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萊·格洛凡諾夫

尼科萊·格洛凡諾夫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俄-Голованов, Николай Семёнович,英-Nikolai·Golovanov,1891年1月21日—1953年8月28日),生於莫斯科,(原)蘇聯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早年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1915年擔任合唱團副指揮,1925—1929年間他在莫斯科音樂學教授歌劇,擔任管弦樂團指揮;1937年擔任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和藝術總監;格洛凡諾夫是知名指揮家,也是著名鋼琴家、教師和非常多產的作曲家;其錄音作品相當廣,有“錄音先鋒”之稱,1952年被蘇聯當局剝奪了大劇院管弦樂團指揮的頭銜,次年便在莫斯科與世長辭,時年62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柯萊·格洛凡諾夫
  • 外文名:Голованов, Николай Семёнович
  • 國籍:(原)蘇聯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日期:1891年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53年8月28日
  • 職業:(原)蘇聯著名指揮家
  • 畢業院校莫斯科音樂學院
  • 代表作品:擅長指揮蘇聯以及俄羅斯音樂作品(柴可夫斯基、格拉祖諾夫等)
人物簡介,人物評價,經典錄音,基本信息,具體曲目,詳盡評述,

人物簡介

尼科萊·格洛凡諾夫(Nikolai·Golovanov,1891—1953),1891年1月21日生於莫斯科,1953年8月28日病逝於莫斯科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Nikolai·Golovanov)尼柯萊·格洛凡諾夫(Nikolai·Golovanov)
格洛凡諾夫是(原)蘇聯最偉大的指揮家之一,是Ippolitov-Ivanov的學生,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如同一般的年輕人,戈洛瓦諾夫擁有歌唱教師的資格同時也學習作曲。1915年,他在波利修劇院指揮自己的第一個交響樂音樂會,同年在此他成為合唱團副指揮,1911—1928年間又列名于波利修劇院首要指揮,並在 1948—1953年間再次被列名;1925-1929年間他在莫斯科音樂學教授歌劇和管弦樂指揮;1929年被指定為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的的音樂和藝術總監;更特別的是,他同時也領導歌劇的傳布。
在1920 年代早期,他與Antonina Nezhdanova(1873-1950)結婚,而在1938年被任命為斯特拉文斯基歌劇院的總監。戈洛瓦諾夫除了是知名的指揮家之外,也是著名鋼琴家、教師和非常多產的作曲家
比起其它的指揮家,戈洛瓦諾夫的錄音作品相當廣,因而有“錄音先鋒”的封號,日本的季刊Classic Press,以“俄羅斯怪物指揮者”來稱呼他。
他在指揮的系譜學裡,比較偏荷蘭指揮家孟格堡的風格,其音樂是極致的浪漫,不負「怪物」之名。最後對這位非凡的指揮家下了這樣的批註:“在Golovanov的音樂中,人們聽到一個受復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樂人”榆簽束檔。
他在去逝的前一年,即1952年被蘇聯當局剝奪了大劇院管弦樂團總指揮的頭銜。

人物評價

在一篇評論文章中,作者稱尼柯萊.格洛凡諾夫(Nikolai.Golovanov)是一位非凡的人,一個受復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樂人——人們對此深有體味。俄羅斯女高音歌唱家佳麗娜·維什尼芙絲卡雅(Galina.Vishnevsksya)在其回憶錄《佳麗娜,一個俄羅斯的故事》(1984年英文版)中有過這樣的描芝員估述: “那年我剛加入劇院,首席指揮是偉大的尼柯萊·格洛凡諾夫,他已經在國家大劇院工作了二十年。但最近一段時間來,有關於他將被調離的傳言卻甚囂塵上,原因是克里姆林宮對他不再滿意了。一天,當他像往常那樣來到劇院門口時,這位首席指揮卻被衛兵攔了下來:“你的通行證!”指揮問道:“什麼通行證?你在說什麼?難道你不認識我嗎?”但衛兵的態度依舊強硬:“請出示你的通行證!”指揮家只得拿出自己的通行證。但就是在這個出口,他卻被告知再也不能進入這棟建築了:身材魁梧的大師已不再是大劇院的首席指揮而且永遠不能在這裡工作了。那是發生承陵記在1952年的事。”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如果一個人與“ 權力中心” 的趣味背道而馳,縱然他是全蘇最受人尊崇的音樂家也難逃厄運。格洛凡諾夫死了,他最終不願在屈辱中苟活於世,那一天是1953年8月28日。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格洛凡諾夫還是被當局允許指揮另一個與他共事多年的樂團——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在那一年裡,他完成了最後一批讓人激動不已的錄音室作品,其中包括大部分李斯特交響詩——那是大師一生的摯愛。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音樂從格拉祖諾夫交響樂開始最終貫穿李斯特的五部交響詩——奧菲歐、輓詩、馬捷帕、節慶之聲和普羅米修斯。我相信格洛凡諾夫在演奏這些作品的時候一定像是將舊日時光又重溫了一遍。他喜歡在每個黃昏到來時才緩慢走進錄音室,並且一生都保持了這個習慣。
落日的餘輝讓那些整罪抹乃早已褪色的樂譜呈現別樣的光芒,在生命的晚秋再度像盛年執掌全蘇最高音樂帥印時般置身於李斯特那些鮮有人問津的音樂一定是件難忘的事,但畢竟情懷已大不一樣,往事歷歷在目,回憶真讓人溫馨而又酸楚。
搖擺不定的童年翻山遠去,那時格洛凡諾夫還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個學生。在那裡他見到了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他稱他倆是“ 偉大的莫斯科人 ” ),並終於成為此二人最傑出的詮釋者之一。但這款唱片並沒有收錄他們的作品。正如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套CD上的音樂“ 表明與其指揮風格恰恰相反” 。事實上,格洛凡諾夫是一個多么脆弱的人。店欠令人悲哀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錄製過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或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作為一位指揮家,格洛凡諾夫結合了他昔日的同事阿爾伯特·科茨(Albert.Coates)時而流於輕率的戲劇性以及荷蘭人門格爾貝格(Wilhelm.Mengelbeger)對於複雜分句的敏銳直覺;相較於後來的領袖,他也與穆拉文斯基(Evgeny.Mravinsky)那過分考究的精確風格迥異其趣。格洛凡諾夫身上踴躍著一種醒目的天分與易於揮發的即道歡勸興氣質,意識中無笑詢講法言傳的審美態度。
很難相信是格洛凡諾夫生命的最後一年烘託了唱片的傷感氣氛。對於任何一個不明背景的人來講,這裡提供的音樂是夢幻般美好的,所有的聽者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們被一種什麼聯繫在一起;仿佛大師指揮孟德爾頌為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所作的配樂,烈焰滾滾的高潮神秘隱退,主題最後一次的陳述出現了令人疼痛的自由速度,水晶般的音樂在寂靜中蜿蜒舞過,眷帶著思念遲遲不肯離去,那時現實離我們如此遙遠,死亡不只是一個夢想;那是格洛凡諾夫大師的天鵝之歌

經典錄音

基本信息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格洛凡諾夫)
EMI CLASSICS CZS 7243 5 75112 2 3 [2CD]
單聲道 ADD

具體曲目

格拉祖諾夫:第五交響曲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尼柯萊·格洛凡諾夫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尼柯萊·格洛凡諾夫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中的序曲及諧謔曲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李斯特奧菲歐、英雄的葬禮、瑪捷帕、節慶之聲、普羅米修斯
錄音地點:莫斯科,1952(孟德爾頌格拉祖諾夫); 1952-1953(李斯特); 1948 (柴可夫斯基

詳盡評述

世人認為塞繆爾·薩蒙蘇德(Samosud)及伊凡尼·斯韋特蘭諾夫(Svetlanov)的指揮風格是在格洛凡諾夫的幫助下形成的。我對薩蒙蘇德的錄音沒有印象,但我的確可以聽出斯韋特拉諾的風格跟格洛凡諾夫的完全一致。20世紀60年代他在“旋律”( Melodiya)公司對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響曲》(USSRSO)所做的原滋原味的錄音就是最好的例證。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那么,什麼是格洛凡諾夫的風格?不僅可以從該碟,而且還可以從阿萊基諾(Arlecchino) 及波希米公司的唱片中得出答案。所有我聽過的錄音都是那么令人激動,它們中的每一首都是精品。格洛凡諾夫在麥克風前似乎並不緊張,如果真的有人緊張,那一定是“旋律”公司的工程師們,因為他們不得不去適應格洛凡諾夫所創造出的那種極致音響。
我們先從李斯特交響詩談起。格洛凡諾夫是否錄製了所有李斯特交響詩?這套唱片中收錄了其中的5首。據我所知他還錄製了《塔索》,《匈牙利》及《匈奴之戰》,但《前奏曲》呢?
對於這些已經失去了光彩的曲譜,格洛凡諾夫一如既往地傾注了他慣有的激情。他具備一種醒目的天分,能使這些曲目聽起來比實際上的要偉大。那些聽卡拉揚的《前奏曲》(DG),比切姆的《奧菲歐》(EMI),梅塔的 《匈奴之戰》(DECCA 大約於1971年),或海丁克馬祖爾(Masur)全集(馬祖爾的全集剛由法國的EMI公司重新發行)的聽眾不幸受到了誤導。梅塔《匈奴之戰》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演說家式的演譯風格與格洛凡諾夫的最為相似。很可惜格洛凡諾夫自己的《匈奴之戰》未能被疏收入,用以代替《普羅米修斯》。
《英雄的葬禮》開始和結尾處都伴隨著邊鼓類似於臨死前的尖利呼嚕聲。這是一部莊嚴的送葬曲,其中可聽到柴可夫斯基《悲愴》的影響。在9分53秒處,法國號的演奏音色洪亮,收放自如,拋棄了任何有關顫音的禁忌,手法極為誇張,無拘無束。透過輕微的表層噪音,《普羅米修斯》聽上去像二流的柴可夫斯基作品。第一張CD的最後一首曲子是《奧菲歐》(比切姆的至愛)。該曲在結構輕巧——風格有點像伯遼茲的《幻想交響曲》。7分40秒處銅管樂器的演奏聽起來極像阿仁斯基(Arensky)的交響樂。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第一張CD裡頭一首曲子是格拉祖諾夫的《第六交響曲》。整部曲子的強度呈漸弱的走勢,琴弦撥動時閃耀的微微光芒,就如同粼粼日光。格洛凡諾夫在此又運用了他慣常的懸念表現手法和堪稱一流的劈、砍式的令人興奮的詮釋方式,聽覺上給人帶來的那種震撼力就好比燃燒的油井。第二樂章是主旋律和變奏曲,儘管曲子的強度還是有所減弱,但依舊能感覺得到嚴格的控制。格洛凡諾夫極為自信,把主旋律與每一個變奏曲之間都劃分得很清楚(共有7個變奏曲)。它們並不是單個地被聯繫在一起。第三首變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歡快的諧謔曲,全曲精確無誤與他指揮演奏的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中的諧謔曲別無二致。充溢著渴望的小間奏曲是一首芭蕾舞音樂(只有3分44秒)。歷時9分37秒的終曲的開頭有點像鮑羅丁《第二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之後便發展進入到一種深沉、華麗、興高采烈的氛圍之中,使我想起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曲》的終曲。就像李斯特交響詩一樣,格洛凡諾夫使它聽起來比實際上的更加動聽。
聆聽用俄羅斯方式(或至少是格洛凡諾夫方式)的孟德爾頌的作品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特點就是鐵桿般的控制,樂隊槍炮齊鳴,速度令人心跳加快,但同時也不乏溫柔和浪漫。《諧謔曲》的演奏讓聆聽者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
《1812年序曲》是音樂會現場錄音,聽得見咳嗽和尖叫聲。指揮憑藉節奏控制著全曲的進展,使該曲聽起來有點像即席的作品。就像格洛凡諾夫經常做的那樣,這一次他也成功地運用了其罕見的技巧——自發、和諧還有他那令人驚愕的音色。該版本聽不到加農炮的炮聲,60年代RCA公司所出的“dynagroove”LP里有加農炮的錄音(還記得Igor Buketoff的唱片嗎?)。即便是少了炮聲,格洛凡諾夫也讓我們深信該版本值得一聽。它完全不同於70年代吸引聽眾到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參加維克托·霍克豪瑟音樂會的那種恢宏的禮拜日晨禱。在12分04秒、12分40秒、12分52秒、13分12秒處傾瀉而下的小提琴的旋律就像是傾盆而下的熾熱酸雨,另外還有在樂曲最後幾分鐘的喧鬧——難怪連冷漠的莫斯科觀眾也都禁不住掌聲雷動。我知道很早以前所有人都把《1812年序曲》拋在腦後,但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版本。
我需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除了這首現場錄音的《1812序曲》,格洛凡諾夫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他去世的當年或是去世的前一年灌制而成的。這一點表明與其指揮風格恰恰相反,格洛凡諾夫實際上是一個多么脆弱的人。令人悲哀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錄製過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或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
接下來我們需要介紹些什麼?喜歡格洛凡諾夫的人可以從俄國波希米唱片公司獲得很多的選擇,其中包括斯克里亞賓(Scriabin)的全部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弗朗西斯卡的激情演繹。EMI唱片公司會把阿諾索夫(Anosov),薩蒙蘇德以及高克(Gauk)的錄音作品收錄進《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的後期系列裡嗎?穆拉文斯基(Mravinsky)、孔德拉申(Kondrashin)和羅日傑斯特文斯基(Rozhdestvensky)也許會是更明顯的選擇。如果我後來能懇請斯坦福·賴特跟約翰·派屈克試聽一下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指揮演繹的艾涅斯庫(Enescu)《第一交響曲》就好了,該版本是 俄羅斯“旋律”公司發行的LP。本部作品在他的指揮演奏下熱力四射,強勁無比。莫斯科RSO灌制的孔德拉申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同樣也需要增添一些柔情,而這種柔情只有EMI公司才能給予。在目前發行的效果不佳的錄音版本背後隱藏著一些熱力四射的演奏,比我聽過的每一個指揮都更為出色,這包括阿什肯納齊(Ashkenazy), 揚松斯 (Jansons), 古森斯 (Goossens), 奧曼第( Ormandy )以及立頓(Litton)。
格洛凡諾夫的錄音全部是單聲道,曲曲都是極好的精神滋補品。一位非凡的指揮家,在格洛凡諾夫的音樂中人們聽到一個受復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樂人。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格洛凡諾夫還是被當局允許指揮另一個與他共事多年的樂團——莫斯科廣播交響樂團。在那一年裡,他完成了最後一批讓人激動不已的錄音室作品,其中包括大部分李斯特交響詩——那是大師一生的摯愛。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音樂從格拉祖諾夫交響樂開始最終貫穿李斯特的五部交響詩——奧菲歐、輓詩、馬捷帕、節慶之聲和普羅米修斯。我相信格洛凡諾夫在演奏這些作品的時候一定像是將舊日時光又重溫了一遍。他喜歡在每個黃昏到來時才緩慢走進錄音室,並且一生都保持了這個習慣。
落日的餘輝讓那些早已褪色的樂譜呈現別樣的光芒,在生命的晚秋再度像盛年執掌全蘇最高音樂帥印時般置身於李斯特那些鮮有人問津的音樂一定是件難忘的事,但畢竟情懷已大不一樣,往事歷歷在目,回憶真讓人溫馨而又酸楚。
搖擺不定的童年翻山遠去,那時格洛凡諾夫還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個學生。在那裡他見到了拉赫瑪尼諾夫斯克里亞賓(他稱他倆是“ 偉大的莫斯科人 ” ),並終於成為此二人最傑出的詮釋者之一。但這款唱片並沒有收錄他們的作品。正如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套CD上的音樂“ 表明與其指揮風格恰恰相反” 。事實上,格洛凡諾夫是一個多么脆弱的人。令人悲哀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錄製過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或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作為一位指揮家,格洛凡諾夫結合了他昔日的同事阿爾伯特·科茨(Albert.Coates)時而流於輕率的戲劇性以及荷蘭人門格爾貝格(Wilhelm.Mengelbeger)對於複雜分句的敏銳直覺;相較於後來的領袖,他也與穆拉文斯基(Evgeny.Mravinsky)那過分考究的精確風格迥異其趣。格洛凡諾夫身上踴躍著一種醒目的天分與易於揮發的即興氣質,意識中無法言傳的審美態度。
很難相信是格洛凡諾夫生命的最後一年烘託了唱片的傷感氣氛。對於任何一個不明背景的人來講,這裡提供的音樂是夢幻般美好的,所有的聽者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我們被一種什麼聯繫在一起;仿佛大師指揮孟德爾頌為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所作的配樂,烈焰滾滾的高潮神秘隱退,主題最後一次的陳述出現了令人疼痛的自由速度,水晶般的音樂在寂靜中蜿蜒舞過,眷帶著思念遲遲不肯離去,那時現實離我們如此遙遠,死亡不只是一個夢想;那是格洛凡諾夫大師的天鵝之歌

經典錄音

基本信息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唱片(格洛凡諾夫)
EMI CLASSICS CZS 7243 5 75112 2 3 [2CD]
單聲道 ADD

具體曲目

格拉祖諾夫:第五交響曲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尼柯萊·格洛凡諾夫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尼柯萊·格洛凡諾夫
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中的序曲及諧謔曲
柴可夫斯基:1812年序曲
李斯特奧菲歐、英雄的葬禮、瑪捷帕、節慶之聲、普羅米修斯
錄音地點:莫斯科,1952(孟德爾頌格拉祖諾夫); 1952-1953(李斯特); 1948 (柴可夫斯基

詳盡評述

世人認為塞繆爾·薩蒙蘇德(Samosud)及伊凡尼·斯韋特蘭諾夫(Svetlanov)的指揮風格是在格洛凡諾夫的幫助下形成的。我對薩蒙蘇德的錄音沒有印象,但我的確可以聽出斯韋特拉諾的風格跟格洛凡諾夫的完全一致。20世紀60年代他在“旋律”( Melodiya)公司對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響曲》(USSRSO)所做的原滋原味的錄音就是最好的例證。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那么,什麼是格洛凡諾夫的風格?不僅可以從該碟,而且還可以從阿萊基諾(Arlecchino) 及波希米公司的唱片中得出答案。所有我聽過的錄音都是那么令人激動,它們中的每一首都是精品。格洛凡諾夫在麥克風前似乎並不緊張,如果真的有人緊張,那一定是“旋律”公司的工程師們,因為他們不得不去適應格洛凡諾夫所創造出的那種極致音響。
我們先從李斯特交響詩談起。格洛凡諾夫是否錄製了所有李斯特交響詩?這套唱片中收錄了其中的5首。據我所知他還錄製了《塔索》,《匈牙利》及《匈奴之戰》,但《前奏曲》呢?
對於這些已經失去了光彩的曲譜,格洛凡諾夫一如既往地傾注了他慣有的激情。他具備一種醒目的天分,能使這些曲目聽起來比實際上的要偉大。那些聽卡拉揚的《前奏曲》(DG),比切姆的《奧菲歐》(EMI),梅塔的 《匈奴之戰》(DECCA 大約於1971年),或海丁克馬祖爾(Masur)全集(馬祖爾的全集剛由法國的EMI公司重新發行)的聽眾不幸受到了誤導。梅塔《匈奴之戰》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演說家式的演譯風格與格洛凡諾夫的最為相似。很可惜格洛凡諾夫自己的《匈奴之戰》未能被疏收入,用以代替《普羅米修斯》。
《英雄的葬禮》開始和結尾處都伴隨著邊鼓類似於臨死前的尖利呼嚕聲。這是一部莊嚴的送葬曲,其中可聽到柴可夫斯基《悲愴》的影響。在9分53秒處,法國號的演奏音色洪亮,收放自如,拋棄了任何有關顫音的禁忌,手法極為誇張,無拘無束。透過輕微的表層噪音,《普羅米修斯》聽上去像二流的柴可夫斯基作品。第一張CD的最後一首曲子是《奧菲歐》(比切姆的至愛)。該曲在結構輕巧——風格有點像伯遼茲的《幻想交響曲》。7分40秒處銅管樂器的演奏聽起來極像阿仁斯基(Arensky)的交響樂。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的珍貴錄音CD封面
第一張CD裡頭一首曲子是格拉祖諾夫的《第六交響曲》。整部曲子的強度呈漸弱的走勢,琴弦撥動時閃耀的微微光芒,就如同粼粼日光。格洛凡諾夫在此又運用了他慣常的懸念表現手法和堪稱一流的劈、砍式的令人興奮的詮釋方式,聽覺上給人帶來的那種震撼力就好比燃燒的油井。第二樂章是主旋律和變奏曲,儘管曲子的強度還是有所減弱,但依舊能感覺得到嚴格的控制。格洛凡諾夫極為自信,把主旋律與每一個變奏曲之間都劃分得很清楚(共有7個變奏曲)。它們並不是單個地被聯繫在一起。第三首變奏曲是一首典型的歡快的諧謔曲,全曲精確無誤與他指揮演奏的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中的諧謔曲別無二致。充溢著渴望的小間奏曲是一首芭蕾舞音樂(只有3分44秒)。歷時9分37秒的終曲的開頭有點像鮑羅丁《第二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之後便發展進入到一種深沉、華麗、興高采烈的氛圍之中,使我想起了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曲》的終曲。就像李斯特交響詩一樣,格洛凡諾夫使它聽起來比實際上的更加動聽。
聆聽用俄羅斯方式(或至少是格洛凡諾夫方式)的孟德爾頌的作品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特點就是鐵桿般的控制,樂隊槍炮齊鳴,速度令人心跳加快,但同時也不乏溫柔和浪漫。《諧謔曲》的演奏讓聆聽者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妙。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
《1812年序曲》是音樂會現場錄音,聽得見咳嗽和尖叫聲。指揮憑藉節奏控制著全曲的進展,使該曲聽起來有點像即席的作品。就像格洛凡諾夫經常做的那樣,這一次他也成功地運用了其罕見的技巧——自發、和諧還有他那令人驚愕的音色。該版本聽不到加農炮的炮聲,60年代RCA公司所出的“dynagroove”LP里有加農炮的錄音(還記得Igor Buketoff的唱片嗎?)。即便是少了炮聲,格洛凡諾夫也讓我們深信該版本值得一聽。它完全不同於70年代吸引聽眾到皇家阿爾伯特大廳參加維克托·霍克豪瑟音樂會的那種恢宏的禮拜日晨禱。在12分04秒、12分40秒、12分52秒、13分12秒處傾瀉而下的小提琴的旋律就像是傾盆而下的熾熱酸雨,另外還有在樂曲最後幾分鐘的喧鬧——難怪連冷漠的莫斯科觀眾也都禁不住掌聲雷動。我知道很早以前所有人都把《1812年序曲》拋在腦後,但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版本。
我需要提醒大家的一點是,除了這首現場錄音的《1812序曲》,格洛凡諾夫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他去世的當年或是去世的前一年灌制而成的。這一點表明與其指揮風格恰恰相反,格洛凡諾夫實際上是一個多么脆弱的人。令人悲哀的是他再也沒有機會錄製過柴可夫斯基的《第四交響曲》或是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
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尼柯萊·格洛凡諾夫錄製的音樂唱片封面
接下來我們需要介紹些什麼?喜歡格洛凡諾夫的人可以從俄國波希米唱片公司獲得很多的選擇,其中包括斯克里亞賓(Scriabin)的全部作品,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交響曲》,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弗朗西斯卡的激情演繹。EMI唱片公司會把阿諾索夫(Anosov),薩蒙蘇德以及高克(Gauk)的錄音作品收錄進《二十世紀偉大指揮家》的後期系列裡嗎?穆拉文斯基(Mravinsky)、孔德拉申(Kondrashin)和羅日傑斯特文斯基(Rozhdestvensky)也許會是更明顯的選擇。如果我後來能懇請斯坦福·賴特跟約翰·派屈克試聽一下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指揮演繹的艾涅斯庫(Enescu)《第一交響曲》就好了,該版本是 俄羅斯“旋律”公司發行的LP。本部作品在他的指揮演奏下熱力四射,強勁無比。莫斯科RSO灌制的孔德拉申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舞曲》同樣也需要增添一些柔情,而這種柔情只有EMI公司才能給予。在目前發行的效果不佳的錄音版本背後隱藏著一些熱力四射的演奏,比我聽過的每一個指揮都更為出色,這包括阿什肯納齊(Ashkenazy), 揚松斯 (Jansons), 古森斯 (Goossens), 奧曼第( Ormandy )以及立頓(Litton)。
格洛凡諾夫的錄音全部是單聲道,曲曲都是極好的精神滋補品。一位非凡的指揮家,在格洛凡諾夫的音樂中人們聽到一個受復仇女神祝福,而被天使追逐的音樂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