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遷延性腹瀉

小兒腹瀉,或稱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徵,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兒遷延性腹瀉
  • 又稱:腹瀉病
  • 治療:營養治療
  • 病程:2個月以上
疾病概述,病理病因,檢查診斷,治療措施,

疾病概述

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一歲以內約占半數,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同病因引起的腹瀉常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但各有特點。臨床上可分為:連續病程在2周以內的腹瀉為急性腹瀉,病程2周~2月為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的病程為2個月以上。

病理病因

病因複雜,感染、營養物質過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瀉未徹底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不愈最為常見。人工餵養、營養不良小兒患病率高,其原因為:①重症營養不良時胃黏膜萎縮,胃液酸度降低,使胃殺菌屏障作用明顯減弱,有利於胃液和十二指腸液中的細菌和酵母菌大量繁殖,十二指腸、空腸黏膜變薄,腸絨毛萎縮、變性,細胞脫落增加,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以及刷狀緣肽酶活性降低小腸有效吸收面積減少,引起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良;
②重症營養不良兒腹瀉時小腸上段細菌顯著增多,十二指腸內厭氧菌和酵母菌過度繁殖,由於大量細菌對膽酸的降解作用,使游離膽酸濃度增高,損害小腸細胞,同時阻礙脂肪微粒形成;
③重症營養不良兒免疫功能缺陷,抗G-桿菌有效的IgM抗體、起黏膜保護作用的分泌型IeA抗體、吞噬細胞功能和補體水平均降低,因而增加了對病原和食物蛋白抗原的易感性。故營養不良兒患腹瀉時易遷延不愈,持續腹瀉又加重了營養不良,兩者互為因果,最終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繼發感染,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多臟器功能異常。

檢查診斷

對於遷延性、慢性腹瀉的病因診斷,必須詳細詢問病史,全面體格檢查,正確選用有效的輔助檢查,如:①糞便常規、腸道菌群分析、大便酸度、還原糖和細菌培養;
②十二指腸液檢查,分析pH值、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腸激酶及血清胰蛋白酶原以判斷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能力,測定十二指腸液的脂酶、膽鹽濃度以了解脂肪的消化吸收狀況,還可進行細菌培養和寄生蟲卵的檢測;③小腸黏膜活檢是了解慢性腹瀉病理生理變化的最可靠方法。必要時還可做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吸收功能試驗、X線、結腸鏡等檢查綜合分析判斷。

治療措施

因遷延性、慢性腹瀉常伴有營養不良和其它併發症,病情較為複雜,必須採取綜合治療措施。
1.積極尋找引起病程遷延的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切忌濫用抗生素,避免頑固的腸道菌群失調。
2.預防和治療脫水,糾正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3.營養治療
此類病兒多有營養障礙,繼續餵養對促進疾病恢復,如腸黏膜損傷的修復、胰腺功能的恢復、微絨毛上皮細胞雙糖酶的產生等,是必要的治療措施,禁食對機體有害。(1)繼續母乳餵養。(2)人工餵養兒應調整飲食,<6個月嬰幼兒用牛奶加等量米湯或水稀釋,或用發酵奶(即優酪乳),也可用奶-穀類混合物,每天餵6次,以保證足夠熱卡。大於6個月的嬰兒可用已習慣的平常飲食,如選用加有少量熟植物油、蔬菜、魚末或肉末的稠粥、麵條等,由少到多,由稀到稠。(3)雙糖不耐受患兒由於有不同程度的原發性或繼發性雙糖酶缺乏,食用含雙糖(包括蔗糖、乳糖、麥芽糖)的飲食可使腹瀉加重,其中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見,治療宜採用去雙糖飲食,可採用豆漿(每100毫升鮮豆漿加5~10克葡萄糖)、優酪乳、或去乳糖配方奶粉。(4)過敏性腹瀉:這患兒在套用無雙糖飲食後腹瀉仍不改善時,需考慮對蛋白質過敏(如對牛奶或大豆蛋白過敏)的可能性,應改用其它飲食。(5)要素飲食:是腸黏膜受損傷患兒最理想的食物,系由胺基酸、葡萄糖、中鏈甘油三酯、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組合而成。即使在嚴重黏膜損害和胰消化酶、膽鹽缺乏情況下仍能吸收與耐受,套用時的濃度和量視患兒臨床狀態而定。(6)靜脈營養:少數嚴重病兒不能耐受口服營養物質者,可採用靜脈高營養。推薦方案為:脂肪乳劑每日2~3g/kg,複方胺基酸每日2-2.5g/kg,葡萄糖每日12-15g/kg,電解質及多種微量元素適量,液體每日120~150ml/kg,熱卡每日50~90cal/kg。通過外周靜脈輸入,好轉後改為口服。
4.藥物治療
(1)抗生素:僅用於分離出特異病原的感染患兒,並根據藥物敏感試驗選用。(2)補充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如鋅、鐵、煙酸、維生素A、B12、B,、C和葉酸等,有助於腸黏膜的修復。(3)套用微生態調節劑和腸黏膜保護劑。5.中醫辨證論治有良好療效,並可配合中藥、推拿、捏脊、針灸和磁療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