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樂書岩

尋樂書岩

廣元順212國道傍嘉陵江南行140公里就到了蒼溪縣城,出城西16公里便是東青鎮。走2公里多鄉村公路,可抵達“尋樂書岩”———當地人稱其為“賈家洞”。

景觀,文史資料記載,願景,

景觀

“尋樂書岩”外,矗立著一座7米多高古堡似的巨大石牆,特別堅實。打開厚達10厘米的木門入內,是一處狹長的“庭院”,最右邊有一眼已經廢棄的水井,最左是古人雅稱的“觀瀾”(廁所)。靠近石牆處壘有土台,台上植有花木,相對的崖壁上高高低低刻滿了文字。站在“庭院”里仰望,可見青樹翠蔓遮掩的崖壁上有四五孔裝有木板的洞口。最右的洞口內兩間石窟開鑿最早,據文獻記載,當年鑿洞是為了躲避清軍與白蓮教的“兵亂”,當時進出這裡須借用繩梯等工具。
鄰近“觀瀾”處又有一道門,門楣上方是斗大的四個字:尋樂書岩。門上繪有彩圖,麒麟、鳳凰、祥雲繚繞。從此門進入,便是“尋樂書岩”7間石窟中最大的一間,稱為大殿。大殿高逾3米,面積近200平方米,可容百餘人。堂中有石桌石凳,正中石壁上是三窟彩繪塑像,左右兩壁皆刻滿大小文字,內容多為《四書》、《五經》。據文物部門考證,最上層鑿洞最早,居於首層的大殿開鑿最晚。洞內石刻始鑿於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至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最後一幅字鑿完。

文史資料記載

據鄉民口碑相傳及文史資料記載,道光年間蒼溪地方名儒賈儒珍(又稱賈善人)看中避兵亂開鑿的洞窟,新鑿石室5間,與原石室連線相通,面積逐步擴至350多平方米。完工後,賈即在大殿內興辦義學,在石室外辦“竹橋齋”,厚聘縣內外名儒考訂、刊刻、翻印《四書》、《五經》,增印《國小集注》,質地精良,除自用還發行川外。
學堂加“出版社”,吸引了不少文人學士往觀不絕,賈氏十分好客,邀請善書者留佳作刻於室壁。文物部門統計,洞內外160餘平方米石壁上鐫刻著楷、行、隸、篆各體石刻書法作品152幅,計19600餘字。字大者70厘米見方,小者宛如核桃,書(刻)者包括郭尚先、許盤、李嘉秀、林春元等清代21位著名書法家。
大殿右側石壁有寬大木梯,從這裡穿過一條開鑿的暗道,便直接上到第三級石窟,此處名為“回岸洞天”,四壁皆是書法作品,琳琅滿目,字型疏異,猶如一座書法展廳。對窗石壁上,有曾教過道光皇帝的四川名儒李嘉秀所題“回岸洞天”四個大字,字鑿得很精美,半圓柱的陰刻筆道能藏拳頭。在“回岸洞天”下方,有臨摹鄭板橋、蘇東坡手跡的石刻書法作品,字型瀟灑俊逸,氣度非凡。
“回岸洞天”右側經一木門通向第二級石室,這裡是整個洞窟最精美的所在,主要有石雕和繪畫,右側彩繪圖里竟有一幅蜿蜒的長城,十分逼真。

願景

聽老輩人講,賈儒珍子孫保護石窟十分盡心,但民國前後賈家衰敗,賈氏子孫將“竹橋齋”書版賣盡,四散而去。“尋樂書岩”在當地是一個神秘的所在,石窟在開鑿、刻字、繪畫、防潮等方面有不少有價值的東西,現在還沒有人對它作全面、深入、系統的考察研究。我們都希望在不遠的一天,鎖閉深山的“尋樂書岩”能重見天日,笑迎八方遊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