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湖中學(福建省建陽中學名稱)

小湖中學(福建省建陽中學名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小湖中學地處建陽市小湖鎮西南,距鎮所在地近一公里。校園背靠青山,面向廣闊的田園,毗鄰205國道和清澈的南浦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湖中學
  • 所屬地區:福建省建陽
  • 主要獎項:福建省綠色學校
  • 特色:鮮花吐艷,環境清靜幽雅
學校概況,歷史沿革,學制課程,大事記,

學校概況

這裡一年四季鮮花吐艷,綠草如茵,環境清靜幽雅,是莘莘學子求知學習的理想樂園,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 福建省綠色學校”、“建陽市素質教育合格校”、“建陽市教學常規管理先進校”、“建陽市文明學校” 、“建陽市第十屆文明學校”等榮譽稱號。面對教育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我校全體師生決心與時俱進,迎難而上,為小湖中學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小湖中學地理位置

歷史沿革

初創
1965年9月,為適應“農業學大寨”的需要,我鎮在馬坑村五穀庵創辦了小湖“農業中學”(簡稱“農中”)。為便於管理,1967年秋農業中學從馬坑村遷移到小湖村山下寺,即現校址。學校性質是半農半讀。辦一個班,學生43人,由劉惠玲、高桂林二人任教。
小湖中學小湖中學
1969年建陽縣普及鄉級普通中學,於是同年7月停辦“農業中學”,就其校舍創辦小湖中學。8月,原建陽師範教師女共產黨員陳長娣受命負責建校事宜。教學設備如桌椅、腳踏風琴、勞動用具等,都是建陽師範提供來的。9月,八位教師(陳長娣、馬輝容、翁兆華、黃永荃、宋長貴、宋文景、李龍福、黃家回)來到小湖中學,住在破廟裡,一邊清理校舍,一邊開始招生工作。草創之初,條件甚是艱苦。農業中學移交來的校舍只是一座破廟和一幢四間教室、二個辦公室的平房,校產只有辦公桌4張,竹靠背椅4把,學生課桌椅20套,學生架子床20張,教師的床鋪2張。但八位老師表現出極大的辦學熱情,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1969年10月2日,小湖中學正式開學。根據學生的文化程度分成兩個班,一個班是原來念過國小高年級的,另一個班是只念初小的。通過一個學期的對國小課程的補習,1970年就按國中課本正式傳授中學課程
發展
小湖中學建校初期,全校師生真可謂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其後在各級領導關心和小湖人民的熱情扶持下,條件不斷完善。辦學規模不斷發展壯大,1972年起辦起高中,至1983年高中部學生畢業後,停辦高中。1984年起,東片高中由水吉中學統一招生。此後小湖中學為獨立初級中學。
教師宿舍樓教師宿舍樓
小湖開辦中學教育還有一個過程。1975年倡導“開門辦學”,提出普及中等教育,“讀高中不出公社,讀國中不出大隊”,凡有完全國小的塘樓、大湖、馬坑、鴻庇、下墘,均辦起了“戴帽國中班”,每年各校招生約30人。結果由於條件不具備(師資、設備奇缺),各村國中班辦了兩屆後中止。1978年,塘樓、馬坑、大湖三校國中班併入小湖中學,下墘國中班併入鴻庇。1985年後鴻庇國中班也併入小湖中學
現況
現今的小湖中學占地31.6畝,其中勤工儉學基地11畝。現有教職工61人。具有初級中學教師資格的53人,本科學歷47人,其餘均大專學歷。現有在校學生521人,其中寄宿生375人,共有11個教學班。1992年通過“六項督導”驗收,1996年通過“兩基”驗收,2008年9月通過“雙高普九”驗收。
近年來,小湖中學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治校”的辦學理念,牢固樹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辦學宗旨,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緊緊團結和依靠全體教職工,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全面提高辦學效益,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其中特別突出的有:2004年考上建陽一中35人,2008年考上建陽一中26人,在各農村中學中名列前茅。學校先後獲得“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先進教工之家”、“福建省綠色學校”、“建陽市第九屆文明學校”、“建陽市素質教育合格學校”的稱號。
小湖中學師資隊伍較齊整,本科學歷的教師占整箇中學教師隊伍的75.47%,中學高級教師4人,中學一級職稱35人。廣大教師愛崗敬業,近三年來,參加國家級、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市級骨幹教師學習與培訓50餘人次。其中,曹泉興被評為第一屆南平市骨幹教師,羅明民、江林海、許國華等三位老師被評為建陽市首批骨幹教師。余喜先獲福建省優秀教師榮譽,江林海、王順宜、羅明民、吳建洪等分獲南平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個人、南平市優秀班主任、南平市優秀黨務工作者、南平市新長征突擊手等榮譽稱號。謝桂亮、羅明民、尤祖爐等課堂教學競賽曾獲南平市一等獎。

學制課程

學制
1970年,全縣初高中都定為“二二制”,即初、高中各二年。1980年,恢復“三三制”。
課程
開辦之初,採用福建省編課本,開設政治、語文、工業基礎知識、農業基礎知識(當時簡稱“工基”、“農基”)、軍體與勞動等課程。1978年起使用全國統編教材,開設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歷史、地理、生理衛生、體育、音樂、圖畫、農基與勞動等。1981年,根據教育部頒發的有關規定,設定13門課程,有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生理衛生、歷史、地理、體育、音樂和美術。現在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生物、勞技(電腦)、美術、音樂、體育。

大事記

1、1969年8月下旬,由縣抽調來的八位教師先後到達小湖,作建校籌備工作,10月2日正式開學,學校負責人為原建陽師範教師、共產黨員陳長俤同志。
2、73年公社撥田0.5畝,蓋了一幢土木結構的兩層四間教室和兩個辦公室的教學樓,造價近萬元。
3、74年7月第一屆高中生畢業。
4、74年10月原水吉中學革委會付主任賴興進同志來校,不久陳長俤同志調回建陽師範任教,由賴興進同志負責學校工作。
5、75年8月4日,公社撥田39.67畝。學校範圍擴大了,學農基地解決了,到76年上半年建了一幢長78米、12磚牆、20個套間的教工宿舍。
6、76年3月貧宣隊李木成同志(原小湖大隊支部書記)進駐學校,77年冬離校。
7、78年3月調胡開鐘同志來校任付校長,主持學校工作,賴興進同志調將口中學任校長。
8、79年3月25日簽訂契約打井,口徑1.5米,深度9.1米,造價1000元。這口井打完後,每年將近四個月,水會從井台上圈溢出(從86年開始就沒有溢出了)。
9、79年春動工,80年5月竣工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共8間教室的教學樓,造價4萬元。
10、80年8月動工蓋新廚房,造價8千多元。
11、81年冬動工,84年上半年竣工一幢磚木結構,三層共39間的學生宿舍,造價5萬元。其中公社集資1.6萬,其餘縣局撥款。
12、82年高中停止招生。
13、83年高中最後一屆畢業生,總共畢業了十屆高中畢業生。
14、84年8月學校由宋長貴同志主持工作,縣任命他為付校長,胡開鐘同志調回小湖學區工作。
15、86年9月調原麻沙國小校長葉鉻森同志來校任校長,宋長貴同志仍為付校長。
16、87年秋動工興建一幢三層18單元的教工宿舍,計畫造價15萬元(縣給5萬,鄉給10萬,兩年完成)土地由原山壠田換取,即從87年起,學校水田沒有了。
17、87年3月學校成立黨支部,支部付書記由張建文同志擔任。
18、89年9月葉銘森校長調往徐市中學任校長,楊慶誠同志從樟墩中學調來學校,職務由原教導主任提升為校長。小湖中學原教導主任付家紅同志也提升為副校長。楊慶誠同志兼任黨支部書記。
19、90年8月28日縣調原將口職中政教主任陳光中同志來任校長,原徐市中學政教主任黃建新同志來任副校長,以加強學校領導力量。調走揚慶誠校長。陳光中同志兼任黨支部書記。
校產、校舍的演變
小湖中學位於建陽縣小湖鄉所在地的小湖村山下寺旁,是從原小湖農業中學的舊址發展起來的。
1969年8月,建陽縣“文革鬥批改”為期近半年的學習班結束了,建陽縣所在的中專都撤銷了,由縣革委會抽調了八位教師來創辦小湖中學,他們是建陽師範的陳長俤(女),王家回、黃永荃、宋文景、馬輝容、翁兆華(女),還有省供銷學校的李龍福、閩北農業職業學校的宋長貴。由縣裡指定共產黨員陳長俤同志負責,轉業軍人王家回為付組長。
建校初期,學校只有一幢四間教室兩個辦公室的教學樓,一間廚房,一座破廟。至於家具,有教師的辦公桌四張,竹靠背椅四把,學生課桌椅二十套,雙人架子床二十張,教師的床鋪只有兩張,廚房裡的炊具也十分簡單,只有一個蒸飯的鍋灶,一個煮菜的鍋灶,有兩個櫥子,七張四方桌和幾條長板凳,是當時農中師生膳食用的。
由於教師的吃住無法解決,最初只好住在小湖革委會的客房裡,也沒有人來過問辦學的事。
八位教師為了教育事業,經過研究決定:必須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設法解決困難。例如住房問題,當時只有兩個房間是現成的,是當時農中教師住的,先安排四位老師住(兩人合一間),廚房裡安排一間,還有三位老師沒有辦法安排,他們是宋文景、黃永荃和宋長貴。於是自己動手修理,沒有隔板就找幾塊破板釘一釘,黃永荃老師房間原來還有一口井,據說是有一個和尚掉進井裡淹死後把井填掉的,但當時沒有填滿,自己動手填,安排宋長貴老師的房間是原耕山隊烤香姑的,密不透風,就請泥匠挖了一個窗戶,自己挑土整理。房子解決了,沒有訂鋪、桌椅,以後一面找了一點木料做床鋪,一面找了一輛貨車,到建陽師範不學農基地——馬伏,運來了一車的家具回來,這樣才解決教師的辦公桌椅及床鋪問題。
九月底,八位教師懷著對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情搬到學校食宿,沒有炊事員自己動手,沒有事務長大家輪流。除了上述談到的家具以外,農中還留下一些農具,如鋤頭、打穀機、風車等,至於圖書、儀器是一張白紙,風琴從馬伏運來一架,另外馬伏還動來四張長靠背椅。住下來了,生活安定了,馬上進入“複課鬧革命”。69年我們在學校的房前後種了點蔬菜,以廉價交食堂供應學生;在廚房後面用板皮釘了一個洗澡房,分隔了男女浴室各一間,還添置了一些學生桌椅。70年春,種上了一批水彬、柏樹、雞爪梨和桔子,分種在辦公室前後,在廚房背後開了一個籃球場。吃水、用水和柴火都是自己解決的。吃水用竹管引山泉水,用水是修了當時校門口的一個泉口,柴火是每星期六下午全校師生傾巢而出到磨林去砍。
71年上半年,我們又向荒山進軍,開了後門山18畝山坡種植梧桐,下半年又開了一個操場在後門口前面,長60米、寬20米,安裝了一付半籃球架。
72年秋,為73年招生的需要,著手籌建教學樓,因考慮經濟,向小湖革委會要了0.5畝田,決定蓋一幢比農中所建的教學樓略長一點的土木結構的教學樓,四間教室、兩間辦公室,後因高一轉入水吉中學,錢也緊缺,泥牆築了一半就停了下來了,到73年秋續建,冬完成。
73—74年向葛墩大隊租種了在磨林的5畝水稻,挑運肥料,相當辛苦,由於師生的努力也熬過去了。
這段時間,學校領導的指導思想是艱苦奮創業,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大力開荒擴大生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圖書、儀器也有了一點,設立了圖書室,教師肯乾,學生也肯乾,頗有生機。
74年下半年,學校負責人更換,陳長俤老師調回師範任教,學校由賴興進同志負責,各種情況又有新的變化,正式建立了圖書室和醫療室,學制也由原來的春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
75年上半年又開山近百畝種植梧桐。學校面積來了一次在擴展。當時的小湖公社革委會,劃田39.67畝給學校,一部分作為學校用地,一部分作為學農基地(即從土木結構教室後面劃了80米長一片,作為學校用地,建了一個較大的操場,和教師宿舍,另外一個山壠田作學農基地,包括學校門口一畝田,現已填平)。
76年下半年到77年上半年,建了一座長78米、寬8米的12磚牆的教工宿舍,共20個套間,還加小廚房。當時教師人數較少,只用15個套間,另5個套間給學生住,但是這座宿舍的建造給師生生帶來巨大的勞動,因為全部材料均由師生搬運的,磚是塘樓磚瓦廠的,又沒有大橋,運了一板車磚過渡船是很困難的,所以經常直接從河裡拉過來,河灘多難拉,到了小湖,從樟樹下到學校、全是田間小道,行走都有困難,何況拉了一車的重物。
這座宿舍蓋完,因“四人幫”猖獗,基建停了,勞動熱情低落了,田裡長“社會主義的草了”,破壞的東西多了。
78年,“四人幫”倒台了,學校又有了生機,又著手籌建新教學樓,78年冬備料,79年動工,80年5月竣工,造價4萬元的八間教室的大樓落成了,這是小湖中學在基地方面的屬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第一個成果。
79年冬,打了一口井,口徑1.5米,深9.1米,造價1000元。
80年8月動工建廚房,造價8千多元。
81年冬籌建學生宿舍,84年上半年完工,它是由縣鄉合資興建的(鄉計畫出1.6萬元,分到各村,縣投資3.4萬元,但鄉集資欠7千元,質量不合格扣2千元)。
84年冬修建一條由校門口接小湖往葛墩公路的道路,全長176米,造價3千餘元,解決了交通不便的困難。
85年修築了學校正面的一段圍牆,添置了學生宿舍的床鋪110架,學生課桌椅115副(加油漆),添置了8個儀器櫥,建立了學生實驗室,給老師宿舍裝了自來水管,擴種了桔子800株。
86年又添置了學生課桌椅106副(加油漆),購置英語教學用的三用機三架,冬完成了正面圍牆及校門等建築工程。
87年春完成了三面圍牆工程,建立傳達室和腳踏車棚,夏天又添置了100套學生課桌椅,這樣學生課桌椅全部更新,另外做了40張(包括棕墊)高低床,40張鋼琴桌,40個半套沙發(即兩張沙發和一個茶几)、10張長沙發加茶几(這是為會議室準備的)。11月份動工興建三層18個套間,預計15萬元的教師宿舍(縣局5萬,鄉教育集資10萬)。
歷年教師情況
69年9月,八位教師來到小湖以後,一方面整理校舍,一方面組織招生。我們分成幾個組,分別在小湖、大湖、馬坑、塘樓、尹宅、貴源等村進行招生。到各村招生一般都在晚上,我們將“文革”中的國小畢業生都招來,其實真正國小畢業生是屈指可數的,只念過五年級、四年級甚至三年級的是多數。
69年10月2日正式開學,根據學生的程度分成兩個班,一個班是原國小念了高年級的,另一個班是只念低年級的,這學期主要是補習國小的課程。
70年2月就正式按當時國中課本了,多數學生都能勤奮讀書,因為他們飽嘗了沒有讀書的痛苦,教師也深受“文革”動亂之苦而努力工作,並按“文革”前的教材要求學生。當時學校風平浪靜,一派大好形勢。
71年春招收了第二屆國中生,這批學生面較廣,鴻庇、東魯都招了(第一屆學生中,東魯沒有招,鴻庇裡面只招了三個學生,他們是吳新星(鴻庇)、吳敏明(鴻庇)、嚴德愛(黃地),當時他們是屬於鴻庇公社的)共招了兩個班。
72年春第一屆高中生招了一個班,國中招了兩個班。
73年春國中招收兩個班,高一招了一個班,但後來停辦高一,把招來的一個班轉到水吉中學,插入水吉中學高一各班就讀,學制也由春季招生改為秋季招生。
74年秋,國中招收兩個班,高一又繼續招了一個班,並把在水吉中學的學生轉回學校念高二,高中第屆畢業生今年也畢業了。另外,陳長俤同志10月調回建陽師範任教,學校由水吉中學革委會副主任賴興進同志調來接任學校負責人的職務。
在陳長俤同志負責的幾年裡,學校堅持自力更生,勤儉辦學的精神,師生同心協力,第一屆的畢業生以後升入大學的不少。
75年秋,國中招收兩個班,高中招收一個班,第二屆高中和第四屆國中畢業。
76年是“四人幫”最猖獗的一年,學習風氣大為下降,招生工作和畢業生工作仍按部署進行。
77年,“四人幫”倒台了,恢復了升學考試制度,教育形勢開始好轉,高中招了兩個班,下面幾年高中都招收兩個班,直到81年。高中停止招生是從82年開始,東片只保留水吉一所完全中學,西片只剩下麻沙有高中,城區有了建陽二中。
有了升學考試,學校的學習風氣是有好轉,但骨幹教師開始調走,78年翁兆華老師調回師範、馬輝容老師調到建陽一中,82年2月馬坑、塘樓、大湖國中班拼入,質量開始下降。
78年3月學校的校長又換了,賴興進同志調到將口中學任校長,這裡由胡開鐘同志來接替校長職務,但任命書上是副校長。
79年黃永荃老師也調到建陽二中,由於教師的調走,學校的聲譽受到一定的影響,升入國中時成績較好的學生,都轉到一中、二中或水吉中學去了,就是在校的學生中成績較好的也相繼轉走,當時學校的觀點是“為了不誤人子弟”,因此對這些有門路的人大開綠燈。
82年高中停止了招生,東片除成績好的可以上部分中專或一中外,其他都由水吉中學招收,還有職業高中。國中的學制從原來的兩年制改為三年制。從82年——84年的三年中,在鴻庇國中班中每年收20人插入初三。
83年招了三個班,另加一個鴻庇班(所謂鴻庇班,就是原在鴻庇國中班的、後因外片學生占多數,所以寄在這裡叫鴻庇班,老師是鴻庇國中班出來的)。
84年原來招收四個班,後鴻庇國中班撤消又加一兩個班。84年秋學校情況最為嚴重。原來的領導班子四人中,一下調走了三人,胡開鐘同志調回小湖學區,池太基同志(教務副主任)調將口中學,宋文景同志(總務主任)調建陽二中,只剩原教務副主任宋長貴同志任命為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當時有10個教學班,只有14位公辦教師,人員不足,只好向學區借,先後借了六人維持正常的教學工作,另外從學校現有的教師中組成新的領導班子。
85年畢業了兩個班,招收了四個班,全校共有12個教學班。
86年的中招中,由於通過一年的整頓,教師的共同努力,升學考試的面績達到了較好水平,中專、中師上線四人(全縣共招60多人),一中2人,二中5人,水吉中學37人,莒口職業高中3人,將口職業高中4人,其中考上江蘇郵電學校的鄧盛利同學總分達465分,是參加本屆中考成績第二名(第一名是建陽三中的考生,成績為470分),成績的提高,給學校帶來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