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播散性血管內凝血

播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一種複雜的病理生理現象,以彌散性微血管內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環障礙,致使多種組織與器官功能紊亂、消耗性凝血障礙及繼發性纖維蛋白溶解,而發生休克和出血傾向為主要特點。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可在下列疾病過程中發生:①早產兒及新生兒窒息。②細菌感染嚴重的敗血症(如腦膜炎雙球菌敗血症)、菌痢、大葉性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③病毒感染重症病毒性肺炎、暴髮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熱、出血性麻疹及嚴重水痘等。④其他感染惡性瘧疾、鉤端螺旋體病及真菌感染等。⑤血液病急性白血病(特別是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蠶豆病及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⑥腫瘤惡性腫瘤巨大血管瘤。⑦其他危重病症各種休克(感染性、失血性或過敏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溶血尿毒綜合徵、腎功能衰竭、燒傷、腦挫傷、毒蛇咬傷大手術後、體外循環、錯誤輸血(血型不合)輸液嚴重反應及新生兒硬腫症等。

臨床表現

早期可見凝血時間縮短而無出血傾向。到後期有凝血障礙時,出現出血症狀,輕者皮膚見出血點,重者出現大片淤斑,並有嘔血、咯血、便血血尿、少尿或無尿,以及寒戰、驚厥、昏迷、呼吸困難、發紺腹痛黃疸等症狀。病情可急可慢,急性者占多數、僅數小時或數日,尤多見於新生兒及早產兒;亞急性者達數周,慢性者可遷延數月。

檢查

有下列3項以上實驗室異常:
(1)血小板計數<100×109/L有診斷價值,特別是進行性降低。
(2)正常操作條件下,採集血標本易凝,或PT縮短3s以上,APTT縮短3s以上;
(3)血漿血小板活化分子標誌物含量增加,如PF4、TXB-2及GMP-140等;
(4)凝血激活分子標誌物含量增加:F1+2、TAT、FPA及SFMC;
(5)抗凝活性降低:AT-Ⅲ、PC減少;
(6)血管內皮細胞分子標誌物升高:ET-1、TM。

診斷

依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白血病、肝病、慢性DIC)進行加以診斷。

治療

1.去除病因
只有去除和控制病因,DIC才可能治癒。
2.抗凝治療。
3.纖溶抑制劑
套用於DIC晚期,如不能確定血管內凝血過程是否已中止,可同時並用小劑量肝素。
4.血液及凝血因子的補充
出血嚴重或以繼發纖溶為主時,應適當補充。如DIC病因未去除,可與小量肝素並用。
5.其他治療
積極抗感染、抗休克、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加強局部止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