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循環

尿素循環(urea cycle):又稱為鳥氨酸循環,肝臟中2分子氨(1分子氨是來自於谷氨酸的氧化脫氨,1分子氨來自天冬氨酸)和1分子CO2生成1分子尿素的環式代謝途徑。尿素循環是第一個被發現的環式代謝途徑,由H. Krebs 和K. Henseleit 於1932年提出。

基本介紹

概念,循環過程,生理意義,

概念

尿素是大多數陸生脊椎動物體內排出氨的方式。在鳥類和爬蟲動物中,因體內水分有限,他們的排氨方式是形成膏狀尿酸排泄出去;許多水生動物則直接排氨。有人依據生物排除氨的方式不同,將動物大致分為排尿素、排尿酸和排氨3類。但實際上,生物排泄氨毒的方式很豐富,不僅與物種有關,還與環境有關。如肺魚在雨季排氨,旱季藏於泥土中則排尿素。

循環過程

主要有5大步反應:(1)1分子氨和CO2在氨甲醯磷酸合成酶的催化下生成氨甲醯磷酸,反應在線粒體基質進行,消耗2分子ATP;(2)在鳥氨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的作用下,氨甲醯磷酸的氨甲醯基轉移到鳥氨酸上形成瓜氨酸,反應線上粒體基質中進行;(3)瓜氨酸由線粒體運至胞漿精氨基琥珀酸合成酶催化瓜氨酸和天冬氨酸縮合成精氨琥珀酸,反應在細胞質中進行,消耗1分子ATP中的兩個高能磷酸鍵(生成AMP);(4)精氨琥珀酸酶(裂解酶)將精氨琥珀酸裂解為精氨酸,釋放出延胡索酸,反應在細胞質內進行;(5)精氨酸被精氨酸酶水解為尿素和鳥氨酸,鳥氨酸進入線粒體,可再次與氨甲醯磷酸合成瓜氨酸,重複上述循環過程。
尿素循環
氨甲醯磷酸的合成由氨甲醯磷酸合成酶催化,底物為氨、碳酸(CO2的水合形式)和2分子ATP。其合成機理大概是:第一個ATP分子的γ-磷酸集團轉移給碳酸,生成羧基磷酸,釋放出ADP;接著NH3的氮原子進攻羧基磷酸的碳原子,歷經一個四面體中間產物生成氨基甲酸;伴隨第二個ATP參與反應,最後生成氨甲醯磷酸。氨甲醯磷酸合成酶受N-乙醯谷氨酸激活,如高蛋白膳食可導致激活劑增產,從而促進氨甲醯磷酸增加合成,有助於多餘的氨的排除。

生理意義

(1)尿素循環不僅將氨和CO2合成為尿素,而且生成一分子延胡索酸,使尿素循環與檸檬酸循環聯繫起來。
(2)肝臟中尿素的合成是除去氨毒害作用的主要途徑,尿素循環的任何一個步驟出問題都有可能產生疾病。如果完全缺乏尿素循環中的某一個酶,嬰兒在出生不久就昏迷或死亡;如果是部分缺乏,引起智力發育遲滯、嗜睡和經常嘔吐。在臨床實踐中,常通過減少蛋白質攝入量使輕微的高氨血遺傳性疾病患者症狀緩解,原因就是減少了游離氨的來源。
(3)植物體內也存在尿素循環,但轉運活性低,其意義在於合成精氨酸。個別植物也可產生尿素,在脲酶作用下分解產生氨,用以合成其他含氮化合物,包括核酸、激素、葉綠體血紅素、胺、生物鹼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