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草松雞

小艾草松雞

小艾草松雞(學名:Centrocercus minimus):體長32-51厘米,體重990-1327克。雄性大於雌性,更重。雄性長著兩個大胸,頸上有兩個黃色的,可以在求偶時充氣以吸引異性。走禽,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於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於行走和掘地尋食。雄鳥具大的肉冠和美麗鮮艷的羽毛,早成鳥,鼻孔和腳均有被羽,以適應嚴寒。

一般大海拔高度為1500-2200米之間棲息,具有大小不等的林間空地。早晨和黃昏常在較大的林間空地、林緣及陽坡草叢或灌叢中活動,在地面覓食,以三齒蒿、昆蟲和其他植物為食物。分布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猶他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艾草松雞
  • 拉丁學名:Centrocercus minimus
  • 別稱:甘尼森艾草松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雞形目
  • 松雞科
  • :艾草松雞屬
  • :小艾草松雞
  • 命名者及年代:Young, Braun, Oyler-McCance, 
  • .:Hupp & Quinn, 2000
  • 英文名稱:Gunnison Grouse
  • 英文名稱:Gunnison Sage Grouse
  • 英文名稱:Gunnison Grouse
  • 英文名稱:Gunnison Sage-Grouse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小艾草松雞體長32-51厘米,體重990-1327克。雄性大於雌性,更重。雄性長著兩個大胸,雌性卻沒有胸。成鳥有一個灰色羽冠,有長而尖的尾部,和長至腳趾的羽毛。雄性成鳥在眼上方有黃色的斑點,背灰色,上胸部棕色和淺黃色,中間顯示出寬領狀的白色羽毛,喉部深棕色,腹黑色;頸上有兩個黃色的囊,可以在求偶時充氣以吸引異性。
雌鳥羽色類似雄鳥毛,表面白色的斑點比雄鳥小,並有棕色和灰色的斑點。沒有氣囊,咽喉部位主要是灰色和白色。尾巴和雄性不一樣。雛鳥背部顏色與雌性成鳥同,腹白色。
小艾草松雞的大小約為艾草松雞的2/3,具有不同的著色和獨特的交配儀式。

棲息環境

小艾草松雞生活在海拔2200-4300米的高度之間。共有三種遷徙類型:非遷徙型,一級遷徙型,二級遷徙型。不遷移的鳥群無論季節如何,顯示有限的運動。夏季和冬季,一級遷徙型喜歡不同的棲息地條件。冬季,夏季和交配季節三種遷徙類型的小艾草松雞都喜歡不同的棲息地。交配棲息地通常是植被密度低的地區,具有很高的可見度,叫做leks。無論遷徙偏好如何,所有小艾草松雞都依靠鼠尾草和河岸棲息地進行餵飼和覆蓋隱蔽。

生活習性

小艾草松雞除上、下樹外,不常飛翔。由於身體笨拙,剛起飛時劇烈地鼓翼。飛行時上升速度較慢,達到一定高度後展開雙翅從高處向低處滑翔,但從不飛越林冠之上。滑翔時能靈活地改變方向,以適於山地坡向的改變和便於在林間空地中穿過。降落時由於平衡身體再次鼓翅,通常降落在樹上,然後,觀察周圍動靜,確定沒有危險時才飛到地面上。在地面覓食,以三齒嵩、昆蟲和其他植物為食物,但它們無法像其他松雞那樣消化較硬的種子。

分布範圍

小艾草松雞原產地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和猶他州。
小艾草松雞分布圖小艾草松雞分布圖

繁殖方式

小艾草松雞的繁殖方式是“一夫多妻制”,其中多個雄鳥在被稱為lek的競技場上展開競爭。從3月中旬至5月底,許多雄鳥開始遷移到繁殖地,每個季節往返回到同一個地點。雄鳥非常具有領地性,可以捍衛並驅逐入侵者。只有一兩個雄鳥(10-15%)可以達到與雌鳥交配的機會。成鳥和一歲齡的雌鳥經常有機會繁殖,而只選擇成鳥,很少有一歲齡的雄鳥能夠交配。以複雜的求偶儀式著名。每年春天,雄鳥聚集在求偶場,頸紅色,直立尾羽,膨脹胸部的兩個氣球一樣的曩,昂首闊步向雌鳥炫耀。雌鳥在外觀察然後選擇最具吸引力的雄鳥交配。只有少數雄鳥有交配的機會。雄鳥在春季的清晨和黃昏進行這樣的儀式,每次持續數小時。儀式通常在附近有濃密的草叢的空地進行,同一處地點有時候可以用上數十年之久。
小艾草松雞雄鳥的求偶顯示比它們的近親艾草松雞慢。兩個物種之間的交配呼叫也存在結構性差異。 Gunnison盆地和科羅拉多北部的雌鳥可以區分雄鳥的求愛發聲。由於區域差異,雌鳥往往偏愛附近地區的求偶發聲。
在灌叢下或草堆上築巢。產卵期在7-8月,十天時間選擇好合作夥伴,雌性在地面建立一個淺巢,簡單地修剪,一般選擇在山艾樹下,用草略鋪墊,一旦建立好了巢,雌鳥就開始產卵,孵化期一般是25-27天。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小艾草松雞數量下降了60%以上。據估計,至2016年,美國猶他州東南部和科羅拉多州西南部的種群和物種數量仍有4000-5000隻。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瀕危(E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