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炎

小兒腸炎又稱為小兒感染性腹瀉病,一般指由於微生物感染而導致小腸及結腸的炎症。最主要的致病原有:病毒、細菌、原蟲、真菌或寄生蟲。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等。本病通常根據症狀以及糞便常規即可診斷。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可行大便培養檢測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懷疑嚴重脫水的患兒應注意監測電解質及腎功能。

基本介紹

  • 別稱:小兒感染性腹瀉病
  • 就診科室:兒科
  • 常見病因:感染病毒或細菌所引起
  • 常見症狀: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腹瀉頻繁等
病因,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治療,預防,

病因

大多數腸炎是感染病毒或細菌所引起,其中以病毒最為多見,如輪狀病毒、諾沃克病毒、柯薩奇病毒、星狀病毒等。常見細菌有致腹瀉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沙門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原蟲及真菌亦可導致腸炎。

臨床表現

1.輕型
起病可急可緩,以胃腸道症狀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3~10次/日),無脫水及全身中毒症狀,多於數日內痊癒,大便常規可見少量白細胞。
2.重度
急性起病,或由輕度腹瀉轉變而來。常有較為嚴重的胃腸道症狀,尚可伴有較為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死亡。
(1)胃腸道症狀  常有嘔吐、食慾低下,腹瀉頻繁,一天大便次數10到數十次,大便為水樣、含有少量黏液,也可有血便。
(2)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紊亂  由吐、瀉及攝入不足導致程度不同的脫水。吐、瀉亦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表現為精神萎靡,呼吸深長,嚴重者可昏迷。嚴重腹瀉及進食不足亦可導致低鉀血症及低鈣血症。

實驗室檢查

腸炎通常根據發病季節、病史、臨床表現及大便性狀可做出初步診斷,但病因往往不明確。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可行大便培養、塗片、病毒抗原檢測來檢測病原體。還必須判定患兒有無脫水及電解質、酸鹼紊亂。

治療

1.飲食療法
應強調繼續飲食,滿足生理需要,補充疾病消耗,但應根據個體進行合理調整。母乳餵養者繼續母乳餵養,人工餵養兒可餵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嚴重嘔吐者可暫時禁食4~6小時(不禁水),待好轉後繼續餵食。腹瀉停止後繼續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
2.糾正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紊亂
輕中度脫水,無嚴重嘔吐者可口服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ORS)。新生兒,或有明顯嘔吐、腹脹、休克、心腎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併發症患兒不宜採用口服補液鹽。
3.藥物治療
病毒以及非侵襲性細菌所致腸炎可不使用抗生素。中毒症狀明顯,特別是新生兒、嬰幼兒、重症患兒可使用抗生素。對於病毒感染所致的腸炎,抗生素並無效果。寄生蟲感染所致腸炎需使用抗寄生蟲藥物。可酌情選用胃腸道黏膜保護劑及微生態療法。

預防

小兒腸炎的預防保健:
1.合理餵養,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食。
2.注意乳品的保存以及奶具、食具的定期消毒。
3.避免吃生冷不潔東西。
4.隔離患兒及小心處理其排泄物。
5.對小兒進行個人衛生教育,指導其勤洗手,培養良好衛生習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