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卡過程

尤卡過程(英語:Urca process)是中子星白矮星透過產生及釋出中微子而被假定參與了冷卻的過程。尤卡一詞在俄羅斯南部可被解為匪徒搶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卡過程
  • 外文名:Urca process
  • 屬於:產生中微子的一種過程
簡介,中子星,白矮星,天體粒子物理學,中微子,

簡介

尤卡過程(英語:Urca process)是中子星白矮星透過產生及釋出中微子而被假定參與了冷卻的過程。尤卡一詞在俄羅斯南部可被解為匪徒搶劫。

中子星

中子星(英語:neutron star),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白矮星被壓縮成中子星的過程中恆星遭受劇烈的壓縮使其組成物質中的電子併入質子轉化成中子,直徑大約只有十餘公里,但上面一立方厘米的物質便可重達十億噸,且旋轉速度極快。由於其磁軸和自轉軸並不重合,磁場旋轉時所產生的無線電波等各種輻射可能會以一明一滅的方式傳到地球,有如人眨眼,此時稱作脈衝星
一顆典型的中子星質量介於太陽質量的1.35到2.1倍,半徑則在10至20公里之間(質量越大半徑收縮得越小),也就是太陽半徑的30,000至70,000分之一。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也稱為簡併矮星,是由簡併態物質構成的小恆星。它們的密度極高,一顆質量與太陽相當的白矮星體積只有地球一般的大小,微弱的光度則來自過去儲存的熱能。在太陽附近的區域內已知的恆星中大約有6%是白矮星。這種異常微弱的白矮星大約在1910年就被亨利·諾利斯·羅素、愛德華·皮克林和威廉·佛萊明等人注意到白矮星的名字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取的。
白矮星被認為是中、低質量恆星演化階段的最終產物,在我們所屬的星系內97%的恆星都屬於這一類。中低質量的恆星在渡過生命期的主序星階段,結束以融合反應之後,將在核心進行氦融合,將燃燒成3氦過程,並膨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如果紅巨星沒有足夠的質量產生能夠讓碳聚變的更高溫度,碳和氧就會在核心堆積起來。在散發出外面數層的氣體成為行星狀星雲之後,留下來的只有核心的部分,這個殘骸最終將成為白矮星。因此,白矮星通常都由碳和氧組成。但也有可能核心的溫度可以達到使碳聚變卻仍不足以使聚變的高溫,這時就能形成核心由氧、氖和鎂組成的白矮星。同樣的,有些由組成的白矮星是由聯星的質量損失造成的。
白矮星的內部不再有物質進行核聚變反應,因此不再有能量產生,也不再由核聚變的熱來抵抗重力崩潰;它是由極端高密度的物質產生的電子簡併壓力來支撐。物理學上,對一顆沒有自轉的白矮星,電子簡併壓力能夠支撐的最大質量是1.4倍太陽質量,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許多碳氧白矮星的質量都接近這個極限的質量,通常經由伴星的質量傳遞,可能經由所知道的碳引爆過程爆炸成為一顆Ia超新星
白矮星形成時的溫度非常高,目前發現最高溫的白矮星是行星狀星雲NGC 2440中心的HD 62166,表面溫度約200,000K,但是因為沒有能量的來源,因此將會逐漸釋放它的熱量並且逐漸變冷,這意味著它的輻射會從最初的高色溫隨著時間逐漸減小並且轉變成紅色。經過漫長的時間,白矮星的溫度將冷卻到光度不再能被看見,成為冷的黑矮星。但是,現在的宇宙仍然太年輕(大約137億歲),即使是最年老的白矮星依然輻射出數千度K的溫度,還沒有黑矮星的存在。

天體粒子物理學

粒子天文物理學粒子物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基本粒子的天文學的起源及其與有關的天體物理學宇宙學。這是一個新興的的交叉領域研究,包含粒子物理學,天文學,天體物理,探測器物理,相對論,固體物理,和宇宙學。因為中微子振盪發現的部分激勵,自2000年初,這個領域在理論和實驗上經歷了快速的發展。

中微子

中微子義大利語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微中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自旋量子數為½,以希臘字母ν標記。現在已經有證據表明其具有質量。但其質量即使相比於其他亞原子粒子也是非常微小的。它可能是現在唯一一種已探測到的暗物質,是一種熱暗物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