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婚姻不忠定律

“對婚姻不忠定律”這個實驗本身並不特別,但它得出的結論非常有意思:你會更加喜歡那些一開始對你評價差後來對你評價好的人。這種現象稱之為“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或得失原則”;而阿倫森則幽默地稱之為“對婚姻不忠定律”;意指從陌生人處所獲得的讚許往往比配偶的讚許更有吸引力。因為後者在日久天長的歲月中對自己的喜歡程度逐漸降低,而前者由淡漠突然轉向讚許,給人的印象十分深刻。所以說,人們的這一心理傾向中潛伏著對愛情不忠的可能性。

心理學實驗,四情境,重要貢獻,套用,概述,生活套用,人際套用,分析,

心理學實驗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與林德請了許多被試分四組來參加一項實驗,其中一位被試實際上是研究者的助手,亦即假被試,研究者安排這名假被試擔當這些被試們的臨時負責人。在每次實驗的休息時間,這名助手都會離開被試們,到研究主持者的辦公室向其匯報情況,其中會談到對其他被試的印象和評價,被試們的休息室與研究主持者的辦公室只有一牆之隔,雖然兩人壓低聲音談話,但是實驗以巧妙的安排,讓被試們每次都能清楚地聽到別人怎樣評價自己。

四情境

具體有四情境:肯定———讓第一組被試始終得到好的評價:假被試從一開始就用欣賞的語氣說他們如何如何好,他如何如何喜歡他們;否定———對於第二組被試,假被試從開始至終都對他們持否定態度;提高———對第三組,前幾次評價是否定的,後幾次則由否定逐漸轉向肯定。降低———對第四組,前幾次評價是肯定的,後幾次則從肯定逐漸轉向否定。
然後,研究者問所有被試有多大程度上喜歡這個助手。讓被試們從-10到+10的量表上作答案,結果發現,喜歡程度的平均分:第一組的得分是+6.42,第二組為+2.52,第三組為+7.67,第四組為+0.87。

重要貢獻

這一實驗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揭示了人際吸引中的“增減原則”,這些數據說明,人們對原來否定自己而最終變得肯定自己的對象喜歡程度最高,明顯高於一直肯定自己的交往對象,而對於從肯定到否定變化的交往對象喜歡程度最低,大大低於一直否定自己的交往對象。也就是說,在人際關係中,我們最喜歡的是喜歡我們的水平不斷增加的人,而最厭惡的是喜歡我們的水平不斷減少的人。

套用

概述

後來,其他學者的實驗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並把這種現象稱之為“人際吸引的增減原則或得失原則”。Psytopic曾發布過一篇《心理學畢業生的悲哀》的文章,文中感嘆心理學在生活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實不是沒有發揮,而是已經發揮了,但沒有意識到這就是心理學。看看“對婚姻不忠定律”在生活中的套用吧——

生活套用

在一家食品店裡,顧客們常常喜歡排成長隊在一位售貨員那裡購買食品,而別的售貨員卻無事可做,一天,店領導問她有什麼訣竅。“很簡單”,她回答說, “別的售貨員稱糖時,總是先裝得滿滿的,而後往外取出,而我卻相反,先裝得少一些,過秤時添上一些,並隨便說上一句:‘我送你兩顆,謝謝你光顧,歡迎再來 ’,這就是我的訣竅。”

人際套用

繼續看看這個定律在人際關係中的套用——
在人際關係中,一成不變地講好話並沒有像先講壞話然後再慢慢地改變成講好話的情形來得更吸引人、討人喜歡。我們對這樣的人的喜歡程度會比我們喜歡那些一直說好話的人來得多些。這種先貶後揚的吸引效應就是人際關係中存在的“得”與“失”現象。和諧的人際關係就是要使這種“得”與“失”達到平衡。他認為在交往中一個人的外貌特徵與個性心理特點對交往影響很大。有時這些特點使對方決定了是否進行交往,以及交往所進行的融合程度。但不可否定,人的主觀意識,如對一個人的評價,對交往動機、目的的預測,對交往行為的估計,個人的偏好等,在人際關係建立過程中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這裡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主觀體驗和主觀評價的過程,得與失就是在評價過程中產生的。如果評價得高,就促使雙方繼續進行交往,否則,就會中止這種交往關係。

分析

人們之間相互接觸、交往的結果,交往者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往往直接與他人的反應,以及他人如何對待這種反應有關。我們是在與別人的比較中真正認識、發現自己的。這種認識、比較過程就會產生一個判斷、評價。由於我們在交往中對他人的期望,與他人實際具有的水平給予我們的東西,往往並不時時、事事相吻合,於是產生得與失的矛盾。在得的情況下我們樂意繼續交往,在失的情況下我們就要對交往進行重新考察,結果呢,得與失的矛盾在建立良好的人際過程中得到解決。實際上,這個過程是很多人所不曾意識到的,但是我們確實在交往中注入了這種主觀的東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