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蝦聚縮蟲病

聚縮蟲病是水產養殖蝦、魚、蟹和鱉等育苗生產中常見的、危害較大的疾病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對蝦聚縮蟲病
  • 外文名:Zoothamniumarbuscula)
  • 常見的:危害較大的疾病之一
  • 是棲居:纖毛蟲類的一種
簡介,病原體,發病過程及症狀,發病原因,防治措施,幼體對蝦聚縮蟲病,

簡介

它感染速度快,幾天之內便可使幼苗絕大部分感染,如不及時防治,甚至會引起感染細菌病,繼而發生死亡[1]。水產養殖中所見到的聚縮蟲病,最常見的病原是樹狀聚縮蟲(Zoothamniumarbuscula),是棲居在海水中的纖毛蟲類的一種,分類上屬於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緣毛目(Peritricha),鐘形蟲科(Vorticellidae),聚縮蟲屬(Zoothamnium) [2]。因此聚縮蟲成為了進出口貿易中的一個檢疫項目,進出口貿易貨物鹵蟲卵以檢疫聚縮蟲為主,這是因為鹵蟲卵是聚縮蟲的中間宿主。鹵蟲(Artemia salina S.)俗稱鹽水豐年蟲或豐年蟲,屬小型低等甲殼動物,分類學上屬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無甲目,鹽水豐年蟲科,鹵蟲為典型超鹽水生物。是魚、蝦、蟹和甲殼類動物幼體的優質餌料,廣泛套用於水生動物人工育苗。新疆博州塞里木湖引進俄羅斯高白鮭和凹目白鮭冷水魚,孵化以鹵蟲卵作餌料進行人工育苗就是例證。
阿拉山口口岸近年來大量進口來自中亞五國的鹵蟲卵原料,每年約250噸。本口岸地區艾比湖鹵蟲卵生產量居新疆之首,年產量約300噸。鹵蟲卵俗稱軟黃金,每噸加工精品約30萬元左右。
對蝦的聚縮蟲病是對蝦中常見的、危害較大的蝦病,它感染速度快,幾天之內便可使池中的對蝦絕大部分感染,如不及時防治,甚至會引起感染細菌病,繼而發生死亡。 在對蝦育苗過程中,對蝦蚤狀幼體期、糠蝦幼體期及仔蝦期都容易患上聚縮蟲病,余以蚤狀幼體期、糠蝦幼體期的聚縮蟲病危害性最大,它直接影響了對蝦幼體的成活率,關係到對蝦育苗能否成功的關鍵一環。

病原體

對蝦聚縮蟲病的病原體常見種是樹狀聚縮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緣毛目鐘蟲科。聚縮蟲寄附於對蝦的體表和鰓等。

發病過程及症狀

對蝦寄生聚縮蟲後,體表似覆蓋一層絮狀白色或淺黃色毛,消瘦,活動減弱,或在池中不動或在水中緩慢遊動,趨光性差,極易沉入水底。聚縮蟲群體較大,常附著在對蝦的頭甲及腹部、鰓部,呈粘滑的絮狀附著物肉眼可見。嚴重影響對蝦的呼吸、活動和攝食,患病的對蝦不排糞、不攝食、生長停滯,不蛻皮,並陸續發生死亡。鏡檢可看到蝦鰓和體表有大量聚縮蟲附著。病蝦在池水溶氧量不足時死亡。

發病原因

該病主要由聚縮蟲大量附著在蝦鰓和體表所致,聚縮蟲喜生活在有機質較多、鹽度較低的水體中。因此,池中的有機物既為聚縮蟲提供了食料又提供了附著基。聚縮蟲是通過端纖毛輪的自由游泳體在水中傳播的,靜水容易使端纖毛幼蟲易寄生在附著基上。當池中有機物的含量則越來越多,聚縮蟲在這種環境下就會迅速繁殖。嚴重時可使對蝦幼體聚縮蟲的感染率達到85%。
尤其是附著在鰓部的聚縮蟲危害更大,它阻塞了鰓絲之間水流,破壞鰓的呼吸功能,導致蝦病發生。聚縮蟲在pH值低於7、水中有機物含量過高的蝦池中,較大量繁殖。

防治措施

在對蝦養殖過程中,控制聚縮蟲病的發生和流行,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其措施有:
1、改善pH值,保持良好的水質;
2、可用高錳酸鉀10×10-6全池潑灑,藥浴4小時換水,可殺死全部聚縮蟲,用7×10-6—9×10-6藥浴1天,4小時後可殺死絕大部分聚縮蟲,但施藥時應避開對蝦蛻殼期;
3、經常採用益水寶(即由枯草芽孢桿菌及硝化細菌等組成的複合菌)全池潑灑蝦池,其基本用量為0.4ppm,可有效降低蝦池COD,分解蝦池有機碎屑,消滅聚縮蟲賴以生存的空間基礎。
4、採用二溴海因複合消毒劑進行全池潑灑(通常在套用益水寶2-3天后),其基本用量為0.3ppm,二溴海因複合消毒劑在工業循環水方面,經常用於殺藻,因此當其被用於富營養化的水體後,不僅可以殺滅水體致病菌,防治繼發性感染,同時還可有效殺滅藻類,提高透明度,降低聚縮蟲類繁殖速度。
5、用茶子餅20×10-6—25×10-6全池潑灑,促使對蝦蛻殼。由於茶子餅不能殺死聚縮蟲。故對蝦蛻殼後應大量換水;
6、全池潑灑蝦蟹纖蟲淨,其用量為0.8-1.0ppm,間隔7天左右,重複潑灑1次即可。
7、用新潔爾滅0.5×10-6—1×10-6與高錳酸鉀5×10-6—10×10-6混合使用,對池蝦進行藥浴,2.5-3小時內可基本殺死聚縮蟲。
當將以上方法有機地配合起來套用,即可有效控制對蝦聚縮蟲病的發生及發展。

幼體對蝦聚縮蟲病

對蝦蚤狀幼體和糠蝦幼體在患聚縮蟲病期間,其症狀表現為:蝦體表層覆蓋一層絮狀白毛,身體消瘦、活力大為減弱,或在池邊不動,或在水中緩慢遊動;趨光性很差,患病幼體極易沉入水底。聚縮蟲群體較大,常附著在對蝦幼體的頭胸甲及腹部,呈粘滑毛狀的附著物。用肉眼可見,在顯微鏡下檢查,聚縮蟲不僅覆蓋在對蝦幼體的表層,也附著在鰓上。當大量的聚縮蟲附在蝦苗鰓絲上時,使鰓的有效呼吸面積減少,阻礙氣體交換,嚴重影響了對蝦幼體的呼吸、活動及攝食。同時也延誤了對蝦幼體的發育變態,最終導致幼體大量死亡。
對蝦幼體聚縮蟲病的病原體,常見種是樹狀聚縮蟲(Z.arbuscula),它屬於原生動物門纖毛蟲綱緣毛目(Peritricha),鐘蟲科(Vorticellidae)聚縮蟲屬(Zoothamnium)。聚縮蟲寄附在對蝦蚤狀幼體、糠蝦幼體、仔蝦及成蝦的身體表面和鰓上。聚縮蟲同其它附著性纖毛蟲的鐘形蟲、單縮蟲、果枝蟲在外部形態和生活習性上都比較相似,它們之間的區別是:聚縮蟲形體與單縮蟲相似,但其群體柄的機絲在分枝處是相連的,因此受到刺激時所有的個體都能同時收縮,每個個體長平均為40~60微米。單縮蟲的機絲在柄的公叉處斷開,故整個群體不能同時收縮。鐘形蟲不成群體,柄觸呈螺旋彈簧狀收縮。果枝蟲呈群體,但柄內無機絲,故不能收縮。在這些附著性纖毛蟲中以聚縮蟲對對蝦幼體的危害性最大。
聚縮蟲喜歡生活在有機質較多、鹽度較低的靜止海水中。在對蝦育苗池內由於較多地投餌,尤其是投餵豆漿、蛋黃等大量的代用餌料,造成池水內泡沫增多,有機物上浮,水質極易變壞。這些有機物不僅為聚縮蟲提供了豐富的餌料而且也為聚縮蟲提供了良好的附著基。聚縮蟲是通過端纖毛輪蟲的自由游泳體在水中傳播疾病的,靜水又往往容易使端纖毛輪幼蟲極易寄生在附著基上。如果在蚤狀幼體期間,培育池內每天換水量少於全池容量的1/3,培育池水相對靜止時間較長,且有機物的含量越積越多,聚縮蟲在這種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就會迅速繁殖,嚴重時可使對蝦幼體聚縮蟲病感染率達85%以上。
另一方面,在對蝦育苗中,當對蝦幼體發育至蚤狀幼體第Ⅱ期時,就開始搭配投餵鹵蟲無節幼體。由於鹵蟲無節幼體與鹵蟲卵殼很難分離開,故在投餵鹵蟲無節幼體時往往帶有大量鹵蟲卵殼,而鹵蟲卵殼恰好又是聚縮蟲很好的附著基。如果育苗池內大多數鹵蟲卵殼都附有聚縮蟲,那么對蝦幼體在很短時間內就會感錄上聚縮蟲病,疾病的感染率達80%以上。
防治方法:
(1)育苗中減少豆漿等代用餌料的投餵 ,在培育對蝦幼體初期即無節幼體期,首先向培育池中接種單細胞浮游植物——硅藻、角毛藻等,並施化肥硝酸鉀2ppm、磷酸二氫鉀0.2ppm、矽酸鹽0.1ppm,每日或隔日施肥一次。
(2)加強對鹵蟲卵的處理:對鹵蟲卵進行消毒處理,採用50ppm的漂白粉溶液浸泡0.5~1小時,以殺死附在鹵蟲卵殼的聚縮蟲;或待鹵蟲無節幼體孵化後,將其幼體加熱到50~60℃,時間5~10分鐘,這樣寄生在鹵蟲無節幼體 縮蟲便被燙死。
(3)大換水:發現蚤狀幼體附著有聚縮蟲後,立即用60目篩絹網箱進行大換水,日換水量為全池水量的1/3左右;糠蝦幼體發現附有聚縮蟲後,立即採用40目篩絹網箱進行大換水,日換水量占全池的2/3左右;仔蝦期發現有聚縮蟲後套用20目篩絹網箱進行大換水,日換水量為全池的水量。
大換水的目的是刺激對蝦幼體儘快蛻殼,以蛻掉寄附在體表的聚縮蟲,並排出池外。
(4)加強投餵適口餌料,增強幼體體質,加速其蛻殼。
(5)升高育苗池水水溫2~3℃,亦是為了刺激幼體蛻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