,增成其義。凡此,都以真知灼見,超過前人。清人盧文□為此書作序說:“指博而辭約,義創而理確”。但此書也偶有未饜人意之處,如說《九歌》為遷於江南所作,非祀神所歌;又認為屈原作《河伯》,“蓋投汨羅之意已決”云云,則出於臆測,難以信從。所附《楚辭通釋》,上卷疏證山川地名,下卷疏證草木鳥獸蟲魚,考證名物,類皆精審。
屈原賦注
乾隆二十五年歙縣汪氏刻本及《湖北先正遺書》 本。通行本有世界書局《楚辭五種》本。

作品原文

九歌·國殤⑴  操吳戈兮被犀甲⑵,  車錯轂兮短兵接⑶。 旌蔽日兮敵若雲⑷,  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⑸,  左驂殪兮右刃傷⑹。  霾兩輪兮縶四馬⑺,  援玉枹兮擊鳴鼓⑻。  天時懟兮威靈怒⑼,  嚴殺盡兮棄原野⑽。  出不入兮往不反⑾,  平原忽兮路超遠⑿。  帶長劍兮挾秦弓⒀,  首身離兮心不懲⒁。  誠既勇兮又以武⒂,  終剛強兮不可凌⒃。  身既死兮神以靈⒄,  魂魄毅兮為鬼雄⒅。[2]

屈原簡介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