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別稱)

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俾格米人泛指男性平均身高不足5英尺的民族,這一名稱源於古希臘人對於非洲中部矮人的稱法。非洲中部的尼格利羅人是最著名的,俾格米名稱多半指他們。他們發育較常人快,一般在8至9歲時生理機能就已經發育成熟,開始組建家庭並生兒育女。亞洲的尼格利陀人膚色和身材和俾格米人相似,平均身高1.53米,屬於類俾格米人,通常並不被稱為俾格米人。他們的結婚年齡通常為13至18歲,與一般的部落群體無異。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Negrillo),是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他們崇尚森林,男子狩獵,女子採集,沒有私有觀念,財產歸集體所有,血統按父系計算,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如今,中部非洲各國政府已相繼採取措施,幫助他們改變生活方式,走出森林,參加現代社會生活。但是,絕大多數俾格米人仍然依戀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歡繼續過封閉的原始生活。俾格米人在世界上瀕臨滅絕,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強體質和力量。

基本介紹

基本認識,種群分布,體貌特徵,人種分支,非洲,亞洲,日常生活,自然衣料,母乳化妝,樹葉茅屋,善於圍獵,喜食白蟻,其他習慣,傳宗接代,愛護森林,瀕臨絕種,生存現狀,人種保護,瀕臨文化滅絕,熱帶雨林鍛造矮小,

基本認識

俾格米並不是一個種族,這一名稱源於古希臘人對於非洲中部侏儒的稱法,後來人類學泛指男性平均身高不足150公分(59吋)的人種,稍高的稱為類俾格莫伊人(Pygmoid)。赤道非洲的俾格米諸群體是最著名的,俾格米名稱多半指他們。
俾格米人
人類學家研究證實,俾格米人是史前桑加文化的繼承人,是居住在非洲中部最原始的民族。俾格米人體力過人,自食其力,稱森林為“萬能的父母”,自己則是“森林的兒子”。

種群分布

在中部非洲的赤道密林中世世代代生活著一群身材矮小的居民,他們自稱是“森林之子”,奉這片原始森林為其生身父母和至高之神,他們就是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母子俾格米人母子
俾格米人是中非地區最早的居民,是史前桑加文明的繼承人。今天在剛果(金)、剛果(布)、中非共和國蒲隆地盧安達烏干達等國的密林中都有分布

體貌特徵

生活在中部非洲森林裡的俾格米人被稱為非洲的“袖珍民族”,成年人平均身高1.30米至1.40米;俾格米人頭大腿短,長得精瘦,人人都腆著大肚子,肚臍眼凸起雞蛋大小的肉疙瘩。
俾格米人
他們身材矮小,頭大腿短,鼻子扁平,膚色比其他黑人略淺,呈淺棕色,頭髮也沒有別的黑人那么捲曲,因此深受歧視。直到今天,當剛果人嘲笑一個人笨的時候,仍稱他為“曼布提”(斯瓦西里語,俾格米人的意思)。
因此,俾格米人受到其他黑人部族的歧視。

人種分支

俾格米人(Pygmies)是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中的一個類型。分布在非洲中部,以及亞洲的安達曼群島、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大洋洲某些島嶼。俾格米人的體質特徵是身材矮小,頭大腿短,皮膚暗黑,鼻寬唇薄,頭髮鬈曲,體毛髮達。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處於比較原始的狀態。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羅人,亞洲俾格米人又稱尼格利陀人,兩詞皆出自西班牙文,意為小黑人。尚未發現兩者之間有遺傳上的聯繫。

非洲

又稱尼格利羅人(Negrillo),非洲中部熱帶森林地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薩伊、剛果、加彭、喀麥隆、中非、盧安達、蒲隆地、烏干達安哥拉。屬尼格羅人種尼格利羅類型。沒有統一的語言,崇尚森林。
俾格米人
歷史上,他們曾是非洲中部地區的主要居民,在班圖人大遷徙時一部分被同化,其餘則被排擠到熱帶森林深處。殖民者入侵後,又遭到殘酷屠殺,人口銳減。尼格利羅人男子狩獵,女子採集。用獵獲物與鄰族換取必需的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沒有私有觀念,財產歸集體所有。年歲最大和最聰明的人被公認為族長。血統按父系計算。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能歌善舞,歌舞均有節奏鮮明的音樂伴奏。樂器種類較多。中部非洲各國政府已相繼採取措施,幫助尼格利羅人改變生活方式,走出森林,參加現代社會生活。
尼格利羅人分為若干地區群體,主要有:
班布蒂人,下分埃費和阿卡等支系,居住在薩伊東北部伊圖里河一帶;
巴特瓦人,居住在薩伊境內開賽河和剛果河中游之間地區,是最大的尼格利羅人群,居住在盧安達、蒲隆地和烏干達境內的亦稱巴特瓦人;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巴賓加人,居住在加彭和剛果境內。
另外,在加彭境內還有3個小的尼格利羅人群,名為克維人、邦加人和科亞人。

亞洲

尼格利陀人(Negrito),又稱矮黑人。是東南亞的半遊牧民族。零星分布於菲律賓群島、馬來半島的馬泰邊境和安達曼群島。他們是東南亞群島與南亞次大陸的原住民。安達曼群島的尼格利陀人和其他人種比較起來有最純的粒線體DNA基因庫,因此他們的粒線體DNA被拿來當做研究遺傳漂變的基礎。尼格利陀人與非洲的俾格米人在外觀上相似,有著矮小身材和深色皮膚。但是,除身材矮小和深色皮膚以外,其他方面和尼格利羅人並無太多相同之處。他們平均身高1.53米,已經超出了俾格米人的定義範圍。結婚年齡通常為13至18歲,與一般的部落群體無異。遺傳檢驗研究的結果顯示尼格利陀人與非洲人關係疏遠,並在早期便從亞洲人分支出來;學者對這個結果有兩種假說:一是尼格利陀人是早期“出非洲說”的殘留後代,或他們是其中一支最早現代人類的後代。一般相信,尼格利陀人外表與非洲人相似是由於對相似環境的適應,而不是血緣上的關係。
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尼格利陀人過去曾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群島和南亞次大陸。後受其他民族(棕種人達羅毗荼人馬來人雅利安人)的排擠,現僅存留於馬來半島泰、馬邊境的密林深處,菲律賓的呂宋、內格羅斯、巴拉望和棉蘭老島的偏僻山區,以及印度的安達曼群島等地。包括塞芒人阿埃塔人安達曼人等支系。無統一語言,各支系有自己的語言或借用鄰族語言,並受鄰族文化影響。少數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多數保持萬物有靈和巫術信仰,有巫師。多為一夫一妻制家庭。社會無階級,也無首領。多以狩獵採集為生,由40~60人組成群體,在一定的地域內活動。住所系用竹竿或樹枝搭成的簡陋窩棚,上面蓋以樹葉或獸皮。
19世紀以來,部分人轉向定居,從事刀耕火種農業,種植旱稻、玉米等;部分人從事捕魚。開始與鄰族發生以物易物的交換關係。

日常生活

氏族是俾格米人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男人以氏族為單位進行活動,沒有私有觀念,過著原始穴居生活。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沒有數字和時間概念。俾格米人臉上畫著簡單的花紋,身背自製的長弓短箭,出入熱帶原始森林。
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自然衣料

俾格米人用芭蕉葉、棕櫚葉當衣料,用象骨、甲蟲、羚羊角、龜背殼等做項鍊、手鐲等。由於經常有遊客光顧,俾格米人也學著穿起了衣服。但他們所穿的衣服都是遊客所贈,自己並不會製造。
自然衣料自然衣料

母乳化妝

他們將採集到的各種野果子搗碎,把汁液與婦女的乳汁混合在一起做化妝品。因野果種類不同,顏色各異,所以,配製出的化妝品五顏六色。俾格米婦女喜歡濃妝艷抹。她們在臉部繪上幾何圖形,以增加美感,驅妖祛邪,用來表示吉祥美好。
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樹葉茅屋

俾格米人蓋房不用磚瓦和沙石,他們就地取材用芭蕉葉或棕櫚的枝葉,搭成高1.5米的橢圓形簡陋茅屋。茅屋按小群落整齊有序地搭建,各家獨立又戶戶相連形成一個圓圈,長老的住房位於圓圈的中心。森林裡光線暗淡,小房屋隱蔽在高大的植物中,容易躲避野獸的襲擊。
俾格米人簡陋茅屋俾格米人簡陋茅屋
各家茅屋面積五六平方米,屋中間的石頭上生者著一堆火,上方架著一個泥罐子,樹幹橫在地上當凳子,牆上掛著弓箭、獸皮、象牙、羚羊角,除此之外沒有什麼家什。平日一家睡在用獸皮和雜草鋪就的地上。儘管生活簡陋,俾格米人卻自得其樂,他們遠離城市的嘈雜和戰火的紛擾,在密林里建立了自己的“桃花源”。

善於圍獵

俾格米人的聽覺、視覺和嗅覺十分靈敏,是捕獵的高手。如果一隻蜜蜂在距離他們10米外飛過,他們能準確地說出蜜蜂的種類和雄雌。俾格米男子擅長打獵,喜歡集體圍捕大象;女人在家采野果,挖樹根。
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喜食白蟻

俾格米人喜歡鹽,愛吃白蟻。白蟻出洞,預示大雨降臨。每當天氣悶熱,下雨之前,俾格米人就去找出洞的白蟻,一邊捉一邊吃,津津有味。喀麥隆俾格米部落的一位長老介紹說:“吃白蟻對身體有好處。平時不下雨,我們就用煙把白蟻熏出洞。”

其他習慣

傳宗接代

俾格米人發育快,八九歲時性機能就發育成熟,開始過性生活。一位剛果(金)的俾格米少女說:“我們實行一夫一妻制。結婚後,夫妻間要忠誠於對方,不能亂來。”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一般在8至9歲時生理機能就已經發育成熟,開始過性生活,並生兒育女。他們實行一夫一妻制,十幾或幾十個家庭結成一個或大或小的部落, 勞動果實由德高望重的部落首領統一進行平均分配,過著氏族社會式的生活。

愛護森林

俾格米人把森林視為“萬能的父母”。他們不允許砍伐生長著的樹木。枯乾的樹枝能用來取暖或做飯。曾經有一支西方探險隊到達俾格米人居住區,因為隨意砍下樹枝而被憤怒的俾格米人趕出了居住區。

瀕臨絕種

生存現狀

非洲大陸的中非共和國幾內亞喀麥隆盧安達、剛果(布)、剛果(金)、蒲隆地加彭安哥拉尚比亞等國家和地區茂密的原始森林裡都有俾格米人居住。
俾格米人俾格米人
俾格米人瀕臨絕種的危險。有些人錯誤地認為,吃了俾格米人的性器官能增強體質和力量。歪理邪說驅使他們犯下罪惡的勾當。
喀麥隆最大的俾格米部族是巴卡部落,不足4萬人,其次是巴科拉部落和梅德藏部落,分別約有3700人和近1000人。喀麥隆政府正採取措施,保護瀕臨滅絕的俾格米人。

人種保護

改善俾格米人的生活、保護珍稀人種,引起國際組織的重視。有些國家對生活在本國的俾格米人實行了特殊的待遇和政策,動員他們離開原始森林,過普通人的生活。和外界社會的不斷接觸,開闊了俾格米人的眼界,不少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把肥皂、火柴和香菸帶進了部族。
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俾格米人穿上了衣服
但是,絕大多數俾格米人仍然依戀祖先的生活方式,喜歡繼續過封閉的原始生活。

瀕臨文化滅絕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傑羅姆·劉易斯(Jerome Lewis)、曼徹斯特城市大學教授約翰·法(John Fa)和西班牙國立馬拉加大學教授約瑟·奧利韋羅(Jesus Olivero)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上發表研究文章,首次運用物種分布模型的分析方法,對非洲中部熱帶雨林中生活的近92萬土著俾格米人展開調查,發現該土著族群由於長期不受世界關注而逐漸邊緣化,已然瀕臨文化滅絕。
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研究顯示,作為現存世界上最大的狩獵採集族群,俾格米人在維持人類文化多樣性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該族群多活動於偏遠森林地區,流動性強,人口普查數據缺乏並且信息來源不明確,因而無法做到精確確定該群體的數量和實際地理分布範圍。但可以肯定的是,自西向東從剛果盆地到維多利亞湖,該族群在中非九個國家的熱帶雨林中均有分布,人口卻只占該地區總人口極小的一部分。
劉易斯表示,“這是一個非常貧困、備受忽視的族群,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失去了曾經的林地、生計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其生存及文化延續遭受著嚴重的威脅。研究他們分布的位置及人口數量等具體數據,是維護原住民正當權益,保障其文化和土地安全的重要手段。” 約翰·法認為,綜合各方面情況考慮,90多萬人生活在如此廣袤的區域很容易被世人忽視,從而導致他們的文化滅絕。
俾格米人(小人族(俾格米人別稱))

熱帶雨林鍛造矮小

“小既是美。”英國經濟學家E. F. Schumacher在上世紀70年代就曾提到,儘管他指的是從生態學角度而言的適當技術而非人。但是相同的理論也可能適用於生活在熱帶雨林里的一群人。
身材矮小的採集狩獵者——俾格米人,生活在非洲、亞洲和美洲,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他們的迷你身材是為了適應嚴酷的雨林生活而進化來的。但是,科學家目前還不清楚達爾文進化論對俾格米人身材實際產生的影響的程度如何,以及在整個人類進化歷程中自然選擇曾出現過多少次。
俾格米人矮小身材經歷數次自然選擇俾格米人矮小身材經歷數次自然選擇
在近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路版的一項新研究里,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報告了其對169個特瓦族人DNA的分析結果,這些特瓦族人來自非洲中東部。研究人員識別出了與矮小身材密切相關的遺傳變異,並發現這似乎經歷了有力的自然選擇。
但當該研究小組將特瓦族基因與74個來自非洲中西部的巴卡人的基因對比之後,結果發現這兩種俾格米人擁有非常不同的遺傳概貌,儘管他們同樣矮小。研究人員推斷,俾格米人的矮小身材或許在非洲經歷了數次單獨進化,而非有一個單一起源,之後才分散在這片大陸上。
而且,自然選擇的強烈信號表明,身材矮小可能確實是一種熱帶雨林生活驅動的特殊進化適應。對於為何矮小身材會更有優勢的主要假設範圍廣泛,例如,矮小能解決食物缺乏問題、更好地抵禦熱帶高溫,以及更早終止生長也意味著他們能更快開始繁衍,或者是這些因素的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