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月報(商務印書館主辦刊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發展歷史,趣聞,主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討論,刊物意義,

發展歷史

近現代文學期刊。1910年7月創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主辦印行。五四運動前為鴛鴦蝴蝶派刊物。1921年該刊第12卷第 1號起由沈雁冰主編,全面革新內容,成為文學研究會代用機關刊物,是第一個大型新文學刊物。
1932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停刊。先後共出22卷,262期(包括增刊4期)。《小說月報》創辦之初,由王蘊章(蓴農)編輯;第3卷第4期起改由惲樹珏(鐵樵)編輯。基本撰稿人是鴛鴦蝴蝶派文人,主要刊登文言章回小說,舊體詩詞、改良新劇,以及用文言翻譯的西洋小說和劇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遊戲消遣的言情小說和即興小說占很大篇幅,為鴛鴦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18年在新思潮日益傳播的形勢下,商務印書館不得不順應潮流作局部改良,重新由王蘊章編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學蓬勃發展.
1920年1月第11卷開始進行部分改革,吸收沈雁冰主持新增設的“小說新潮”欄的編輯工作,開始登載白話小說、新詩、譯文和論文,刊物面貌發生了一些變化。同年11月,由沈雁冰接編。沈雁冰即對刊物進行徹底改革。此時文學研究會正在醞釀成立,沈雁冰為發起人之一,與北京的鄭振鐸王統照等人聯繫,邀請文學研究會同人供稿。
1921年 1月10日由沈雁冰主編、經過全面革新的第12卷第1號以嶄新面貌出版,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兩年後,沈雁冰辭去主編職務,由鄭振鐸接任主編。他繼承沈雁凍的改革精神,使刊物沿著前兩卷的方針前進。成為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也成為倡導“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的重要陣地。刊物革新後,辟有論評、研究、譯叢、創作、特載、雜載等欄目。刊登魯迅、鄭振鐸、葉聖陶胡愈之等人的理論文章,倡導為人生的藝術,批判封建文學觀念,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歌、戲劇、散文。多是冰心、王統照、許地山、廬隱諸家的短篇小說以及朱自清、徐玉諾、朱湘等人的新詩。
1923年第13捲起鄭振鐸任主編後,又增闢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欄目,這時的《小說月報》已經發展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新文學刊物。1927年5月葉聖陶代行主編後,曾編印《創作號》。除連載其第一次用茅盾筆名發表的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外,還發表了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以及胡也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等新人的新作。所載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下,從各個不同側面描繪了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趣聞

銳意改革
1月10月小說月報在第12卷1號發表改革宣言。宣言認為:
一、同人以為研究文學哲理,介紹文學流派雖為刻不容緩之事,而移譯西歐名著尤為重要。
二、同人對於為藝術的藝術與人生的藝術,兩無所袒,必將忠實介紹,以為研究之材料。
三、寫實主義文學:就國內文學界情形言之,則寫實主義之真精神為寫實主義之真傑作實未嘗有其之二,故同人以為寫實主義在今日尚有切實介紹之必要。
四、西洋文藝之興蓋與文學上之批評主義相輔而進;批評主義在文藝上有極大之權威,能左右一時代之文藝思想。同人因此將先介紹西洋之批評主義以為之導。
五、同人等深信一國之文藝應為一國國民之反映,對於此點亦甚願盡提倡之責任。
六、中國舊有文學不僅在過去時代有相當之地位而已,即對於將來亦有幾分之貢獻,此則同人所敢確信者,故甚願發表治舊文學者研究所得之見,俾得與國人相討論。
耿濟之翻譯的名著
1921年,耿濟之翻譯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記》(《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契訶夫的《侯爵夫人》(《小說月報》第12卷第2號)等
耿濟之還翻譯有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商務1月版)及《獵人日記》(1922年、1923年在《小說月報》上譯介)發表了《〈獵人日記〉研究》。
沈雁冰在《小說月報》發表文章批評鴛鴦蝴蝶派
1922年7月10日,沈雁冰在《小說月報》第13卷第7號上發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批評鴛鴦蝴蝶派。文章以《禮拜六》第108期上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留聲機片》為例,從思想內容以至描寫方法,進行分析和批判,認為鴛鴦蝴蝶派寫得最多是戀愛小說或家庭小說的中心思想,無非是封建思想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的各色各樣的翻版。此舉引起鴛鴦蝴蝶派的不滿,並對商務印書館當局施加壓力。商務印書館的保守派也藉此要沈雁冰斷然拒絕道歉後,商務印書館當局對《小說月報》的稿子實行檢查。沈正式向館方提出抗議。
1922年11月10日,沈雁冰在《小說月報》13卷11號的社評欄內發表《真有代表舊文化舊文藝的作品么?》和《反動?》,談了對禮拜六派的看法。在一篇文章中,不同意有些人把禮拜六派看作是"舊文化舊文藝"的代表,而是"現代的惡趣味 一 污毀一切的世與縱慾的人生觀",說:"禮拜六派的文人......把人生當做遊戲,玩弄,笑謔;他們並不想享樂人生,只把他百般揉搓使他污損為快","我們為要防止中國人都變'猿猴之不肖子'的緣故,覺得有反抗這派運動的必要;至於為文學前途討,倒還在其次,因為他們的運動在本質上不能夠損及新文學發達的分毫"。沈雁凍的《反動?》一文,從有人把禮拜六派的通俗刊物泛濫看作是"反動"談起,認為禮拜六派不是"反動",而"是潛伏在中國國民性里的病菌得了機會而作最後一次的發泄"。文章提出:"治標不如治本,我們一方面固然要常常替可愛的青年指出'通俗刊物'里的誤謬思想與淺薄技能,一方面亦要從根本努力,引青年走上人生的正路"。
鄭振鐸接辦《小說月報》
1923年1月,《小說月報》主編易人,由鄭振鐸接替沈雁冰主編這本大型文學刊物。《小說月報》創刊於1910年,長期被"鴛鴦蝴蝶派"所壟斷。1921年沈雁冰主編該刊後,進行了改造,使其成為貫徹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創作主張的新文學刊物。鄭振鐸接手主編《小說月報》,開始清除"鴛鴦蝴蝶派"和"學衡派"等文學流派的影響。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作品的,大多數是文學研究會的人。《小說月報》注重發現、培養許多在文壇上初露頭角的"新人鼓勵他們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同時鄭振鋒十分重視翻譯、介紹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作為發展該國文學的借鑑。
1924年徐調孚參加編輯工作。1927年 5月至1928年10月鄭振鐸旅歐期間,葉紹鈞(聖陶)代為主編。
1930年底葉紹鈞、鄭振鐸相繼脫離商務印書館後,由徐調孚任編輯。
直至1932年1月,未及發行的第23卷新年號與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一同毀於“一·二八”戰火而終刊,共出22卷258期。

主要內容

理論
理論文章多出自沈雁冰之手。他的《新文學研究者的責任與努力》、《創作的前途》、《社會背景與創作》、《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春季創作壇漫評》、《評四五六月的創作》、《魯迅論》等文章,反映了作者當時倡導的現實主義文學思想,並代表了文學研究會的文藝理論主張。
《小說月報》曾開闢“創作討論”、“創作批評”、“文藝叢談”等欄目,並通過社評、雜談、通信、讀後感等形式,刊登魯迅、鄭振鐸、胡愈之周作人、葉聖陶、瞿秋白沈澤民等人的理論文章,倡導為人生的藝術,鼓吹血與淚的文學,譯述外國文藝論著,批判封建文學觀念,為現代文學的理論建設奠定基礎,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
創作
創作以小說為主,兼及詩歌、戲劇、散文。發表了魯迅的《端午節》、《社戲》、《在酒樓上》等小說。最初兩年,多系葉紹鈞、冰心、王統照、許地山(落華生)、廬隱諸家的短篇小說以及朱自清、徐玉諾、朱湘梁宗岱徐雉等人的新詩。他們的作品反映人生痛苦,暴露社會黑暗,同情被壓迫人們,發揮反帝反封建的作用。1923年後,又湧現出許傑王以仁王任叔魯彥羅黑芷等一批新作者。相繼刊載了王統照的《黃昏》、張聞天的《旅途》、老舍的《老張的哲學》等長篇小說和朱自清的《毀滅》、葉紹鈞的《瀏河戰場》、朱湘的《王嬌》等長詩。1927年5月葉聖陶代行主編後,曾編印《創作號》。除連載沈雁冰第一次用茅盾筆名發表的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外,還發表了丁玲的處女作《夢珂》及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巴金的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以及胡也頻沈從文戴望舒施蟄存孫席珍張天翼等新人新作。所載作品,在廣闊的背景上,從各個不同側面描繪了20年代中國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
翻譯
從第12捲起至終刊共譯介39個國家300餘位作家及其作品800餘篇。魯迅譯的俄國阿爾志跋綏夫的《工人綏惠略夫》,鄭振鐸譯的俄國路卜洵的《灰色馬》,耿濟之譯的俄國屠格涅夫的《獵人日記》等長篇小說均在刊物上連載,並曾編印《被損害民族的文學號》、《太(泰)戈爾號》、《安徒生號》、《非戰文學號》、《現代世界文學號》等專號和《俄國文學研究》、《法國文學研究》增刊號。第12卷增刊號《俄國文學研究》,收有鄭振鐸的《俄國文學的啟源時代》、魯迅的《阿爾志跋綏甫(阿爾志跋綏夫)》、耿濟之的《俄國四大文學家合傳》、張聞天的《論托爾斯泰的藝術觀》等論文24篇,同時譯載俄國作家果戈理、高爾基、屠格涅夫、安得烈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阿爾志跋綏夫等人的作品29篇,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俄國文學歷史發展情況。第15卷增刊號《法國文學研究》,則刊登由沈雁冰鄭振鐸耿濟之劉延陵等人撰寫的論文16篇,介紹法國浪漫主義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戲劇及近代法國文學;譯載了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喬治桑莫泊桑菲利普法朗士、包爾都等人的作品。

中國古代文學

1923年鄭振鐸任主編後,增闢了“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欄,刊登余祥森的《整理國故與新文學運動》、顧頡剛的《我們對於國故應取的態度》、王伯祥的《國故的地位》等論文,就整理中國舊文學問題進行集中討論。1927年又編印第17卷增刊號《中國文學研究》上、下冊,刊有鄭振鐸郭紹虞劉大白陳垣、許地山等35人的60餘篇研究論文。內容從先秦文學到魏晉六朝文學、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民間文學,無不擇優評述,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一部重要的學術論文集。

討論

該刊先後組織了“翻譯文學書的討論”、“語體文歐化討論”、“創作討論”,以及“自然主義”、“文學主義問題”等討論。

刊物意義

《小說月報》發行22年,但真正在社會上發生影響,卻是革新後的11年,包括魯迅在內的全國大多數作家和翻譯家,以及中國文學和外國文學的研究者,都為它付出過辛勤勞動,使它在建設新文學理論、發展新文學創作、評介外國文學和整理中國古代文學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績。《小說月報》記錄了中國新文學第一代作家艱辛跋涉的足跡,造就和培養了一批新作家,對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展作出多方面的貢獻,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於1981年 4月開始,將《小說月報》第12卷至第22卷陸續影印出版。
一作為“百年”商務印書館的“品牌”雜誌,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處在一個西方列強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將土崩瓦解極為不穩定的政治環境和惡劣的文化生態背景之下,成長中又不斷地經歷戰火的撞擊與洗禮(如第一次世界大戰、辛亥革命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等,因此曾經先後使用過宣統、辛亥、民國三種年號)。但它在近代文學期刊史上卻仍以生存時間之最(歷時22年)、出版數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號外3冊)、發行份數之豐(前期在1913年曾達到1萬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達到2000份,“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見的”)而著稱。
二它的誕生期正好處在中國近代文學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學期刊辦刊大浪潮的結束與民初文學期刊辦刊高峰出現的過渡時期,也就是《新小說》、《繡像小說》、《月月小說》、《新新小說》、《小說林》等這些以“政治啟蒙”為辦刊宗旨的文學期刊“香消玉殞”與以“遊戲、消遣”為目的的《小說時報》、《禮拜六》、《小說大觀》等文學期刊創辦的交叉、轉型之際。而《小說月報》卻表現出了不同於它們的文學風貌與現代追求。
三它的歷任五位主編(王蘊章、惲鐵樵、茅盾、鄭振鐸葉聖陶)均為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文學大家和文化傳播者,有的人不但開創了文學期刊史上許多“首開先河”的重要舉措,而且他們都通過傳媒這一有利的渠道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開啟民智的作用。
四它又因為革新前後的兩個時期在文學史上的評價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蘊章、惲鐵樵兩位主編的《小說月報》(1910-1920年)始終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以消遣娛樂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級趣味為宗旨的“鴛鴦蝴蝶派”頑固的舊文化堡壘,一向被人們扔在歷史的角落裡,蒙塵垢壁、少人問津。而後期由沈雁冰、鄭振鐸(葉聖陶)主編的新文學期刊,則被認為是“五四”新文學革新的急先鋒和積極倡導並大力實3踐新文學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鎮,特別是“為人生”的宗旨一直備受推崇,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說月報》常被新文學大家斥為的“文學逆流”,為什麼在1921年《小說月報》革新之時,不把這個刊物的名字改換掉,卻仍然延用這個所謂舊派文學期刊——《小說月報》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說月報》在客群中的品牌效應及十年的社會影響還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去深究與思考的。
五它的文字與圖像想像的互動設定方式和製作技術自成一格,無論是內容方面還是形式上都呈現出晚清至民初的“過渡性”特徵。它所刊載的封面插畫中的圖畫既不同於晚清畫報之“先哲”《點石齋畫報》和其前身《繡像小說》那種完全由傳統畫匠手工繪製的水墨工筆,又有別於20、30年代畫報繁盛與輝煌時期的《良友》雜誌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進的新式西方照排技術的影像圖片。在裝幀設計上,它既有對“晚清四大小說雜誌”刊首附插畫選圖風格的繼承與借鑑,又有別於同時代《小說大觀》等文學期刊的刊頭圖片,自我追求一種嶄新的選圖風貌與刊載方略。並且《小說月報》中那些大量精選的與文學雜誌風格交相輝映的圖片集中體現了編輯們辦刊時的良苦用心,它讓廣大讀者看到的,正是基於“畫報可以啟蒙”這樣一種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