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疝氣

小疝氣

小疝氣是腹壁肌肉筋膜發育不好不能有效覆蓋和遮擋腹腔內臟器,是腹壓增加(生氣哭鬧時)或站立時臟器通過此處突出腹壁,形成凸起包塊。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先天性斜疝
  • 其他名稱:小疝氣
  • 所屬科室:婦兒科 - 兒科
  • 發病部位:臍部發
  • 主要症狀:發網膜或腸管即經臍部薄弱處突出形成臍疝
  • 主要病因:腹壁肌肉筋膜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先天
  • 是否進入醫保:是
簡介,症狀,治療,

簡介

由於臍部發育缺陷臍環未閉合,或臍帶脫落後臍帶根部組織與臍環粘連癒合不良,在腹內壓力增高的情況下,網膜或腸管即經臍部薄弱處突出形成臍疝。
人們平時所說的小兒疝氣,從醫學上講,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為男孩的睪丸是在出生前才通過腹股溝管降至陰囊的,隨之下移的腹膜則形成鞘狀突。若鞘狀突在嬰兒出生後還沒有閉鎖,反而成為較大的腔隙,腹腔內容物就會從這裡突向體表,而形成斜疝。又因為右側睪丸下降比左側略晚,鞘狀突閉鎖也較遲,故右側腹股溝疝較多。當然,女孩也可因腹壁薄弱形成斜疝,只是發病率非常低。

症狀

小疝氣
疝氣的症狀最主要的是在腹股溝區,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嬰兒多系母親在換尿布時發現,較大的小兒則多於入浴時或健康門診時發現的。引起腫塊出現的誘因是腹壓的上升,最常見的原因是哭泣,其他的還有咳嗽、排便、排尿等。較年長的小孩可令其站立,腹部用力也可誘發腫塊的出現,腫塊可能只見於腹股溝區,有些則會到達陰囊或陰唇。當病兒安靜或睡眠時,則忽隱忽現。腫塊系由腹腔內的器官脫出到疝氣袋所形成,脫出的器官以小腸居多,因此摸起來感覺柔軟,退回去時常會伴有咕嚕咕嚕的雜音,其他如大腸、闌尾、大網膜等亦可能脫出。女性則以卵巢脫出較多,因此常可摸到似拇指大、較硬且多半有壓痛的腫塊。
除了可以看到或摸到腫塊之外,有些小孩會有便秘、食欲不振、吐奶等現象,也有些可能會變得易哭、不安等。陰囊疝氣太大則會引起行動的不便。

治療

6個月以內的嬰兒出現疝氣,部分病兒可自愈,但超過1歲未愈或1歲以後出現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醫學上對小兒斜癌的治療態度是年齡超過一歲者就應及早手術。由於小兒疝氣手術簡便,快捷,有效。且手術創傷較小,術後痛苦也很輕,不主張採用非手術療法。小兒疝氣手術方法不同於成年人,只要將疝囊高位結紮就能達到治療目的。手術時皮膚切口只有1.5~2.0Cm,不必剪開腹股溝管,只要將疝囊外牽作高位結紮就可。一般約20分鐘左右完成手術,住院時間2~3天即可,傷口可不用縫線縫合。有許多醫師,對小兒疝氣仍採用成人剪開腹溝管的方法治療,這是不太科學的。因為破壞了腹股溝管,則加大了手術創傷,術後恢復時間也延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