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法

德國的克林伯格(Klingberg.L.)認為,在所有的教學中,都進行著最廣義的對話,不管哪一種教學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識。在他看來,教學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對話,具有對話的性格。這就是“教學對話原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話教學法
  • 人物:克林伯格(德國)
定義,套用,可行性,實施途徑,

定義

發生在教學過程和教學情境中的對話,我們稱之為“教學對話”。教學對話法就是在課堂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對話交流,從而讓學生學到知識的教學方法。

套用

可行性

其實,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對話教學是完全可能,而且十分必要的。
首先,新的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內容的價值取向,強調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提出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平等的對話中進行。這就為“對話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理論依據。
其次,隨著教學理論的不斷完美和教學改革實踐的深化,教師們在課堂上已基本摒棄了老師講,學生聽,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這又為“對話教學”的實施提供了現實基礎。同時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也為“對話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另外,學生的自主地位如何體現和落實,老師的主導作用如何實現等等,這些問題都還有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間。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既保障學生自主探究的利益,也保證教師能展示個性,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不僅需要課堂形式的改革與最佳化,更需要建設“對話教學”這樣的課堂文化,使之成為一種基本理念和教學思想根植於教師和學生的頭腦。

實施途徑

根據對話教學法的特性,結合目前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我們認為,完全可以把實施對話教學的突破點放在課堂提問上。
首先,課堂提問在語文教學中地位相當重要,這已經是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正因為這樣,對課堂提問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卓有成效,語文課堂提問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許多的探索是和對話教學理論不謀而合的。例如,不少老師強調提問過程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眼於學生的“思”,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他們思維的興趣點。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思維強度,發展學生智慧型。強調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並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強調營造師生溝通的問題情境,形成“疑義相與析”的良好氛圍,以及答案的多元化等等。廣東的歐陽宇老師提出的設疑置問的整體性、層深性、量力性、驅動性等幾條原則,也是與對話教學理論契合的。
其次,在現階段,要落實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自我的對話、學生與環境、社會對話等諸多對話表現形式,前提還是師生對話。同時,儘管有論者稱發生在課堂上的有些師生問答,並非真正的語文教學對話,它只是採取了對話的形式,沒有體現“對話”的精神原則。但是,它畢竟是一種積極的核心的對話形式,我們完全可以通過這種形式落實“對話”的精神實質。
當然,以對話教學理論對照現在的語文課堂提問,我們似乎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對話”。
首先,從提問的目的看,一般教師都認為是確定學生對特定內容的理解和使學生運用其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去套用所學知識,另外,許多老師還認為課堂提問有其他一些目的:
1、激勵學生參與;
2、發動學生回顧以前所學或所讀的有關材料;
3、發動學生運用過去所學討論某一話題、論題和問題;
4、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
5、診斷學生的能力;
6、估計學生對某一學習任務的準備情況;
7、確定目標所達到的水平;
8、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9、控制學生的行為;
10、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做出貢獻。
凡此種種,離不開一點: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是說,提問的目的還是傳授知識。
其次,在問題的設定上和答問過程中,儘管一些老師提出不少原則,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與學生實際有很大的距離。所謂扣重點抓難點,無非是教師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或者甚至是教參上的分析。這樣的課堂問答的結果,也無非是教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一些看起來很有效的問題展示給學生。而教師的引導則總是或委婉或直接地把學生的思路往一條路上匯聚(這種情況在公開課中出現最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的提問藝術就只是傳授知識的藝術,學生的獨特理解和獨特感悟無從談起,“積極地、富有創意地構建文本意義”更是一句空話,課堂提問的過程也就成了“傳話”過程。
最重要的,或者說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師生關係。目的、過程,始終取決於教師的認識。在語文課堂的答問過程中,許多教師非常注意提問的技巧,提出不少策略,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很難遵循民主、平等這一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是對話的前提,它自身就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也是最難的。在課堂提問中表現出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提問過於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2、提問對象過於集中,只顧優生,忽略差生。3、在課堂上出現學生“走神”、“睡覺”、“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時進行懲罰式提問。沒有最基本的尊重,又怎能奢談民主平等。對話教學,自然成了空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