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來提·庫爾班

居來提·庫爾班

在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深處的新疆且末縣,有一名維吾爾族幹部,6年來,他帶領治沙站的工人們日復一日地與沙魔搏鬥,他用執著與堅強辛勤地播撒著綠色。在沙海深處奇蹟般地豎起近10000畝鬱鬱蔥蔥的綠色屏障。他就是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範居來提·庫爾班。2008年被評為“全國林業系統勞動模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居來提·庫爾班
  • 國籍:中國
  • 民族:維吾爾族
  • 職業:幹部
人物事跡,現在,

人物事跡

走進且末治沙站,如同置身於沙海中的小森林。這裡綠樹成蔭。一株株紅柳、沙拐棗婆娑搖曳。而過去,這裡就是黃沙漫漫,寸草不生的大沙漠
且末縣治沙站位於車爾臣河的東岸,這裡是且末人民抵抗風沙入侵的最後一道防線。車爾臣河發源於崑崙山,尾閭注入台特瑪湖,由於流沙的堵塞,車爾臣河在歷史上曾三次被迫改道,使聞名西域的且末古城兩度被風沙吞噬。如今,沙漠與縣城僅有一河之隔,距縣城中心僅有2公里。
自強不息的且末人,從1998起就開始向沙漠進軍,1000多名幹部、職工和學生,提水到沙漠上澆樹。在河東岸的沙漠上種起了紅柳、沙拐棗等植被,保衛家園。
居來提·庫爾班
2002年,一直在基層工作,年近不惑的居來提·庫爾班同志,調任縣防風治沙工作站任站長,他是且末縣已故的“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庫爾班·塞都拉縣長的兒子,想起自己的父親是用生命綠染了大漠,他就毫無怨言地走進了大漠。從此,大漠開始了對他的考驗,也造就了一個英雄的他。
當時治沙站用的是噴灌設備,由於設備老化落後,浪費水且效益低。經過調查他得出一個結論:"治沙光靠手心裡脫皮,脊樑里淌汗不行,還得講科學"。他和技術人員認真地學習劉銘庭等專家的治沙經驗,確定了用蘆葦草打沙障,草方格固沙,用以色列的滴灌技術種植紅柳、沙拐棗。
當時的河東治沙站沒有路,職工上下班要淌水過河,在沙漠中徒步行走4-5公里才能到達工作地點,條件非常艱苦。2002年6月,他們自己動手在近40℃的高溫下苦戰一個月,在沙漠中修築了一條寬4米、長5公里的沙石路,想辦法利用廢舊材料僅花了1萬元就架起了一座能通過小型貨車的鐵橋,結束了治沙站職工淌水過河,走路上下班的歷史。
實施河東治沙工程投資巨大,為了省錢,他就帶領全站職工於每年早春三月、深秋十月到離縣城近百公里外的荒漠林中採挖紅柳苗以節省樹苗錢。2005年冬春,是河東治沙第一期工程期限的最後一年,而工程只完成了一半就沒錢了,於是他就協調有關單位從銀行貸款100萬元,購買了滴灌材料,不分節假休息日,帶領全站職工自己動手開挖管溝,連線管線閥門,鋪設管道,於3月中下旬完成了2000畝滴灌系統的安裝調試工作,順利地開展了春季植樹造林活動。
在他的帶領下,如今已營造滴灌灌溉形式長11公里、寬600米的防沙治沙林近10000畝,鑽鑿100米深的機電井6眼,圓滿地完成了河東治沙第一期工程,如今正進入河東治沙二期工程。
他和32名護林工人寸步不離地守護著這片林區。春季是且末縣大風的季節,是強沙塵暴多發的時間。大風一起,沙漠中天昏地暗,沙粒吹打在臉上猶如刀割,但居來提·庫爾班和職工們不能躲到房子裡,他們必須頂著風沙的吹打檢查滴灌系統,整理毛管,扶正幼苗,並培土加固。以防止風沙吹走幼苗。
酷暑當頭時,沙漠地表溫度接近60℃,可以毫不費力地烤熟雞蛋;但護林工人們依然要沿著滴灌網線檢查、接線、扶苗、埋根。有時候一場沙塵暴過後,大家要重栽上百棵樹,重接上千條管子。
嚴冬時節,護林工人們還要去車爾臣河邊割葦,然後將它們紮成排插在沙子裡擋風固沙。
沙漠中的每一滴水都來之不易,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他在春季植樹造林完後,同職工一起冒風沙頂酷暑,在每個滴頭處補種沙拐棗種子。在他的嚴格要求和精心撫育下,防沙治沙林幼苗成活率達到90%以上。
為了使綠化的投入有回報,形成綠色循環經濟。他於2003年和科協合作試種了500畝管花肉蓯蓉,喜獲成功。在此基礎上又在紅柳林中種植管花肉蓯蓉2500畝,以期達到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2003年4月中旬,車爾臣河發洪水,為了保住治沙成果,他第一個跳進齊腰深冷冽刺骨的洪水中,打木樁、壘沙袋,與洪水拼搏,使損失減少到最少。
2002年10月2日,2號機井出故障抽不出水,沙漠中的小紅柳、沙拐棗就像飢餓的孩子嗷嗷待哺,接到報告後,他立刻組織人搶修水泵,30多個小時沒閉一下眼。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幾口乾饢,直到水泵正常工作他才放心地離開了泵房。
每年2-4月是治沙站最忙的時候,這個時候他和工人們就沒有了節假日和休息日。每天早晨,當人們還在睡夢中時,他已到了沙漠施工地點,在寒風料峭中進行機井鑽鑿、滴灌系統安裝、調試、樹苗採挖拉運等工作。一直要乾到晚上11-12點,才拖著疲憊的身軀灰頭垢面地回到家。
孩子們說這個時候很難見到他,更不要說輔導他們了。他的妻子說家務活是指望不上他的,不過我們也習慣了,想著他是在讓且末人少吃點沙子,我也就理解了他。
他依靠不怕困難的精神和毅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讓綠色在自己腳下延伸。綠色,像一個楔子,不斷地嵌向沙漠深處。沙漠像神活中一樣變成了綠洲。環境的變化讓這個小城變得漂亮起來。據氣象部門最新統計,歷年與近10年來相比,年平均沙塵暴天氣已由17天減少到9.7天;年平均浮塵天氣由163天減少到94天;年平均降雨量也由22.3毫米增加到24.5毫米。這些成績的取得是與治沙站全體幹部職工的辛勤付出分不開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基本條件,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且末縣委書記李天佑書記說。
且末人說,我們的風是用胸擋住的,沙是用腳踩住的,樹苗是用汗水澆大的。我們生活在沙漠中能少吃點沙子,居來提·庫爾班和他的同事功不可沒。

現在

如今走進河東治沙林,猶如走進沙海中的“世外桃源”。每到夏季,治沙站已成為且末人郊遊的好去處,步入林間鳥語花香,經常會有三三兩兩的居民來此休閒野餐,他們背靠沙丘,眺望車爾臣河對岸的縣城,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脆弱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恢復的變化不勝感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