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杜鵑(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小葉杜鵑(杜鵑花目杜鵑花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常綠小灌木,高50-100cm。生於海拔2500-3600m的高山草原、灌叢林或雜木林中。分布於陝西南部、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地。可做藥材,又名“黑香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葉杜鵑
  • 拼音:xiǎo yè dù juān
  • 學名:Rhododendron parvifolium Adams (1834)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菊超目
  • 杜鵑花目
  • 杜鵑花科
  • 杜鵑花屬
  • :小葉杜鵑
簡介,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性狀,性狀鑑別,顯微鑑別,栽培管理,化學成份,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臨床套用,

簡介

【出處】《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拼音】Xiǎo Yè Dù Juān
【別名】黑香柴(《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拉丁名】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頭花杜鵑的葉或花。
【採收和儲藏】葉全年可采,鮮用或陰乾、或切段蒸餾取揮髮油用;花6~7月采,鮮用或曬乾。
【歸經】 肺經

形態特徵

莖直立,多分枝,微彎曲,節間短,幼枝淡綠色,密生鱗片,老枝深褐色,皮剝落。葉小,互生,近革質,密集於幼枝頂端;葉片長橢圓形,長1.5-2cm,寬6-8mm,先端圓鈍,具短尖頭,基部楔形,下延至葉輛,兩面密被鱗片。頂生傘形花序,排成頭狀,有花5-8朵,花梗極短,有鱗片;花萼5深裂,裂片長圓形,不等大;花冠鐘狀,藍紫色,長約1.5cm,上部5裂,裂片圓形,開展;雄蕊10,伸出花冠外,花絲下部有柔毛;子房1,密被鱗片,花柱細長,柱頭頭狀。蒴果卵形,長4-5mm,粗3mm,被鱗片,花萼宿存。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500-3600m的高山草原、灌叢林或雜木林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陝西南部、甘肅、青海、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葉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圓形,長1.0-1.5cm,寬4-7mm,兩端鈍圓,全緣,邊緣微向下反卷,上面密被銀白色或綠色腺鱗;葉柄長約3mm,被鱗片。
花皺縮破碎,淡棕黃色、淡藍色或紫藍色,完整者,花萼5深裂,裂片卵圓形,花冠漏斗狀,雄蕊10,花葯卵形,棕紅色。氣濃香,味苦、微澀。

顯微鑑別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均有盤狀腺鱗,下表皮細胞具乳頭狀突起。盤狀腺鱗由多細胞組成,周邊細胞呈輻射狀排列,淡黃色或黃褐色,直徑430-540μm;柄細胞4或6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栽培管理

小葉杜鵑是一種葉片小,花期為3月至4月的特殊品種,由此可以推斷比較大的可能是東洋鵑,也不排除西鵑的可能。因為杜鵑花的種子顆粒極為細小,為播種育苗要求非常嚴格,包括土壤消毒、空氣濕度保證等,在家庭條件下不易滿足,建議採用扦插法。如有砧木,也可採用嫁接法。
你可於5月至6月間,選擇節間較短的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自基部切下作插穗,頂端保留3片至5片小葉,若枝條過長,亦可截去頂梢,扦插介質可用蘭花泥、高山腐殖土、蛭石、珍珠岩或黃心土等,厚約15厘米至20厘米,下鋪7厘米至8厘米的排水層;把介質噴濕後,將插穗插入基質中,插穗入土深度約為穗長的 1/2,家庭少量扦插也可選用大花盆盛裝介質代作扦插苗床。插後加蓋塑膠薄膜保濕,溫度控制在25℃至30℃之間,加設蔭棚遮擋陽光,或挪放於樹蔭下,始終保持扦插基質濕潤,東鵑約過1個月即可生根,而西鵑則要60天至70天才能生根。9月後可減少遮蔭時間,並追施稀薄尿素液一次,濃度約為0.2%,10 月下旬即可上盆。生產中若採用全光照電子時間歇噴霧裝置扦插,以蛭石等作扦插基質,經過20天即可成活,一般成活率可達95%以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及俄羅斯、朝鮮還分布有一種野生的小葉杜鵑(R.parrifolum),為常綠小灌木,花冠為薔薇色,與你所描繪的多顏色不符,故可排除。

化學成份

葉和嫩枝含多種揮髮油,從中鑑定了20種化合物,其中首次從杜鵑屬植物分到的有:順式-a-羅勒烯(cis-α-ocimene),β-古芸烯(β-gurjunene),α-葎草烯(α-humulene),左旋-16α-貝殼杉醇(kauran-16α-ol),乙酸龍腦酯(borneol acetate),α-松油醇(α-terpinol),4-松油醇(terpineol-4),反式松香芹醇(trans-pinocaveol),芳樟醇(linalool)和環氧葎草烯-Ⅱ(humelene epox-ide Ⅱ)等10種化合物,其餘10種化合物為:右旋α-菠烯(α-pinene),消旋β-蒎烯(β-pinene),β-月桂烯(β-myrcene),δ-蓽澄茄烯(δ-cadinene),γ-芹子烯(γ-selinene),α-芹子烯(α-selinene),η-芹子烯(η-seli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前異菖蒲烯二醇(preisocalamendiol)和檜腦(juniper camphor)[1]。從其水提取物中分離到10種成分,分別鑑定為:東莨菪素(scopoletin),(木岑)皮素(fraxetin),木藜蘆毒素(grayanotoxin)Ⅰ、Ⅱ、Ⅳ,棉子糖(raffinose),金絲桃甙(hyperin),頭花杜鵑素(capitatin)Ⅰ,槲皮素(quercetin)和楊梅樹皮素(myricetin)。

性味

辛,性溫。
《陝甘寧青中草藥選》:"辛,溫。"

歸經

肺經

功能主治

祛痰止咳;暖胃止痛。主咳喘多痰;胃寒腹痛
《陝甘寧青中草藥選》:"止咳平喘,祛痰;治慢性氣管炎,哮喘。"

用法用量

1.內服:煎湯,6~9g;或浸酒;或研未,3~5g。
2.內服:煎湯,2~3錢。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從小葉杜鵑葉中提取杜鵑油,從三棵針中提製成硫酸氫黃連素,從苦杏仁中提取苦杏仁甙,按下列劑量將3藥裝入膠囊備用:杜鵑油0.09克(O.1毫升),硫酸氫黃連素0.25克,苦杏仁甙0.02克。每日4次,於早、中、晚飯後各服1顆,睡前服2顆,療程10天。共治療350例,年齡為50~79歲,病程多數在6年以上,最長達50年。療效:臨床治癒41例(11.7%),顯效112例(32%)。對130例患者未經稀釋的痰液作了培養,全部有細菌生長,如卡他雙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類白喉桿菌、流感嗜血桿菌、白色葡萄球菌等;96例的痰液培養作了治療前後的對照,治療後的陽性率比治療前顯著減少。本方有較明顯的止咳、化痰、消炎作用,但平喘效果不夠強。5%左右的病例出現頭昏、口乾、胃部不適等副作用,個別病例有腹脹、腹瀉及蕁麻疹,均自行消失。此藥對心電圖及肝、腎功能未見明顯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