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巴甫洛維奇·伊格納季耶夫

尼古拉·巴甫洛維奇·伊格納季耶夫,出生於1832年1月29,逝世於1908年7月3日,俄羅斯政治家,外交家,步兵上將,伯爵。他在1860年擔任駐北京公使的時候,迫使中國簽訂了《北京條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古拉·巴甫洛維奇·伊格納季耶夫
  • 外文名:Никола́й Па́влович Игна́тьев 
  • 出生日期:1832年1月29
  • 逝世日期:1908年7月3日
生平
17歲當軍官,1856年參加結束克里米亞戰爭的巴黎會議,開始外交生涯。1858年率使團去中亞,與布哈拉汗國簽訂友好貿易協定。第二年到北京擔任公使,1860年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包圍北京的機會,以調停戰爭並幫助鎮壓太平天國為誘餌,向奕訢提交了一份新的中俄條約草案和俄國單方面繪製的東部邊界地圖,逼迫奕欣“一字不能更易”地接受,否則“兵端不難屢興”。沙俄侵略者利用清朝統治者的俱戰心理進行恫嚇、利誘、威逼,最終說服恭親王奕訢簽訂《北京條約》,在該條約中承認了一直拒絕批准的中俄《璦琿條約》,割讓了黑龍江左岸和烏蘇里江和太平洋之間的全部土地。
尼古拉·伊格納季耶夫伯爵尼古拉·伊格納季耶夫伯爵
回國後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1864年任駐伊斯坦堡大使,他受泛斯拉夫主義影響,希望解放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基督教斯拉夫人,他力主塞爾維亞自治,從而引起塞爾維亞對土耳其的戰爭(1876-1877),促成保加利亞1776年進行反土耳其的叛亂。1877-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後,代表俄國簽訂了對俄國極為有利的《聖斯特凡諾條約》,但無力阻止西歐大國反對並以《柏林條約》取而代之。他被迫退休。
1881年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任命他為內政大臣,制定對付革命的非常治安條例,並聽任屠殺猶太人的慘案發生。1882年因建議重建國家杜馬引起沙皇的不快而解職。此後,雖擔任改革中亞俄羅斯領地委員會主席,但再沒有發揮過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