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心律失常

小兒心律失常可分為竇性心律失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遊走性心律、竇房傳導阻滯、竇性靜止、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過早搏動、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及心房顫動)、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和顫動、房室傳導阻滯、室內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徵、Q-T間期延長、幾種特殊類型的心律失常(如:冠狀竇心律和左房心律、加速性交界性心動過速、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arrhythmias in childhood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小兒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傳染性:無
分型診治,非藥物治療,

分型診治

(一)竇性心律失常
心臟激動雖起源於竇房結,但其頻率或節律有變化的心律。
1.竇性心動過速
簡稱竇速,指竇性心律頻率超過正常範圍上限。
(1)心電圖特點
1)P波呈竇性(指Ⅰ、V6導聯P波直立,aVR導聯倒置,Ⅱ、aVF、V5導聯大多直立,同一導聯P波形態相同。)P-P間距縮短,P-R間期不小於正常低限(0.10秒,嬰兒0.08秒)。
2)心率大於下列範圍:140次/分,1~6歲者>120次/分,>6歲者>100次/分。
3)心率過快時,P波與T波可重疊,P-R段及ST段可下降,T波平坦甚至倒置。
(2)臨床意義
1)運動、興奮、緊張、疼痛、哭鬧、直立調節障礙;
2)套用藥物(交感神經興奮藥、副交感神經抑制藥)或攝入刺激性食物(酒、咖啡等);
3)發熱、感染、出血、貧血、休克;
4)器質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感染性心肌炎、各種心肌病、心內膜彈力纖維增生症、二尖瓣脫垂、川崎病及缺血性心臟病、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結締組織病、先天性或獲得性長Q-T綜合徵、心導管檢查及心臟手術、心臟腫瘤等)、β受體功能亢進、心臟神經官能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
(3)鑑別要點竇速應與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上速)鑑別(表1)。
表1竇速與室上速鑑別
竇速
室上速
心率(次/分)
≤230
嬰幼兒多>230
兒童多>180
發熱、哭鬧等誘因
多有
多無
發作形式
心率逐漸增快或減慢
多突發突止
P-P或R-R間期
多不勻齊
多勻齊
發作前後P波形態
相同,為竇性P波
不同,可有室上性早搏
QRS波形態
均正常
可有室內差異性傳導
刺激迷走神經
心率可逐漸減慢或不變
終止或無效
(4)治療病因治療。
2.竇性心動過
簡稱竇緩,指竇性心律頻率低於正常範圍下限。竇性心動過緩可伴有竇性心律不齊、竇房傳導阻滯、竇性靜止、交界性或室性逸搏等。
(1)心電圖特
1)P波呈竇性,P-P間距延長。
2)心率小於下列範圍:<1歲者分,>6歲者<60次/分。
3)P-R間期不小於正常低限。
(2)臨床意義
1)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如睡眠、屏氣、嘔吐、暈厥、胃顯著擴張、顱內壓增高、高血壓、壓舌板檢查咽部、壓迫頸動脈竇、眼球等。
2)新生兒吞咽、吸吮、呃逆、咳嗽等動作可興奮迷走神經使心率減慢。
3)藥物(副交感神經興奮藥、交感神經抑制藥、洋地黃等)可使心率減慢。
4)急性感染恢復期、電解質紊亂、器質性心臟病、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甲狀腺功能低下、結締組織病、心臟手術停搏前或臨終前。
5)新生兒窒息可引起竇房結功能不良。
(3)治療針對病因治療。
3.竇性心律不齊
簡稱竇不齊,指竇房結髮出的激動不勻齊,使節律快慢不等。心臟聽診應注意與早搏鑑別。竇性心律不齊如伴竇緩,臨床意義同竇緩。
(1)心電圖特點
1)P波呈竇性。
2)P-P間距相差>0.16秒。
3)竇性心律不齊可伴隨竇緩。
(2)臨床意義多為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即吸氣時心率增快,呼氣時心率減慢。與呼吸無關的竇性心律不齊,較少見,可能為自主神經系統張力不平衡所致。亦可見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套用藥物(副交感神經興奮藥、交感神經抑制藥、洋地黃等)、器質性心臟病。
(3)治療針對病因治療。
(二)遊走性心律
起搏點遊走於竇房結內或竇房結至房室結之間,發出不規則激動。
1.心電圖特點
(1)竇房結內遊走性心律P波呈竇性,但同一導聯中P波形態略有不同,P-P間距不等(與呼吸無關);P-R間期不等,>0.10秒。
(2)竇房結至房室結間遊走性心律P波呈竇性,但同一導聯中P波形態有明顯周期性變化,可從直立轉為平坦繼而倒置(與呼吸無關);P-R間期不等。
2.臨床意義
同竇性心律不齊。
3.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
(三)竇房傳導阻滯
竇房結至心房的傳導時間逐漸延長(Ⅰ度竇房傳導阻滯,由於竇房結除極在心電圖上無標誌,故無法診斷),最後竇性激動完全不能傳入心房(為Ⅲ度竇房傳導阻滯,與竇性靜止無法鑑別)。心電圖只能診斷Ⅱ度竇房傳導阻滯,分為Ⅰ型和Ⅱ型,Ⅰ型很常見。
1.心電圖特點
(1)Ⅰ型P-P間距有“長、短、更長”的特點,即P-P間距逐漸縮短,最短P-P間距後突然P-P間距延長,最長P-P間距小於任何兩個P-P間距之和。
(2)Ⅱ型長間歇中無P波和QRS波,長P-P間距為短P-P間距的簡單倍數,多為二倍或三倍。
2.臨床意義
見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洋地黃中毒、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新生兒竇房結功能不良。
3.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
(四)竇性靜止
又稱竇性停搏,指竇房結在較長時間內不發出激動。竇性靜止3秒以上。
1.心電圖特點
(1)在竇性心律中出現一個較長間歇,其間無P-QRS-T波。
(2)長P-P間距與正常P-P間距不成倍數關係。
(3)在竇性靜止期間,可出現交界性或室性逸搏、逸搏心律等。
2.臨床意義
見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新生兒竇房結功能不良。
3.治療
針對病因治療。
(五)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SSS)是指由於竇房結及其周圍組織器質性病變引起竇房結自律性和(或)傳導功能發生障礙所引起的一組臨床綜合徵。可見於感染性心肌炎、各種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臟手術等,也有原因不明者。
1.診斷要點
(1)臨床特點主要是心、腦、腎、胃腸道等各器官供血不足的症狀。心肌供血不足症狀為蒼白、乏力、心悸、胸痛、手足發涼等;腦缺血症狀為記憶力減退、頭暈、暈厥等,嚴重者有阿-斯綜合徵發作,可致猝死;腎臟缺血引起少尿;胃腸道缺血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體格檢查為心動過緩或過緩與過速交替出現,心臟擴大,可有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2)心電圖特點
1)顯著而持久的竇性心動過緩,睡眠時<40~50次/分。應除外藥物、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及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因素。
2)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多伴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心律,部分病例有房室或束支傳導阻滯。
3)心動過緩-過速綜合徵(即慢快綜合徵),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嚴重竇性心動過緩呈持久性,伴有竇房傳導阻滯、竇性靜止、交界性逸搏,在緩慢心律基礎上常有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房撲、房顫等快速心律失常,心動過緩與快速心律失常交替出現。
(3)輔助檢查
1)心電圖運動試驗常用活動平板運動、踏車運動或二階梯運動試驗,如無條件也可作蹲立運動。運動後患兒心率不增加,或增加不超過原有心率的25%,或仍<180次/分,或誘發上述心電圖改變支持本病。
2)食管電生理檢查用食管電極進行心房起搏是無創性電生理檢查方法,安全可靠。測定竇房結恢復時間(SNRT),校正竇房結恢復時間(CSNRT)及竇房傳導時間(SACT),以判斷竇房結功能。
(4)治療要點
1)病因治療。
2)過緩心率不伴快速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等提高心率(用法見房室傳導阻滯)。慢快綜合徵者應慎用,以免誘發快速心律失常。
3)如嚴重心動過緩伴反覆阿-斯綜合徵發作、難於控制的心力衰竭或慢快綜合徵,藥物治療無效者,應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
(六)過早搏動
簡稱早搏,又稱期前收縮,系指心臟某一起搏點比竇性心律提前發出激動,引起心臟提早除極。根據異位起搏點部位不同,過早搏動分為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又分為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
1.心電圖特點
(1)房性早搏
1)提前出現的房性異位P’波,形態與竇性P波不同。
2)P’-R間期在正常範圍,>0.10秒(嬰兒>0.08秒)。
3)異位P’波後的QRS波形態可與竇性QRS波相同;如伴室內差異性傳導,QRS波增寬,時間>0.10秒(嬰兒>0.08秒);如無QRS波者為房早未下傳。
4)代償間期多為不完全性,偶爾為完全性。
5)多源性房早:同一導聯中有2個或2個以上不同形態的房性異位P’波,P’-R間期亦不等,為多源性房早。
(2)交界性早搏
1)提前出現的QRS波,其前無P’波,形態與竇性QRS波相同;如伴室內差異性傳導,QRS波增寬,時間>0.10秒(嬰兒>0.08秒)。
2)提前出現的QRS波,其前有逆行P’波,與竇性P波不同(Ⅱ、Ⅲ、aVF導聯倒置,aVR導聯直立)。如P’波出現在QRS波前,P’-R間期≤0.10秒;如P’波埋在QRS波中,看不見P’波;如P’波出現在QRS波後,R-P’間期<0.20秒。
3)代償間期多為完全性。
(3)室性早搏
1)提前出現的QRS波,其前無異位P’波。
2)QRS波寬大畸形,時間>0.10秒(嬰兒>0.08秒),T波與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
3)代償間期多為完全性。
4)插入性室早:指在2個正常竇性心律之間,插入1個室早,其後無代償間期。
5)多形性室早:同一導聯中有不同形態的室早,其聯律間期固定,為多形性室早,表示異位激動是由1個異位起搏點發出,但激動途徑不同。
6)多源性室早:同一導聯中有2個或2個以上不同形態的室早,其聯律間期不固定,為多源性室早。
7)連發性室早:連續發生2個室早為成對室早,由於異位起搏點不同或發生室內差異性傳導,第2個室早與第1個可不同。連續發生3個或3個以上室早為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
8)聯律性室早:每間隔1個竇性搏動出現1個室早為二聯律,每間隔2個竇性搏動出現1個室早為三聯律,依次類推四、五聯律。
9)室性並行心律:室早形態相同而聯律間期不固定(相差>0.06秒);室早相互間的間距是固定的,或成倍數關係,或有1個最大公約數;常出現室性融合波,為室性並行心律。
10)R重T(RonT)現象:室早可落在竇性搏動的T波頂點附近,為R重T現象,此時恰為心室的易損期,可發生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
2.臨床意義
健康小兒可因情緒緊張、激動、勞累、刺激性食物(茶、酒、咖啡、煙等)引起早搏。胎兒、新生兒、小嬰兒心臟傳導系統發育不成熟亦可出現早搏。有房室旁路(體表心電圖正常或有預激綜合徵)或房室結雙徑路的小兒可因過早搏動誘發室上速。應尋找早搏的病因,如感染、器質性心臟病、左室假腱索、窒息、缺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嚴重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結締組織病、藥物作用(如洋地黃、交感神經興奮劑、麻醉劑等)。
3.鑑別要點
(1)功能性早搏①經各種檢查找不到明確病因,無器質性心臟病,無自覺症狀,多在體格檢查時偶然發現。②心電圖早搏為單發、偶發(<6次/分),聯律間期固定。③早搏在夜間或休息時增多、活動後心率增快時減少。心電圖運動試驗後早搏消失或減少。④不合併其他心電圖異常。
(2)病理性早搏①有心臟病史,體格檢查、胸片、超聲心動圖及其他檢查發現器質性心臟病證據。②有全身其他疾病。③早搏多為頻發,>6次成聯律、多形性或多源性、成對或3個以上早搏連續出現。④運動後心率增快時早搏增多,休息或夜間睡眠時早搏減少。運動試驗後早搏增多。⑤合併“RonT”等其他心電圖異常。
4.治療要點
(1)應針對病因治療,避免勞累和感染。
(2)功能性早搏不需治療,需密切隨訪,每年複查24小時動態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在感冒、發熱、腹瀉等感染時應檢查心電圖。
(3)改善心肌細胞代謝,維生素C、輔酶Q10、果糖二磷酸鈉及磷酸肌酸鈉。
(4)病理性早搏、頻發、影響心輸出量、患兒自覺症狀明顯,首選抗心律失常藥物普羅帕酮,較安全,副作用較小。
(七)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心房撲動及顫動。
1.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簡稱室上速,指異位激動起源於希氏束分叉以上的心動過速。
(1)心電圖特點
1)3個或3個以上連續的室上性(房性或交界性)早搏,頻率多為140~300次/分,R-R間距較規則。
2)QRS波形態與竇性QRS波相同,時間<0.10秒(嬰兒0.10秒(嬰兒>0.08秒)。
3)繼發性ST-T波改變,ST段下降,T波可倒置。
(2)臨床意義多數無器質性心臟病。有房室旁路(體表心電圖正常或有預激綜合徵)或房室結雙徑路的健康小兒可因過早搏動誘發室上速。胎兒、新生兒、小嬰兒心臟傳導系統發育不成熟亦可出現室上速。少數見於感染、器質性心臟病、窒息、缺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藥物作用(如洋地黃、交感神經興奮劑、麻醉劑等)、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年齡愈小,心率愈快,發作時間愈長,愈容易發生心力衰竭。
(3)鑑別要點室上速與竇速鑑別。室上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應與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室速)鑑別(表2)。
表2室上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與室速鑑別
室上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
室速
心室率(次/分)
較快
相對較慢
QRS波增寬
略寬
明顯
R-R
多勻齊
多不勻齊
QRS波電軸
多正常或右偏呈右束支阻滯圖形伴左前分支阻滯
明顯左偏或右偏伴左束支阻滯圖形
V1導R/S
多>1
多<1
房室脫節
少見
多見
刺激迷走神經
終止或無效
無效
(4)治療要點
1)採用刺激迷走神經的方法可終止發作如深吸氣後屏住呼吸、壓舌板刺激咽部、潛水反射。潛水反射方法:用裝4℃~5℃的冰水袋,或以冰水浸濕的毛巾敷整個面部,每次10~15秒,1次無效,隔3~5分鐘可再用,一般不超過3次。
2)抗心律失常藥物首選普羅帕酮,也可用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如發作時間較長,有心力衰竭,首選地高辛。藥物與潛水反射可交替套用。
3)經食管心房起搏終止發作。
4)電擊復律。
5)針對病因治療房室旁路或房室結雙徑路如室上速發作頻繁,應行射頻消融治療。
2.紊亂性房性心動過速
簡稱紊亂性房速,為心房內有3個或3個以上的異位起搏點引起的房速,又稱多源性房速或紊亂性房性心律。
(1)心電圖特點
1)不規則房性心律,房率一般為140~250次/分。
2)同一導聯有3種或3種以上不同形態的異位P波,與竇性不同。
3)P-P波間有等電位線。P-P、P-R、R-R間隔不等。
4)常有房室傳導阻滯,室率較房率慢。
5)可有室內差異性傳導。
(2)臨床意義同室上速。
(3)治療要點藥物治療同室上速。也可用電擊復律。應針對病因治療。
3.心房撲動
由於激動在心房內快速環行運動所產生的一種自動性快速而規則的心律失常。
(1)心電圖特點
1)P波消失,代之以連續、快速、規則、大小相同的鋸齒狀的撲動波(F波),各波間無等電位線,頻率多為260~400次/分,少數可達450次/分,平均300次/分。
2)QRS波形態與竇性QRS波相同或增寬(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
3)心室律規則(房室傳導比例固定,多為2∶1,或3∶1、4∶1、5∶1,或呈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亦可不規則(房室傳導比例不固定)。
(2)臨床意義
胎兒、新生兒、小嬰兒心臟傳導系統發育不成熟可出現房撲。房撲亦可見於預激綜合徵的小兒。1歲以上的小兒房撲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洋地黃中毒、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心室率愈快,發作時間愈長,愈容易發生心力衰竭。
(3)治療要點
1)藥物:套用地高辛、普羅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預激綜合徵如發生房撲,則禁用洋地黃。
2)經食管心房起搏終止發作。
3)電擊復律。
4)針對病因治療。
4.心房顫動
房顫是一種自動性心房內多個微折返或環行運動所致的極快速的房性心律失常。
(1)心電圖特點
1)P波消失,代之以纖細、零亂、快速和形態不同的顫動波(f波),各波間無等電位線,頻率400~700次/分。
2)QRS波形態與竇性QRS波相同或增寬(伴有室內差異性傳導)。
3)心室律不規則。
(2)臨床意義房顫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預激綜合徵、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3)治療要點一般首選地高辛治療,也可用普羅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預激綜合徵如發生房顫,則禁用洋地黃。亦可用電擊復律。應針對病因治療。
(八)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
簡稱室速,指異位激動起源於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心動過速。室速應與室上速伴室內差異性傳導鑑別(表2)。
1.心電圖特點
(1)3個或3個以上連續的室性早搏,頻率多為140~200次/分,亦可分或>200次/分。
(2)QRS波增寬,時間>0.10秒(嬰兒>0.08秒)。
(3)T波與QRS波的主波方向相反。兼有下列之一者方可診斷:
(4)房室脫節,即心房和心室無關,心房由竇房結或室上性異位起搏點控制,心室由室性異位起搏點控制,心房率<心室率。
(5)在發作前後的竇性心律中,有與室速發作時同一形態的室早。
(6)有心室奪獲或室性融合波。
2.臨床意義
多數見於器質性心臟病、窒息、缺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藥物作用(如洋地黃、交感神經興奮劑、麻醉劑等),如伴有嚴重血液動力學障礙,預後不好,易引起死亡。少數無器質性心臟病,如特發性室速,可行射頻消融治療。
3.治療要點
(1)藥物,伴血液動力學障礙,首選利多卡因,如無效,再選用普羅帕酮、胺碘酮等。特發性室速首選維拉帕米,β受體阻滯劑亦有效,而利多卡因無效。洋地黃中毒首選苯妥英鈉。
(2)電擊復律。
(3)如藥物和電擊復律治療無效,可床旁置入臨時起搏器,經股靜脈插管至右室起搏,用超速抑制的方法終止發作。
(4)應針對病因治療如缺氧、電解質紊亂、酸中毒等。特發性室速可用射頻消融治療。
(5)植入式心內復律除顫器(ICD),價格昂貴。
(九)心室撲動和顫動
室撲室顫是最嚴重的一種快速異位性心律失常,心室完全喪失舒縮排血功能呈蠕動狀態,血液動力學實為心臟停搏,多發生在臨終前,屬瀕死心電圖。室撲是室速與室顫之間的過渡型,單純室撲很少見,並且與心室率極快的室速難以鑑別。室顫是由於心室各部分異位興奮灶的不應期不均衡,引起心室除極混亂。室顫的最後階段頻率變慢,波幅變小,直到電波消失呈一條直線。
1.心電圖特點
(1)室撲:連續出現快速、勻齊而波幅較大的撲動波,頻率180~250次/分,平均200次/分,QRS波與T波相連無法辨認。
(2)室顫:QRS波與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快速而不規則的大小不等、波形不同的顫動波,頻率150~500次/分。
2.臨床意義
室撲和室顫多為臨終徵象,見於器質性心臟病、窒息、缺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藥物作用(如洋地黃、交感神經興奮劑、麻醉劑等)、體外循環、人工低溫、電休克。
3.治療要點
室撲和室顫患兒應立刻施行電擊復律。亦可用利多卡因、普羅帕酮、胺碘酮等藥物配合治療。應針對病因治療。
(十)房室傳導阻滯
系指由於房室傳導系統不應期異常延長,使激動自心房向心室傳導異常延緩或部分甚至全部不能下傳的現象。
按阻滯程度不同分為三度,Ⅰ度和Ⅱ度房室阻滯又稱為不完全性房室阻滯,Ⅲ度房室阻滯又稱為完全性房室阻滯。Ⅰ度房室阻滯為房室傳導時間延長,但每個心房激動都能下傳至心室。Ⅱ度房室阻滯為部分心房激動傳導受阻,不能下傳至心室,分為莫氏Ⅰ型(又稱為文氏型)和莫氏Ⅱ型。Ⅲ度房室阻滯為所有心房激動傳導受阻,都不能下傳至心室,心室由阻滯部位以下的異位起搏點控制。
1.心電圖特點
(1)Ⅰ度房室阻滯①P-R間期>各年齡組正常範圍上限。各年齡組P-R間期正常範圍上限:新生兒0.13秒,嬰幼兒0.14秒,學齡前兒童0.16秒,學齡兒童0.18秒。②P-R間期雖在正常範圍,但P-R間期較原來延長>0.04秒。
(2)Ⅱ度房室阻滯
1)莫氏Ⅰ型夜間常見①P-R間期逐漸延長,同時R-R間距逐漸縮短,直至P波之後無QRS波(發生心室脫落)。②發生心室脫落的R-R間距<2個P-P間距。
2)莫氏Ⅱ型少見①P-R間期固定(正常或延長)。②P波按規律出現,部分P波之後無QRS波,房室傳導比例固定,如2∶1、3∶2、3∶1等。
3)高Ⅱ度房室阻滯少見。指房室傳導比例為3∶1或更高程度的Ⅱ度房室阻滯,如4∶1、5∶1、6∶1等,僅少數P波能下傳至心室,發生心室奪獲,心室率很慢,常出現交界性或室性逸搏或逸搏心律。
(3)Ⅲ度房室阻滯少見。
1)P波與QRS波無關,P-P間距和R-R間距各有其固定規律。
2)心房率>心室率,心房節律多為竇性心律,亦可為房撲或房顫,心室節律為交界性逸搏心律或室性逸搏心律。
3)QRS波形態:阻滯部位在希氏束以上者,QRS波與竇性QRS波相同;阻滯部位在希氏束以下者,QRS波增寬,時間>0.10秒(嬰兒>0.08秒)。異位起搏點來自左束支者,QRS波呈右束支阻滯型;異位起搏點來自右束支者,QRS波呈左束支阻滯型。
2.臨床意義
(1)Ⅰ度和Ⅱ度Ⅰ型房室阻滯可見於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房室結雙徑路,亦可見於電解質紊亂、洋地黃中毒、器質性心臟病、SLE等結締組織病。
(2)Ⅱ度Ⅱ型和高Ⅱ度房室阻滯見於電解質紊亂、洋地黃中毒、器質性心臟病、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等結締組織病。
(3)Ⅲ度房室阻滯見於先天性房室阻滯、器質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SLE等結締組織病。
3.治療要點
應針對病因治療。Ⅱ度、Ⅲ度房室阻滯應密切監護。暴發性心肌炎引起Ⅲ度房室阻滯如發生驚厥、暈厥或阿斯綜合徵者應靜脈給予阿托品或異丙基腎上腺素,同時在床邊置入心臟臨時起搏器。先天性房室阻滯或心臟手術後Ⅲ度房室阻滯應安裝心臟起搏器。[1]
(十一)室內傳導阻滯
室內傳導阻滯又稱束支傳導阻滯,系指發生在房室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傳導阻滯。根據房室束分支的解剖特點和阻滯部位不同,分為右束支阻滯、左束支阻滯及左束支分支阻滯,左束支分支阻滯又分為左前分支阻滯和左後分支阻滯。左、右束支阻滯根據QRS波時間是否增寬,分為完全性阻滯或不完全性阻滯。
右束支可看作是房室束的延伸。右束支阻滯,使激動沿左束支下傳,室間隔和左室後壁的除極基本正常,由左向右進行。由於右束支較細長,易發生右束支阻滯。
左束支阻滯,使激動沿右束支下傳,室間隔的除極與正常相反,自右向左進行。由於左束支主幹較粗大,不易發生左束支阻滯。左束支起始後不久,即分出兩大分支,即左前分支和左後分支。左前分支細長,易發生左前分支阻滯;左後分支粗短,不易發生左後分支阻滯。
雙束支阻滯指同時有兩個分支發生阻滯。三束支阻滯指同時有三個分支發生阻滯。由於阻滯的部位和程度不同,雙束支或三束支阻滯的心電圖可表現為多種類型。完全性三束支阻滯形成Ⅲ度房室阻滯,不完全性三束支阻滯常是Ⅲ度房室阻滯的先兆。
1.心電圖特點
(1)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除QRS波時間<0.10秒外,具備完全性右束支阻滯的心電圖特點)。
1)QRS波時間>0.10秒。
2)QRS波形態:V1導聯呈rsR’型,或R波寬鈍、錯折,V5導聯S波寬鈍、錯折而不深。Ⅰ導聯S波和aVR導聯R波寬鈍、錯折。
3)ST-T波方向與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4)電軸右偏多見。
(2)完全性左束支阻滯(不完全性左束支阻滯:除QRS波時間<0.10秒外,具備完全性左束支阻滯的心電圖特點)。
1)QRS波時間<0.10秒。
2)QRS波形態:V5導聯呈R型,R波寬鈍而錯折,一般無q波和S波。V1導聯呈Qs型或rS型,r波極小,S波寬鈍而錯折。
3)ST-T波方向與QRS波主波方向相反。
4)電軸可輕度左偏。
(3)左前分支阻滯
1)電軸左偏:電軸-30°~-90°。
2)QRS波形態:Ⅰ、aVL導聯呈qR型,RaVL>RI,Ⅱ、Ⅲ、aVF導聯呈rS型,SⅢ>SⅡ。
3)QRS波時間正常或略增寬。
(4)左後分支阻滯
1)電軸右偏:一般電軸>+120°。
2)QRS波形態:Ⅰ、aVL導聯呈rS型,Ⅱ、Ⅲ、aVF導聯呈qR型。
3)QRS波時間正常或略增寬。
4)應檢查超聲心動圖,以除外右室肥大等引起電軸右偏因素。
(5)雙束支阻滯
1)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常見心前導聯為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同時肢體導聯為左前分支阻滯,且電軸左偏為-60°左右。
2)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後分支阻滯:心前導聯為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同時肢體導聯為左後分支阻滯,且電軸右偏為+120°左右。應檢查超聲心動圖,以除外右室肥大等引起電軸右偏因素。
3)左前分支阻滯+左後分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與左後分支阻滯的表現間歇或交替出現。
(6)三束支傳導阻滯
1)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Ⅰ度房室阻滯。
2)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Ⅱ度Ⅱ型房室阻滯。
3)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後分支阻滯+Ⅰ度房室阻滯。
4)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後分支阻滯+Ⅱ度Ⅱ型房室阻滯。
5)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合併間歇或交替出現左前分支阻滯與左後分支阻滯。
6)完全性左束支傳導阻滯+Ⅰ度房室阻滯或Ⅱ度Ⅱ型房室阻滯。
2.臨床意義
右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較多見。
小兒正常心電圖V1導聯可呈M型。首都兒科研究所曾統計右心前導聯呈M型者占5%~11%,易隨體位和呼吸變化而改變,QRS波時間多正常。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滯亦可為病理性,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北京兒童醫院曾總結分析小兒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心電圖,約有1/3考慮可能有病理意義,判斷標準可參考以下幾點:①V1導聯R’波電壓>0.8mV,R’>r,R’波時間>0.04秒。②Ⅰ、V5導聯S波時間>0.04秒。③電軸右偏或左偏。④結合臨床情況全面考慮。
完全性右束支阻滯、左束支阻滯、左前分支阻滯、左後分支阻滯、雙束支阻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
三束支阻滯臨床意義同Ⅲ度房室阻滯。
3.治療要點
應針對病因治療。三束支阻滯治療同Ⅲ度房室阻滯。
(十二)預激綜合徵
又稱Wolff-Parkinson-White(W-P-W)綜合徵,是一種心電圖診斷,系指房室之間有附加傳導旁路,室上性激動可通過此旁路使部分心室較正常房室傳導系統更快地預先除極,由於心室預先激動引起的心電圖改變。
目前組織學已證實的附加傳導旁路有三種:①房室旁路(即Kent束),位於房室溝的左側或右側,連線心房和心室,引起典型預激綜合徵。②房束旁路(即James束),連線竇房結和房室結遠端,引起短P-R綜合徵。③束室旁路(即Mahaim束),連線房室結(或房室束)和室間隔頂部,引起異型預激綜合徵。
1.心電圖特點
(1)典型預激綜合徵常見。
1)P-R間期縮短。
2)QRS波時間增寬,時間>0.10秒(嬰兒>0.08秒)。
3)QRS波起始部分粗鈍、錯折,形成預激波(即δ波)。
4)P-J時間正常。
5)繼發性ST-T波改變,ST段下降,T波通常與預激波方向相反。
根據心前導聯心電圖,將典型預激綜合徵分為A、B、C三型:
A型:預激波在V1~V6導聯都是正向的,QRS波主波都向上(呈R或Rs型),QRS波形態與右束支傳導阻滯相似。反映左側旁路,較多見。
B型:預激波在V1~V3導聯為負向,QRS波主波向下(呈QS或rS型);預激波在V4~V6導聯為正向,QRS波主波向上(呈R或Rs型),QRS波形態與左束支傳導阻滯相似。反映右側旁路,較多見。
C型:預激波在V1~V3導聯為正向,QRS波主波向上(呈R或Rs型);預激波在V4~V6導聯為負向,QRS波主波向下(呈QS或rS型)。此型罕見。
(2)短P-R綜合徵
1)P-R間期縮短,<0.10秒(嬰兒<0.08秒)。
2)QRS波時間正常,無預激波。
(3)異型預激綜合徵
1)P-R間期在正常範圍。
2)QRS波時間增寬,時間>0.10秒(嬰兒>0.08秒)。
3)QRS波起始部分粗鈍、錯折,形成預激波。
2.臨床意義
小兒預激綜合徵中有2/3無器質性心臟病,見於有房室旁路的健康小兒,可因早搏誘發室上速、房撲;1/3見於器質性心臟病。
3.治療要點
無器質性心臟病,也無室上速發作,不需治療。無器質性心臟病,室上速發作頻繁,應到有條件的醫院行射頻消融治療。室上速發作,應首選普羅帕酮,也可用地高辛、三磷酸腺苷二鈉(ATP)或腺苷、胺碘酮等藥物。如發生房撲、房顫,則禁用洋地黃。
有器質性心臟病,應針對病因治療。[2]
(十三)Q-T間期延長
Q-Tc(即校正的Q-T間期)>0.44秒為Q-T間期延長。Q-Tc=測量的Q-T間期/R-R間期的平方根。
1.分類
(1)獲得性長Q-T間期綜合徵見於低血鈣症、低血鉀症、低血鎂症等電解質紊亂,用普羅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藥物。
(2)先天性長Q-T間期綜合徵少見,為基因突變所致的離子通道病。以心電圖Q-Tc間期顯著延長,發作性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顫、心室停搏)引起反覆暈厥、驚厥,甚至心源性猝死為特徵。如不查心電圖,易誤診為癲癇。
2.診斷要點
(1)一般為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發病。
(2)心電圖Q-Tc間期顯著延長,伴T波振幅、形態改變。
(3)反覆暈厥、驚厥,甚至心源性猝死。誘因為運動(跑步、游泳)、情緒激動、大的噪音(鬧鐘、門鈴、電話鈴、雷鳴、槍擊)。
(4)發作性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顫、心室停搏),室速常為尖端扭轉型。
(5)可有Q-Tc間期延長或心源性猝死的家族史。
(6)可有先天性耳聾。
3.治療要點
治療主要是糾正電解質紊亂,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等。
(1)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口服普萘洛爾。
(2)安裝心臟起搏器。
(3)左側頸、胸交感神經節切斷術。
(4)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價格昂貴。
(十四)特殊類型的心率失常
1.冠狀竇心律和左房心律
(1)心電圖特點
1)冠狀竇心律Ⅱ、Ⅲ、aVF導聯QRS波前有P波倒置,P’-R間期>0.10秒;Ⅰ、V5、V6導聯P波直立;QRS波時間正常。
2)左房心律Ⅰ、V6導聯P波倒置;aVR導聯P波直立;Ⅱ、Ⅲ、aVF、V5導聯P波可以倒置。
(2)臨床意義都屬於交界性心律,可見於健康小兒,坐位、立位心電圖或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可轉為竇性心律。也可見於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等。
2.加速性交界性心動過速
(1)心電圖特點交界性心律,P波為逆行型,頻率70~130次/分,常與竇性心律交替出現,可見房性融合波。
(2)臨床意義可見於健康小兒,坐位、立位心電圖或心電圖平板運動試驗可轉為竇性心律。也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等。
3.加速性室性自博心律
(1)心電圖特點室性心律,頻率<120次/分,常與竇性心律交替出現。
(2)臨床意義可見於健康小兒,也可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洋地黃中毒等。

非藥物治療

小兒心律失常的非藥物治療包括電擊復律、電起搏、射頻消融術及外科治療。此處重點介紹電擊復律。
電擊復律是利用短暫的電擊,使心臟所有起搏點同時除極,從而消除異位起搏點並終斷各折返途徑,可有效地終止各種快速心律失常,使竇房結重新控制心律。
1.適應證
(1)室顫。
(2)室速。
(3)室上速伴嚴重心力衰竭或藥物治療無效者。
(4)心電圖無法分辨的快速異位心律,病情危重者。
(5)房撲伴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無效者。
(6)房顫伴心力衰竭,藥物治療無效者。
2.禁忌證
洋地黃或電解質紊亂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3.方法
一般採用體外同步直流電擊術。除顫器於心電圖R波(在R波頂峰後20ms內)觸發放電,以避免電刺激落在心室易損期而促發室速或室顫。
(1)應做好復甦準備,檢查機器同步性能。
(2)除顫器電極上塗以適量的導電糊,便於導電及預防燒傷。將一個電極置於胸骨右緣第2肋間,另一個於左腋中線第4肋間。電極直徑成人8cm,小兒4.5cm。
(3)套用最小而有效的能量進行復律,一次治療中,重複電擊不宜超過2~3次。
4.併發症及處理
電擊復律可引起心律失常,轉復後常立即出現房早、竇緩、交界性心律或室早,約1~2分鐘自行消失。少數出現室速或心顫,多由於機器同步裝置失靈、用電量過大所致,調整機器和用電量後,可再次電擊復律;或由於洋地黃中毒、電解質紊亂引起者,套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偶有發生心臟停搏,多為原有竇房結功能障礙者,應採用電起搏治療。
電擊復律還可引起一過性心肌損傷及局部皮膚充血、刺痛等併發症。
電擊復律後應密切觀察1~2小時,並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維持治療數月,以防復發。
參考資料:
[1]胡亞美,江載芳主編.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472-1509.
[2]譚建新主編.小兒心律失常診療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7-1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